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哲学与翻译:王维诗歌的重释与再生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1-07-15
简要:提 要:大卫欣顿是美国当代著名中国哲学和古典诗词翻译家,先后翻译过王维等多位中国古典诗人的诗集。 从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典籍的阅读和翻译中,他体悟并形成独特的宇宙荒野

  提 要:大卫·欣顿是美国当代著名中国哲学和古典诗词翻译家,先后翻译过王维等多位中国古典诗人的诗集。 从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典籍的阅读和翻译中,他体悟并形成独特的宇宙荒野观,并将其辩证的哲学思想反哺并融入到对王维诗歌的重释中,使其译诗在诗歌、哲学和生态 3 个层面达成统一,在英语世界得到重生。 欣顿从生态哲学的视阈阐释中国古典诗歌也得到东道文化的认可。

哲学与翻译:王维诗歌的重释与再生

  本文源自曹培会; 秦思, 外语学刊 发表时间:2021-07-14

  关键词:大卫·欣顿;王维的诗歌;哲学;重释

  1 欣顿其人其译

  大卫·欣顿(D. Hinton)是美国当代著名中国古典诗词和哲学翻译家。 在大学期间,欣顿偶然间接触到杜甫诗歌,从此便痴迷于中国古典诗歌而一发不可收。 欣顿先后翻译过杜甫、陶渊明、孟郊、李白、谢灵运、王安石和王维等中国古典诗人的诗集,还编辑出版《山居:中国古典山水诗歌》 ( Mountain Home: The Wilderness Poetry ofAncient China, 2002 ) 和 《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选 集》(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2008) 两本中国古典诗词合集。 不仅如此,欣顿是唯一独自将中国古代 5 大哲学典籍《论语》 《孟子》 《庄子》《道德经》《易经》悉数译为英文的译者,此外,他还翻译过著名的禅宗典籍《无门关》。 欣顿从中国古典山水诗词中溯源到荒野宇宙观的中国哲学根基,并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当下的文学形式呼应和再现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完成视觉艺术实验性叙事诗《化石天空》 (Fossil Sky,2004)、诗歌集《诗歌:生活的香料》(Poetry:The Spice of Life,2012)以及《饥饿山:心灵 和 文 学 指 南》 ( Hunger Mountain: A FieldGuide to Mind and Literature, 2012)。 译著等身的欣顿获得索顿·怀尔德终身成就奖、兰登翻译奖和美国笔会翻译奖等国际著名奖项,被誉为“几十年来最好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语译者”。

  2 身体力行之宇宙荒野观:生态与哲学的结合

  欣顿仰慕王维、谢灵运等山水田园诗人豁达适意的情趣和品格,笔耕不辍地翻译了数十本山水田园诗集,同时把自己当成生活在美国当代的隐士。 他追随着中国古代诗人性乐山水的山居田园生活方式,大部分时间都隐居在佛蒙特州一个名叫东加来(East Calais) 的小镇上。 在那里,欣顿以石匠工作谋生,以诗词为酒,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花,身体力行过着简朴而富有诗意的生活,实现在乐山趣水中寻道于自然的精神栖息。

  欣顿不仅栖于自然,而且心怀自然。 他从对当下生态的人文关怀出发,认为西方传统的宇宙观将人与自然对立而论,所秉承的是自然工具论,即自然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和发展而存在。 二元对立的宇宙观指导下的人类实践活动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与之相反,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和禅宗体现的是一种物我交融、人与自然浑然如一的荒野宇宙观(Wilderness Cosmology)。 在中国山水诗歌中,欣顿找到生态和哲学的契合点,提出 “ 宇宙荒野观”。 “荒野宇宙观为中国古代所有的诗学思考提供了语境。 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构成中国几千年来‘修身养性’的本质。” (Hinton 2006:xiv) 中国山水诗歌以丰富的自然意象、简洁的句式和灵动的诗魂创造出一个个空静和谐的意境,是诗人们山水徜徉间在诗歌中对荒野宇宙观的实践。 “中国山水诗代表世界上最久远的荒野文学传统。”(Tonino, Hinton 2015:5) 当下盛行的深层生态学认为人要寓居并融入自然之中,成为宇宙万物中内在的一份子,将意识融入风景中,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共鸣。 中国道、禅哲学和古典山水诗歌完美地将人类的直接经验融入到风景和意识之中,体现出朴素的精神生态学观点,是深层生态学的东方源头。 “荒野宇宙观诗歌极具当下性。 在全球生态恶化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的当代,寓居荒野的重要性变得更加具有急迫感和普世性。” (Hinton 2002:xiii) 而这种荒野宇宙观是当下西方诗歌中没有的,因而,欣顿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着力再现其中蕴含的哲学内涵和宇宙观,并自称其翻译为“ 文化翻译” ( Cultural Translation): “虽然我紧扣原诗的每一字和细节,但我是在重新作诗,也许最好称之为文化翻译。 我觉得,我翻译的不仅仅是字词文本,而是中国文化。 我想把它对人类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的理解带给西方” (Tonino, Hinton 2015:12)。

