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网络时代方言传播的特点及改善途径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8-02-06
简要:方言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但是在当前现实和网络社会中应用的频率逐渐降低。尤其是在网络中,方言呈现出了和现实不同的情况。下面文章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中方言的传播形式和传

  方言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但是在当前现实和网络社会中应用的频率逐渐降低。尤其是在网络中,方言呈现出了和现实不同的情况。下面文章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中方言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特点,接着从国家政策,平台设计,传播媒介,用户需求等方面改善方言在网络中传播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方言,网络环境,传播路径

  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言,代表着千百年来该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特色。方言本是存在于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现象,但是随着人口迁徙和流动,方言也在随着迁徙,特别是进入网络社会以来,方言在网络中的传播特点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的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社会。

  一、网络环境中方言傳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语言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普通话全民通用的语言形式;二是仅使用于网络交际的非全民通用的语言形式,方言则属于第二种。方言在网络中的传播不仅具有现实中传播的一般特点,即地域化、平民化、独特化等,而且具有在以普通话为主导的网络语言中另一些独特的特点。

  (一)诙谐性

  现实中,方言在一个地区可能是很平常的交流语言,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往往变成诙谐、搞笑、甚至宣泄的表达。例如,“闹他”“中”“那旮旯”等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在网络中往往以轻松、博得一笑的场景出现,而在现实交流中这些十分平常的用语并不带有任何喜剧成分。

  (二)跨地域性

  方言的部分言语在网络上出现了超过现实规模的跨地域性的特点,甚至扩大到全国的性质。例如,2016年流行语之一的“蓝(nan)瘦(shou)香(xiang)菇(ku)”则是源于一段广西某地的视频,之后被网友转发之后,这句方言成为全国性的话语。“神马”“虾米”“有木有”等等一系列网络用语都是源于一些地方的方言,之后成为全国性流行语的。

  (三)亲切性

  在网络中,方言对属于同一地域的人来说,远远比普通话亲切。在网络中,方言的传播主要以音视频为主,文字表达上非常少。音视频的表达主要以亲近关系或者网络好友的关系存在,特别是在网络普及农村之后,由于音视频表达的便捷性以及自身文化素养的欠缺,方言在农村人群中得到大量传播,形成了“你一言我一语”的网络社交,弥补了现实中由于地理限制导致的交流不便的缺陷,进一步增强了亲切感。

  (四)宣泄化

  方言更能表达普通话说不出来的情感。方言中含有地域性词语,有的词汇含有独特含义和情感,是普通话所无法代替的,这也正是方言的文化魅力所在。例如,上海话中有一句“瓦特了”,意思是坏掉了,“脑子瓦特了”是形容对方傻。而普通话中的“脑子坏掉了”的说法远远不如一句“瓦特了”来的畅快,这种宣泄性情感的力度和魅力是普通话所缺乏的。

  二、网络环境中方言传播的路径

  (一)文字

  文字是方言传播的主要路径,也是最能体现方言魅力的地方。一部分方言中的词汇具有的特殊含义,具有一个地区特有的指代意思,其意思往往不能完全用对应的汉字表达出来。比如在网络中的“虾米”“有木有”等词汇,就是基于江西等地发音的而对应出来的汉字,这与标准普通话对应的“什么”“有没有”等词汇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作为方言的重要传播形式,文字在传播过程中可谓最广、最多,使得方言可以在网络中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传播。但是方言在文字传播上存在词汇上的传播,大量的句式传播并不多见,这是由于方言的地域性限制,在文字上的含义的特殊性造成了阅读壁垒,对方言的大范围传播产生障碍。

  (二)图片

  方言在图片中的传播主要是在配图中辅以方言文字说明,包括表情包在内的动态图片以及静态图片。

  笔者统计了百度图片中以“方言图片”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前100张图片,其中主要以解释方言类(45张)、聊天句式类(22张)、地图说明类(13张)以及其他类别(15张)为主。这也正反映了方言借助图片传播的几条路径,其中方言解释类和地图说明类常见于新闻报道、资料介绍、文章引用等形式,侧重于知识的传递,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传播模式。而聊天记句式类则见诸于表情包配字、漫画说明等,侧重于交流互动,是一种人际传播的模式。

  (三)音频

  方言在网络上很大一部分也是通过音频传播的,传播的路径分为两种:一种是人际传播,主要表现在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利用语音交流等方面,主要是同一地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闭环传播;另外一种是大众传播,主要存在于网络电台、直播、歌曲、相声等之中,传播形式远远比现实交流丰富。

  在方言面向大众的传播中,网络电台兴起可谓是风生水起。荔枝FM专门设立了方言频道,拥有包括上海话、四川话、陕西话等全国多个地方的方言节目,覆盖方言学习、评书、情感故事、翻唱歌曲、个人专栏等多种广播栏目,不少栏目拥有数十万的粉丝。网络直播属于一种方言传播的新形式,在荔枝FM、蜻蜓FM等网络平台上,成为以普通话为主直播平台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方言直播不仅聚集了该地域的粉丝,而且由于对语言的兴趣,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用户。歌曲、相声这类传统的方言传播形式虽然不多,但是作为一种传播形式的补充,长期以来一直为方言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一些地方民歌,在网络平台的助力下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和传唱,网易云音乐甚至聚集了70余个方言歌曲专辑。

