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济秩序和个体经营密切相关,然而在市场经济中,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进程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经历了初入市到融入市再到带人入市过程后,形成了联动立市的经济实践格局。这和西方现代经济组织发展有很大的不同,本土社会的进城创业经营进程并没有采取纵深化的发展模式,也没有内卷化状态,而是家户组织化的横向发展模式,这就增强了进城创业者抵抗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向更大规模发展。
关键词:个体经济,个体经营,进城创业,经济组织,内卷化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以往有关进城创业现象的研究中,许多研究仅仅重视经营的静态场景或社会情境中的策略,而未能与经营过程相联系,更未能与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轨迹和历程相联系。以致于我们在对进城创业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的视野,难以完整地深入认识进城创业现象。与进城创业者的日常经济实践相联系,他们的经营过程之中不仅仅有着相应的经营策略,而且由于经营策略的演绎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状态,或构成了不同的经济过程,如或由刚刚创办到关停倒闭、或由不适应到适应,或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等等。
这些不同的经济过程也相应构成了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轨迹或经营进程。理解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轨迹或经营进程,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进城创业者的经营状态,推动进城创业的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思考进城创业现象的发展趋势。对于某一创业经济组织而言,当立足于所在经济场域之后,它将如何发展,或言如何突破经济发展“内卷化”①的状态也是进城创业者所遭遇的困境之一。
对于某一区域市场中的经济秩序而言,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过程将影响着个体经济现象。在当前,很多学者观察到了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区域现象,即流出地的一个区域内从事着相同或相似以及相关联的业务,如湖南的“新化现象”、福建“沙县小吃”现象等,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于这种进城创业中的区域经济现象如何进行理解,即其何以形成等尚未给出有效的解释。然而,在实践中,在典型的示范作用下,为了推动流出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下许多城镇的政府部门开始鼓励当地的特色产业走出去,如《关于鼓励和支持襄阳牛肉面产业走出去发展实施方案》。
在“流出地”的产业走出去的倡议和号召下,我们要推动流出地的产业不断向外走,在城镇市场经济之中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如何再次出现类似“新化现象”等成规模的个体经济实践,在我们看来,这需要借助于对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理解。通过对进城创业经营过程的把握,不仅能够推动特色产业走出去,而且能够持续性地发展。因此,从理论上探究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过程则有助于我们破解其经济行动中的“内卷化”,并且连接着流出地的产业化发展前景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依照实践动态审视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过程。通过一进城经营山东杂粮煎饼摊的创业者案例②,展现进城创业者经营经济组织运转的全貌,重点分析他进城创业的过程,揭示经济组织经营与经营困境突破以及流出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等。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首先介绍本研究所关注的进城创业者——季叔的基本情况,即简单明确本研究对象进城创业的概貌,接着分析进城创业经营的轨迹和进程,最后运用归纳的方法概括和辨析进城创业的发展形式以及经营机制等。
二、进城创业者个案的描述
