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苏锡常都市圈是改革开放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化进程中最为迅速、城镇空间重塑最为明显的区域。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苏锡常都市圈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良性发展的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是重要保障。但目前苏锡常都市圈高职双创系统存在高端创新要素不充分、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不深入、创新运行机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需要遵循借鉴主要创新模式、加强区域政策扶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展孵化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的发展思路,实现创新主体错位发展、创新平台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同频共振。
关键词 公共政策;苏锡常都市圈;双创生态系统;高职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都市圈是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形成的圈层式结构,苏锡常都市圈是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城镇空间重塑最为明显的区域。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苏锡常都市圈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国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加大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一体化的思路打破行政壁垒、深化政策协同,以促进要素的全范围流动。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双创教育生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育的整合性产物。
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是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中介组织等科教资源;创新环境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扶持、文化氛围等一系列综合要素,是創新与创意、创新与创业、创新与创造、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统一体,汇集了产、学、研、资、用等关键创新主体[1]。双创生态系统由政策链、服务链、平台链、产业链、融资链耦合而成,政策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服务链保障创新创业市场业态高效运转,平台链促进创新创业载体自由融通,产业链支撑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发展,融资链撬动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从历史逻辑来看,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一个国家、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优良的双创生态系统是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现实逻辑来看,建立关键要素能进能出、能量传递畅通、信息互助高效、理性包容的双创生态系统是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在合作和竞争自主演化的基础上,需要构建内外联动的双创生态系统以增进社会分工协作、加强市场资源配置并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要建立良性双创生态系统,就需要在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之间构建严密融通的逻辑体系,使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实现共生。
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区域公共问题成为地方政府行使超越行政边界的创新行为的逻辑起点。市场虽然在解决区域资源配置上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但市场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即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力量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市场只解决私人产品的供求,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垄断、市场非均衡状态等外部性问题。由于市场主体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区域公共问题引发的区域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问题中隐藏着“公地悲剧”[2],公共双创政策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区域创新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以简单粗暴地直接照搬其他成功区域的“最佳实践模式”,因为不同区域在区位、知识基础和制度结构上有很大差别,各区域的创新潜力也大不相同,应充分利用本地区创新资源并合理嵌入本地产业中,经过“情境化”,面向特定区域的“一区一策”“一校一策”性的创新政策才能从理论上确保其有效性。每个区域都应根据自身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制定本区域的路径明确的创新政策,避免政策的定制模糊化、雷同化,从而造成区域内高职院校内外创新资源的无效配置。
公共政策理论中的智慧专业化理论认为,区域优势与潜力、区域面临挑战与区域资产都是进行区域公共政策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要素[3],要通过锁定区域现有资源、竞争优势、能力阈值来设计基于创新和知识的增长新路径。通过高职院校提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发现过程”,可以识别区域的创新优势领域,明晰区域发展障碍,以此来选择未来创新政策着力点,从而设计出基于创新和知识的区域增长新路径。
二、苏锡常都市圈高职双创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
目前,苏锡常都市圈整体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但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大平台前瞻布局、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成效对于提高区域内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支撑乏力,都市圈运行过程中更多的是点对点的合作对接,尚未完全实现服务跨区域协作和数据共享互通。
(一)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不充分
创新要素包括技术、人才、资金、政策、信息等,是创新体系功能发挥的基础。目前,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间可提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大型仪器资源开放共享、创新创业融资贷款、政策工具集成应用等服务,但在人才引、培、用等方面还不能提供专业化服务。因此,苏锡常都市圈在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尖端技术储备不足、战略性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
(二)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不深入