  欣顿立足当下的深层生态学,回归中国的哲学传统,以双视的文化眼光审视西方传统的认知局限,其译诗既在形式上竭力保留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韵味,又以深层生态学反视和再现以道、禅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当代英译创立新的阐释传统。

  3 欣顿的辩证哲学翻译观

  深谙中国传统朴素哲学的欣顿不仅在道禅思想中找到对当下生态思考的根基,同时还将道禅哲学的辩证观,如“有无相生” “语默相成” 等思想,融入其译诗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翻译风格,使其荒野宇宙观在译诗思想和形式上得到统一。

  3. 1 有无相生

  《道德经》主张“涤除玄览”的认识论。 “道” 幻化于无形,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失。 《金刚经》 结句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道出 “一切皆空” 的佛法大义。 禅修就是身在大千万物中,却对于外物不粘不滞,以虚空寂静之心超脱俗世烦扰的修行。 深受道、禅影响的王维在诗歌中利用“无”和““有”的辩证统一创造出意境空灵而哲思深邃的诗学风格。 据笔者统计,在 425 首王维诗歌中,“空” 字共计出现 94 次之多。 王维诗中的“空”并不是空无万物的空,而常常以“空林”“空山”的词组形式出现。 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先点明空山,后以“人语” 否定空山之空,造成语义上的矛盾,使读者在这一 “有无”的矛盾张力中找寻“空山”之“空”实为诗人之“心空”映象的真实含义。 “空”是理解王维诗歌的诗眼,也是体现道、禅哲学宇宙观的关键字。 欣顿充分肯定王维诗歌的空灵艺术,“王维最大的魔力是他的诗歌可以激发直接而又深层的 ‘空’的体验”(Hinton 2006:xviii)。 其译诗集《王维诗选》中所选 100 首王维诗歌,带有“空” 字的诗歌多达 34 首,“空”字共出现 37 次。

  欣顿对“空”的翻译体现出他对中国道、禅哲学的思考,如《汉江临泛》中颈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描写诗人泛舟汉江之上,风起浪涌之时,诗人所乘之舟随浪在水中上下摇荡,波动之大就好像岸边的城郭和天空都随之上下浮沉一样。 在诗人晃动的视野中,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消失。 这里的“空”既是诗人极目远望之处的天空,也是现实逐渐在诗人心中模糊,最终消于虚无的虚空。 黄思礼与张音南将其译为 far skies(Walmsley, Chang1958:105),叶维廉将其译为 sky and earth (Yip1972:29),威尔士译为 earth and sky(Wells, Cheng1974:46),余宝琳将其译为 heaven and earth (Yu1980:170),巴恩斯通父子与徐海新将其译为 be⁃ yond earth, beyond the sky (Barntone et al. 1991:166),这些译本均采用天空之“空”的含义。 只有瓦格纳将“空”译为 distant emptiness(Wagner 1981:138),表达出虚空之“空”的含义。 而欣顿则在瓦格纳的译文之上更进一步,将其译为 rippled wavesfluttering empty sky⁃distances. 既译出“空” 之“天空”的表层意义,又以 empty 表达“空”之“虚空”的深层意义。

  欣顿在译诗中不仅对“空” 的哲学内涵进行再现,还从“空”字拓展延伸,在译诗中实践其所主张的有无相生的辩证统一哲学观。 以欣顿所译和巴恩斯通父子与徐海新合译《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归思》作对比分析:

  《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归思》 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时与使君济州刺史所作应和之诗,表达思乡而又不得归的离愁。 尾联中诗人直抒胸臆,道出全诗的乡愁主题:即使诗人登上高楼,故乡的影子依然不得见,只有淼淼白云漂浮眼前。 “空”字点出诗人不见故乡的愁绪和落寞。 巴恩斯通父子与徐海新译本与源诗基本实现字义对应,将“空” 译为 void,再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但是,欣顿在译诗中则在荒野宇宙观的基础上对源诗进行创译。 “能赋属上才,思归同下秩。” 本意在表示使君五郎文采斐然,而自己心中所想尽是思乡之情。 而欣顿在译诗中则改变“乡愁” 这一诗题,译为:and you think of going back, of offer⁃ ing / your lofty talent to those who need you. 在欣顿的译诗中,我们看到一个希望以才华效忠君王、积极入世的使君五郎,而诗人“我”的思乡之情却被欣顿略去不译。 诗人的声音直到尾联才出现,但此时诗人所发感慨不再是思乡愁绪,而是渗透了哲思的感悟:But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