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俄语教育及翻译活动述论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1-09-11
简要:摘 要:清末民国时期,新疆的俄语教育发展迅速,影响广泛。北疆普遍设立各类、各层次专门学校、增设俄语课程、派送留学生等俄语教育活动;有志青年翻译俄苏文学作品,启民开智

  摘 要:清末民国时期,新疆的俄语教育发展迅速,影响广泛。北疆普遍设立各类、各层次专门学校、增设俄语课程、派送留学生等俄语教育活动;有志青年翻译俄苏文学作品,启民开智;共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马列主义作品,宣传马列主义,促进民众觉醒;新疆成规模、分批次向苏联派出大批留学生,培养紧缺专门人才。新疆的俄语教育及翻译活动的起伏受当时国内外局势变化的左右。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俄语教育及翻译活动述论

  付鸿军; 何雪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发表时间:2021-09-10

  关键词:民国时期;新疆;俄语;翻译;红色;双泛思想

  康熙四十七年(1708),俄罗斯文学馆在北京设置以后,中国各地的俄语教育与翻译活动开始快速发展。随着俄国在中亚地区扩张的完成,作为与俄国接壤绵长的省份之一,新疆的俄语教育与翻译活动发展也很迅速。新疆与俄国长期保持着经贸、外交等交流,经济文化交往时间长、范围广、频率高。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为了满足外交经贸事务工作的需求,新疆的俄语教育与翻译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但是,20世纪上半世纪,国内外局势动荡起伏,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影响着新疆的俄语教育发展。

  一、俄语教育

  新疆与俄国接壤,跨界民族交往多,边贸频繁。为了满足处理外交交涉等事务的需要,新疆特别是伊犁的地方官员认识到开展俄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了各层次的俄语教育活动。早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伊犁将军保宁奏请在伊犁设立俄罗斯学校,教员是京师俄文馆的一位毕业生,有16名八旗子弟学习俄文。俄罗斯学校学制五年,专门培养通译人才。①俄语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为新疆培养了一批急需俄语人才。此后,新疆历届政府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扩大俄语教育,在北疆各地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迪化(乌鲁木齐)的俄语教育活动

  俄罗斯人自17世纪就开始进入新疆。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在伊犁、塔城、喀什等地设立领事馆,大批俄商随即进入新疆,建立贸易圈和居住区。十月革命后,更是有数目庞大的白俄军队及随同难民涌入伊犁和塔城,甚至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除了妥善安置滞留俄国人外,金树人和盛世才还组建、利用“归化军”消灭敌手,巩固自己的政权。

  光绪十三年(1887),为了就近培养当地俄语人才,新疆巡抚刘锦棠仿照京师同文馆,奏设新疆俄文馆于迪化,专门培养俄文人才。俄文教师由当时奉调在新疆办理翻译的同文馆学生、户部郎中桂荣兼任,后请同文馆翻译宫梓煜充任。对于馆中的教学情况,新疆巡抚陶模写到,学员按月考试,学业成绩可观;甘肃新疆巡抚饶应棋认为新疆俄文馆学员已经取得成效。②光绪十八年(1892),甘肃新疆巡抚陶模奏设新疆俄文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裁撤,光绪三十四年(1908),经甘肃宁夏都统志鋭奏请复设,教员二名,学生十八名。③该馆学生毕业后派往需求俄文翻译的伊犁、塔城、喀什噶尔等地供差,并且能很好地胜任工作。新疆俄文馆的开办为近代新疆俄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管理经验,为中俄外交交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清朝为建立新式学堂提供制度保障,于1902 年、1903 年分别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1905年,甘肃新疆巡抚吴引孙奏,“拟就书院改设学堂……拟将旧设俄文学馆并入……至府州县应设各等学堂……将原博大书院旧址改设高等学堂,并订《高等学堂章程》,在所设课程中,英文、俄文任选一科。1908年,志锐奏新疆俄文学堂亟宜整顿 ……著联魁按照所陈,认真经理,期收实效”[1]480-503。

  1909年,宁夏将军台布等又奏,“俄文为甘新两省必需之学,新疆当日设专门二十余年,成就寥寥。今甘新两等学堂均将俄文附入高等,统习普通,万难成就,拟改为专门,庶可于五年毕业后,得交涉之助”[1]519。经奏请清廷批准,新疆巡抚联魁与镇迪(化)道兼按察使荣霈于1908年复设为官立中俄专门学堂。

  中俄学堂成立后,俄语教学的规模比新疆俄文馆时期稍有扩大,管理、服务人员增多,课程设置更为丰富。虽然对中俄学堂的教育成果褒贬不一,但它造就了一些优秀的外交、翻译人才,如张绍伯(新疆外交署长、中国驻苏联斜米领事、驻塔什干总领事)、常永庆(奏调至甘肃俄文学堂任俄文教员)、黄崇悫(新疆法政学堂教员)等等。①