季叔自称来自革命老区山东省沂蒙山区,具体来自临沂市县平邑县,位于沂蒙山区西南部。其中,平邑的铜石镇和郑城镇是全国山东杂粮煎饼经营者的主要流出地。在这两个镇,做杂粮煎饼(本地称为“夹饼”)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素来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传统。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铜石镇和郑城镇的劳动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走南闯北经营山东杂粮煎饼。然而,对于本研究的对象——季叔来说,其当初走出沂蒙山是从1989年倒卖一车西瓜到江苏徐州开始,之后便在江苏苏州经营山东杂粮煎饼的生意。
之所以转换经营内容,其关键在于所在家庭的贫困和山东杂粮煎饼的效益。在季叔家庭组织中,总共十几口人,包括兄弟六个、姐妹三个以及父母和爷爷奶奶等。十几口人的吃饭问题完全依靠依靠土地收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生产队解散了,解散了大家都能吃上饭了。这个社会也发达了,都没有饿死人的啦!但供孩子上学供不起了,你在家里也就能吃饱。吃饱饭了没有钱,还得供孩子念大学呢!你在家里赚不到钱的,我们家那两个镇,都不种地了,他们看到出来做这个生意好,都(在外面)做这个饼。在那以后也就出来了。季叔在第一个摆摊设点的经济场域之中待了三年多,之后辗转到上海、福建和武汉等地。在福建省的经济场域之中,季叔瞄准了夜市对特色小吃的需求,便在此谋求了一个摊位经营山东杂粮煎饼。
我们前几年,07年还是06年,福建那个地方都是卖衣服的。那些上班的呀,那些大学生啊,都去逛街玩,去逛街,一百个、一千个他总有饿的(时候),(之前一直)没有卖吃的。一个晚上和那么一大桶面,(摊子)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福建那个地方消费最高了,(在福建)前三年,就加一个鸡蛋(煎饼加鸡蛋)的都卖五块钱,(在武汉)前三年这边才卖两块。在夜市的经营过程中,经过季叔的把握和努力,摊位经营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由于夜市所处位置的商业化发展,该地域被开发商纳入拆迁范围,夜市随之被撤掉。对于季叔来说,他也就不能再在此夜市场域之中经营了,必须另寻经营场域。从福建迁出后,季叔来到武汉开始新一段的经营。在我们对季叔进行访谈时,52岁的他已经在武汉待了五年多了。目前,他和妻子居住在洪山区鲁磨路曹家湾附近,在武汉某高校南三门附近经营着一个专卖山东杂粮煎饼的流动摊位;从经营的形式而言,季叔的经营形式属于半固定半流动形式。
根据我们的观察,受城市建设工程的影响,季叔的经营环境和受管理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工程建设使得所在经营场所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经营场地;另一方面,受制于此处环境的复杂,城市管理的力度也松懈下来,从而聚集起大量的食品摊贩,平均每天的食品摊位在二十个以上,有时能够达到30个,而经营时间也放宽为全天。以前早上、中午这里不让摆,现在因为搞了这个板子吧,就让摆了,不过现在交钱交得也多了,得1500块,之前在那(巷子)里面摆,一个月才500块。在这个地方呢,有小混混,都是他们来收,到哪里都有那样的人啊。(城管)也还是管,管得松一点了,之前会收车子,现在很少收了,也就是过来说两句。由于临街商贩性质,季叔的经营时间相对固定,一方面,每年如一日,除却没有大量的消费顾客时段,无论刮风下雨都会进入经营场域。从每天的经营时间来看,季叔及其妻子在南三门从下午三点左右经营到晚上十点③。
有点儿吧!之前吧,最早做的时候,就是早上也卖、中午也卖、晚上也卖,做年岁久了吧,做了这么多年了,(现在)只有下午卖,想开了,不要为了这个钱啊,太累,你说是不是?季阿姨的表达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经营实践的日常安排及其逻辑。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进城创业者每天的经营时间在六个小时以上,但除了台前的工作时间之外,他们需要较多的时间准备食材。从米面肉菜的购买到面糊、里脊肉、酥饼、酱等的制作,以及蔬菜的清洗和整理,其中有些食材需要每天都花费时间进行准备。买蔬菜、肉啊之类的,都是隔个两三天,早上4点就起床去便宜一点的关山菜市场去买。一般啊,早上睡到八九点钟,起来之后,就洗点菜啊,炸这个饼子啊,肉条啊,下午就得去摆摊,没有什么时间干别的,闲下来就是在家里看看电视。从季阿姨的表达中可知,进城创业者的日常生活围绕着经济实践进行安排。在经济组织分工构造方面,一般一个杂粮煎饼摊位仅需要一个劳动力便可以经营,但在生意较好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帮手。在日常经济实践中,包含季叔在内的进城创业者在经营过程中都采取的是家庭的经营形式,一个核心家庭经营一个摊位或一个食品窗口,可谓是典型的核心家庭“夫妻档”④。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或是丈夫操作——做杂粮煎饼,或是妻子操作。当生意特别好的时候,还是一个人操作,作为帮手的人一般是负责收钱和找零等。在调查中,我们也常观察到,在生意较好的时候,即人流量处于高峰的时刻,季叔的妻子经常制作杂粮煎饼,而季叔则充当下手;在生意相对清淡的时候,季叔的妻子守摊,季叔跑出去买彩票等。在经营效果方面,看似简单(不起眼)的流动摊贩,其中蕴藏着较大的经济价值。据季叔介绍,一个摊位一年能赚二十几万。对此,季叔的爱人(季阿姨)也在访谈过程中对于经营效果讲到:这个,还真没算过,平时也没怎么记账。不过,我跟你说啊,在这里这五年,也是大赚了一笔,我们赚了七八十万。之前在福建,我们一稳定下来那几年也是赚了不少。
