摘 要: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流通产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各区域禀赋条件差异诱发地区经济出现分化情况,流通产业集聚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化投射。就此,本文着重考虑区域空间异质性原则,基于行政规模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以及地理区位异质性,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深入探讨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级行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具有正向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城市正向效应最显着;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城市由于人口增加成本约束,很难形成正向促进作用;沿海城市产业集聚会对区域经济形成抑制性,但中部地区城市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减并中和了本区域的抑制效应。
关键词: 流通产业集聚; 空间异质性; 区域经济; 促进作用; 抑制效应;
引言与文献综述
流通产业不仅连接生产与消费两大生活领域,而且在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方面都存在引导作用。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大力提倡发展流通产业,自此流通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2018年,我国流通产业仅零售业一项经济总额超38万亿元,同比增长9%。而流通产业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空间多层次、动态静态结合、产业集聚与扩散(杨水根,2018)。此三种原因进一步促使流通业呈现出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的特性。相应的区域经济由于流通产业不同个体间差异,难免出现波动甚至降低的情况。由此,研究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有利于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多数学者研究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时,主要从空间多层次、动态静态结合、产业集聚与扩散方面着手。空间多层次方面,既是区域内流通产业的空间集中,也是单位更高行政地区流通产业的集中。动静结合即是流通产业在固定地理位置空间内进行发展的一种状态。产业集聚与扩散现象,则是指流通产业初期会形成集聚,而整体趋势渐向稳定时,流通产业会根据自身情况向城市外扩散。相对应此三种原因促使流通产业受地理区位、人口规模、行政划分三种因素影响。
首先就城市行政等级划分对区域经济造成的影响。王志峰等(2017)采用半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流通产业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探究,得出行政等级越高,资源分值以及人均GDP越高,流通产业的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呈正比的结论。即是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流通产业的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呈正比。其次就人口规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豆建明和刘叶(2016)通过建立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人口基数与区域经济之间关联性。实证得出诸如上海、北京等流通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一线城市,由于人口集聚力增强,产业集聚的数量也更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周亮等(2019)提出针对部分三四线城市,人口规模过大象征劳动力供过于求,可能形成恶性竞争机制,导致劳动力外迁,影响当地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导致整体经济水平降低。最后就地理区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焦国伟和冯严超(2019)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中的SAR和SEM模型进行建模,研究空间异质性与地域之间的关联,最后得出东部、西部、中部样本空间溢出效应依次递减,流通产业的空间异质性随区域不同存在明显差异。曹允春等(2017)基于空间经济视角,通过产出系数和弹性系数进行整体波及效应分析,分析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促进效应的投入产出,最终得出流通增加一个单位投入,对区域内国民经济有6倍单位产出,对经济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关于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多数研究局限于空间异质性的单一维度,忽视了整体空间异质性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由此,本文从地理区位、人口规模、行政划分多维度出发,研究引起经济变动的因素,以期消除流通产业空间异质性的负面影响,推进整体区域经济增长。
研究假设
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因中央政策对东中西部各城市扶持力度的不同,再加上城市发展基础差异,导致区域流通产业集聚条件存在极大差距。因此,就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不同区域层面、不同空间发展因素均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并且,根据前文可知,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直观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行政规模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以及地理区位异质性。其中,行政规模异质性存在高级与低级行政城市的区别,高行政等级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与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异质性是指人口规模大小;地理区位异质性则表现为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区别。
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受城市行政等级影响(任以胜,2019)。通常,高行政城市意味能够分配到更多资源,再加上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对资金、人口、技术等吸引也会更大。在此条件下,知识溢出与技术溢出会更加凸显,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高行政等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为正。
区域经济情况受到人口规模大小的影响,区域人口规模越大,对于流通产业集聚促进作用越明显,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豆建明,2016)。然而,这样的人口规模存在最优规模,当人口增加成本高于区域空间局限时,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正向影响也会越来越小,甚至出现抑制效应。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
就地理区位影响而言,目前有学者将东中西部划分为沿海与内陆城市,进行流通产业集聚的研究,并认为沿海地区城市相较内陆地区城市拥有更多发展空间。但沿海地区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受城市规划制约开始向内陆城市转移。然后受制于这样的产业转移,规模经济效应被打破,可能出现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薄文广,2007;曹允春等,2017;焦国伟等,2019)。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沿海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经济影响可能出现负效应。
推荐阅读:经济学怎么投稿ssci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