  1906年,新疆巡抚联魁奏准将原高等学堂改为省立中学,设于省城迪化北梁,设置国文、俄语等课程。1912年,杨增新执政后,先后停办了中俄学堂、省立中学等。在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1912 年至 1928 年),他了解新疆政局,采取了“保境安民”的政策。虽然杨增新采取的“闭关、保守、无为”治新政策备受批评,但他的政策对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是有贡献的。在教育方面,他斟酌时局发展,适时有针对性地发展文化教育。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疆和苏俄于 1920 年 5 月签订了《伊宁临时通商协定》,双方互设领事馆。杨增新认为“审时度势,非造就深通俄文人员,并娴习法政、国际诸学,不足以资驱策而应世变”[2] 。 1920年,杨增新恢复了新疆省立中学,学制四年,俄文是重点课程,前俄驻迪副领事米杰德讲授俄文课程。

  迫于外交人才严重不足的形势,杨增新于 1924年设立新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招收本地学生,学制四年,俄文和法律是必修课程,首任校长刘文龙。学校章程仿效北京俄文法政学堂的章程,教材采用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科的讲义,至 1932年,新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共招收学生4 个班。②经教育部批准,1930年改为新疆省立俄文法政学院,1935年改为新疆学院。

  杨增新设立这所学校,一是培养对苏交涉人才,二是培养本地人才,三是益于内政外交。不再 “借才异地”,因为内地人才“凡厕身政界者,类皆萍踪无定,然则非以新疆之人办新疆之事,岂所以维边局乎!”③杨增新也疑忌由北京政府派遣至新供职外交人员。对内地来新谋职的人员,如无特殊关系,他一概不准入境,尤其对北京政府派来的新派人物,极不欢迎。杨增新担心外来人员会破坏新疆的稳定局面,削弱自己的权力。他设立该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信得过、忠于自己的俄文法政人才,保证自己在新疆的统治地位。④因此,阻止内地遣派外交人员来新履职可以说是其设立该校的另一个潜在因素。

  清末新政以后,新疆如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积极推进新式学堂教育。与内地省份相比,新疆特别是乌鲁木齐的俄语教育发展很有特色。1905 年起,新疆省府迪化原有书院改为学堂,并增设了俄语等课程,俄文还被列为高小初等学堂的必修课。1910年,新疆设立的如省立法政学堂、省立陆军小学堂、省立中学堂等都开设了俄语等课程。⑤ 1921年,维吾尔族商人饶孜阿吉在迪化南关清真寺北建了“艾合塔日亚学校”,开设俄语等课程。⑥ 1925年,迪化苏联领事馆开办了俄罗斯小学,解决外交官员子女的入学问题。⑦1930—1940年,俄罗斯人在俄罗斯东正教堂后面开办了一所俄罗斯学校。⑧1934年,省教育厅在南梁成立归化中学,学生以俄罗斯族为主,专学俄语,1936年,改名为新疆省第二中学。1936年,教育厅在省立迪化第三小学设立蒙哈特别班,开设俄语等课程。①1939 年,“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在迪化成立俄文班, 1940年,还在迪化开设夜校补习俄语。②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也举办了俄语培训班,作为落实“六大政策”的工作内容之一。③1947年,新疆成立语文学校,设立俄语等语言专业,学制三年,培养翻译人才。④在省城创办俄语学校,在各类、各层次学校增设俄语课程满足了双方外交、经贸、人文交往的需求,反映出当时新疆与苏联良好的政治氛围。

  (二)伊犁的俄语教育活动

  为了满足外交等事务工作需要,1903年,伊犁将军马广设养正学堂于惠远,课程之一为俄文。伊犁养正学堂仿照内地各学章程,开设俄文课程,从事俄文教育。学业有成就者被派往俄国学习,作为将来的储备人才。伊犁养正学堂同时挑选十人,派往俄国学习。⑤伊犁养正学堂向俄国派遣留学生,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培养翻译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1949年以前,聚居于伊宁城及其周围的俄罗斯人约有2万人,塔城及周围地区约有500户白俄家庭,乌苏城有150户,乌苏北部的昭怀有300户,西北的西湖有 330 户,乌鲁木齐的俄罗斯人达 500—600人。⑥

  贸易的发展、人员的往来带来了新疆当地学习俄语的需求。19世纪末,俄罗斯人进入伊犁地区时就建起了俄语学校。1918年左右,俄罗斯人巴吾尔哈吉在伊宁市办了一所俄罗斯学校,授课全用俄语,授课方式、内容及学制设置都仿照旧俄。⑦1930年,俄罗斯人司塞罗米茨基、普罗科波夫、扎玛塔耶娃等在伊犁创办了中俄学校,以俄文授课为主,中文为辅。⑧1934年,广仁城设立了归化小学(俄罗斯族小学)和绥定县设立了俄罗斯族学校。1939年,霍城大西沟俄罗斯初级小学有36 名学生,木桧沟俄罗斯私立小学有 32 名学生。⑨ 1934年,伊宁市建立了一所俄罗斯小学——胜利小学,后来改为十年制俄罗斯中学,并办有师范班。1936年,温泉县和巩留县建有俄罗斯小学,伊宁县的吉里圩子、托合拉克,绥定县的沙尔布拉克、芦草沟,新源县的阿拉吐拜,特克斯县的卡拉塔拉,伊宁市的艾林巴克等地都设有俄罗斯小学。⑩1936 年,特克斯有俄罗斯小学 2 所,俄罗斯族学生12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