  (四)视频

  方言在视频中的传播表现比较多,包括短视频、长视频都有很重要的体现。

  长视频主要包括电视节目、影视剧、网络综艺等。电视方言节目主要出现在地方电视台上,但是由于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要求,这类专门以方言为主的节目并不多,主要是夹杂着方言的节目。尽管是这样,方言节目仍然起到了不定时地提醒着人们对方言重视的作用。电视节目的受限,反而对出现了专门网络方言综艺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在互联网上,像《十三亿分贝》这类网络综艺把方言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然后利用直播加录播的形式来吸引受众,已达到让年轻人关注乡音的目的。影视剧中的方言相对较多,比如取材于东北的电视剧《乡村爱情》《马大帅》,上海的方言剧《老娘舅》,四川方言剧《生活麻辣烫》等都在不断地传播着方言,而这类方言剧由于以平民化倾向为主导,广阔吸纳了群众演员参与,强调戏剧性表达方式往往更受到本地观众的欢迎。

  相较于长视频,短视频的社交属性满足了用户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来自各地用户自行将拍摄的短视频上传到各网络平台上,包括搞笑类、自拍类、新鲜事件类、风景类等,其社交属性增强了方言传播的范围,同时视频短小精炼满足了人们碎片化阅读的需要,增加了用户观看的几率,也同时为用户搭建了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的平台。

  三、网络环境中方言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在网络环境中,方言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实现了跨地域、跨平台、多形式、多圈层的传播,相较于现实获得了空前的传播。但是在普通话为主导的网络环境中,也出现了部分方言被边缘化、幽默化,而部分方言由于屡现于

  荧屏则被放大化、扩散化,出现这样一个两极分化的现状。

  同时,在网络上方言中粗俗化的内容更容易获得传播,以方言节目为例,在传播过程中,跟风模仿、同质化、庸俗化倾向不断显现,特别是一些节目为了制造卖点,增加搞笑气氛,一些粗俗的方言口语随之出现。

  针对这些现象,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在当前方言渐渐在年轻人中消失的背景下,方言在网络环境中的积极融入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四个层面去保护方言在网络中不被淹没。

  第一,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出台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条文,并没有赋予方言应有的法律地位,更无涉方言的法律保护。而广电总局中相关推广普通话的规定,也只是强调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使用普通话,对网络平台并无相关规定。基于当前方言所受到的冲击,国家应该出台保护方言的相关法规,尤其是网絡平台的特殊性,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予以支持,包括支持网络方言节目、网络方言广播、网络方言论坛等形式在内的规定,促进方言在网络环境下不被淹没。同时,针对目前方言视频、方言节目在网络中粗俗化的现象,因出台相关审核机制,尽可能降低方言的负面性,推动方言的积极发展、有序传播。

  第二,从平台层面上讲,各网站、平台应该建立相应的方言频道。其实现在不少网络平台已经设置相应的方言频道,但是并未给予相应的重视。语言的丰富意味着思想的多样化,方言不仅语调上不同于普通话,而且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表达,它们的意思很难转化为普通话,这就体现出设立方言频道的重要性。通过设置相应的频道,让各个地区的方言有一个可以汇集的平台,使得方言在网络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第三,从传播层面上探讨,网络媒体应该发挥传统媒体所无法体现的价值,灵活利用自身的媒介属性,增强方言的传播范围和力度。无论是汪涵的《十三亿分贝》的网络方言节目,还是各地网络方言短视频节目,都是很好的传播形式。方言作为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根基相对深厚,只要给予一定的网络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方言就会生根于网络的沃土之上,让方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在新一代人的身上得到传承。

  第四,从用户层面上分析,意见领袖和普通用户都应积极去参与方言传播,提高对方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认同性,提升方言与普通话同等重要的心理地位,积极去“听、说、用”方言作为日常的交流手段之一。同时,用户可以组织、参加相关的方言艺术表演,例如学习方言剧如沪剧、秦腔、豫剧等艺术表演,增强方言的艺术传播力。此外,用户还应提高自身素养,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一定程度上减少方言中粗俗的成分,积极构建文明和谐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沐.音乐+方言=《十三亿分贝》——浅析地方文化的音乐表达[J].视听,2017(1):8-9.

  [2] 张伟静.从方言“本色”特征流失的角度看方言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14(4):108-112.

  [3] 吴永焕.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39-43.

  推荐阅读:《方言》南大核心润色费用

  《方言》(季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汉语方言专业刊物。《方言》主要登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专题论文、调查报告、书评书目以及资料介绍等。读者对象:包括方言研究人员、语言工作者、大学语言专业教师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