细致审视他们的收益,将其进行拆分,平均到每一个家庭成员,如每一单位劳动时间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厚的收益与超长的劳动时间、高强度的劳动辛苦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现实生活中有关进城创业的高回报率想像相比较,进城创业的确有着较丰厚的收益,但是高回报需要相应的劳动辛苦度予以支撑。对于其他进城创业者来说,有关进城创业的理解,从想象走向现实还需要一大段距离践行。其中,当能够忍受其中的辛苦度,则证明能够跨越其中的距离。否则,则停留在想象之中,或进城创业失败。
三、进城创业者的经营进程
随着时间和实践的向前推移,进城创业者的经营状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根据对季叔进入武汉经济场域中的经营经验进行归纳,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组织的完善以及深入扎根于所在经济场域之中,进城创业者的经营历程及其行动轨迹也逐渐显现,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入新市、带人入市和联动立市。
(一)初入新市阶段季叔进入武汉始于2010年下半年。进入武汉经营的过程中,季叔主要借助由亲戚和老乡⑤组成的关系网络以获取相关信息,一方面表现在从亲戚那里获得市场信息,准备开辟新“大陆”。另一方面借助在武汉的老乡的帮忙获得安身之所、度过经营困境,进而获得经营摊位。根据边燕杰的研究发现,作为开办经济组织的前提,进城创业者首先要知晓商机[3],即拥有一定的市场信息。
对市场信息的捕捉,季叔主要依靠亲戚的鼓舞。在调查中,季叔告诉我们,“之前有亲戚在这,做的不错,说这里大学多”,于是季叔和妻子来到武汉开辟自己的市场。但是,在新进经济场域的阶段内,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摊位。投靠在另一所大学南望山附近经营杂粮煎饼的老乡期间,顾忌到同乡经营,没有立刻重操旧业,而是干起了其他的生意。对于季叔而言,这段时间遭遇了经营困境,改行做其他生意并没有带来可观的收益,经营一开始遭遇了挫折。来武汉之后又找地方,下半年来的,找了几个月,一开始就住在南望山那边,那边不是有个地质大学嘛,我老乡在那,我改行在那儿做了一两个月的羊肉面,感觉都不爱吃。
这个饼啊,我老乡在那儿,我倒是不能做了。熬到最后一个月,这边(华科南三门)有一个山东的年轻小伙子,每天晚上放学的时候、下了班,弄着弄着就叫城管给抓了,把车子给抓起来了,他卖不了,知道我在找摊位,他就跟我说:“你来做,我不做了。”我就上这边来做了。在关系网络的支撑下,季叔所在的经济组织(夫妻店)从福建转移到了武汉市场之中。受到“同行是冤家”的作用以及为了维持社会关系网络,季叔也在践行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圈内的一种“常识”,即不和老乡同时在一个市场范围内从事同一个营生,并遵循先来后到的顺序以及重视申请地盘的“合法性”,即使是口头承诺具有协议效果。这些在家庭里的其他成员陆续到来以及应对同行竞争中也体现出来。
然而,转行经营不顺以及觅得新的经营场域,季叔开始重操旧业——做杂粮煎饼。对于新的经济场域,这里背靠学校,人流量大、商业繁荣,地理优势十分显著,而且近两年来成为食品流动摊贩最为集聚的地方。在新的经济场域之中,季叔和妻子经营的杂粮煎饼摊位从最开始的“跑摊”,到从2012年始居于南三门外的小巷子里,“慢慢地就把生意给做出来了,都排队吃,卖了五年了,放学都排队。”虽然对于立足经营场域过程的描述很简单,但是实践中的行动却并非易事,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同一经营场域中的商贩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协调好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关系⑥。在处理同群体非同行关系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季叔及其爱人和周边的其他经营者也存在一定的互动,具体表现在与邻近摊位的经营者搭讪几句,谈论的话题一般是经营情况、市场变化信息,也会涉及家庭生活方面。以我们亲历的季叔及妻子与炒酸奶摊位的互动为例。
推荐阅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相关政策引导
经济新常态是相对于经济旧常态来说的,经济新常态要求从侧供给结构性改革入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经济稳定增长。从长远角度来说,必须要建立全新的市场生态环境,实行有效的政策引导,为创业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人才基础,下面文章结合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知识经济特点,从政策角度出发,研究创新与创业中存在的相关制约因素,并且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政策指导和实现方法。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