苏锡常都市圈之间的协同创新不仅需要城市间行政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协同共享,也需要城市间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无缝互补。但目前苏锡常区域资源信息多头管理,尚未建立数据关联,数据集之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协同创新,并没有突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也没有形成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的“四链融通”局面尚未形成,导致苏锡常都市圈内高职院校知识溢出不明显,多样化集聚不充分,协同创新效率低下。
(三)创新运行机制保障不到位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业态虽然以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为主导,但尚未建立起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只有创建完善的创新支撑机制,才能实现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间双创生态的多元发展和合作共赢[4]。
三、苏锡常都市圈高职双创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思路
只有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协同演化,才能使各类创新要素以稳定的路径进行有效配置。
(一)借鉴主要创新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存在“园区+校区主导”“园区主导”“校区+社区主导”三种模式的创新先行区。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和我国中关村采取的是“园区+校区主导”模式,所在片区提供了资源共享、密切合作的一体化平台,使得园区内的大学从“教学主体”转型为“应用主体”。美国波士顿和我国武汉光谷采取的是“园区主导”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在频繁的联结和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中介媒质作用,形成综合的协同创新高科技科研园区网络,这是科研园区向企业总部集群转型的典型案例[5]。美国硅谷和我国上海环同济地区联合社区内各主体成立“共同体”,采用“园区+社区主导”的模式,合力将社区打造成创新、创意、创业融合的“三创”街区。社区采取创业工位免费开放的入驻政策,优化企业入驻和推出过程管理,形成社区创客空间服务体系,为社区范围内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的创业服务平台。
(二)加强区域政策扶持
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双创政策既要从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入手,针对企业的发展“堵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又要关注全球化企业和本土企业在产业“自行嵌入”过程中的矛盾失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抓住“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健全人才供给,以促进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的完善。
在高新产业政策方面,苏州工业园区通过产业嵌入“筑巢”,“引凤”科技型企业入驻。在《苏州工业园区3+5产业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生物纳米园为主要载体,综合布局生物医药、通信软件、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经过10年来的政策“精准滴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优势明显,区域创新创业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常州市科教城按照常州市和武进区的战略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和科学建设,已初步建成武进区“一心三区多点”的创新载体空间格局,形成以科教城为核心,串联起武进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和常州经开区的空间共轭结构。
(三)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通过优质公共产品供给,有利于构建人才科技资源充分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人才公共服务便利的环境。在公共平台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股权融资方式拓展、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等方面,苏锡常等地高职院校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扶持政策,较好地“黏合”了产学研协作的一体化。在知识产权政策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高职院校推行针对性的知识产权辅导工作,针对新注册企业,提供免费培训、免费试用专利、免费管理软件的便利;针对初创企业,执行专家打分、系统评估和提供项目清单;针对成熟企业,提供主动辅导、维权培训、总裁培训班等服务;针对上市企业,进行专门把关,实行针对性诊断等相应套餐服务。
(四)拓展孵化机制
目前,苏锡常区域内孵化器的主力是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需要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创客的多方协同,积极打造由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组成的孵化服务链条,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鼓励民间力量积极投资孵化器,有效集成各类资源和服务,促进孵化器类型向多元化、纵深化发展。一边链接育苗器的初创资源,一边链接专业园区推进产业化,瞄准区内核心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条,构建多层次创新孵化体系,不断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创新主体的需要,让高职院校的孵化器不仅是科技服务的“聚合池”,更是区域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常州科教城针对区内双创孵化器服务深度不深、多样化不足、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借鉴一体化孵化运作机制,将“筑巢引凤”变“筑巢育凤”,形成从创意到产业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为区域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鼓励社会组织参与
政府侧重于从宏观政策角度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则侧重从微观的层面提供服务。因为社会组织具有资本非营利性的特性,具有互益性、公益性特点,不實行利润分红,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提供的服务价格相对较低,创业企业能够承受。
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科技金融专委会、创新创业专委会根据当前创新创业最活跃的行业,如互联网+、智能硬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农业等,分别建立对应的项目孵化平台,为好项目提供导师指导、路演展示、资源对接和投融资服务。很多中关村社会组织还帮助中小微企业和初创期优秀项目对接各类金融机构,助力创业者、创业项目与政府机构、资本实现一步式对接,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苏锡常创新区域创新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园区培训管理中心等官方组织,较少有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活跃在创新创业领域。政府部门在从“主导方”向“引导方”的职能转变中,应从项目活动的主导者逐步转变为社会组织活动的推动者,通过信息流动和知识转移形成区域内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非盈利性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
借用常州科教城的思路,开展金融——“天使下午茶”、营销——“安琪下午茶”、服务——“半月下午茶”的“三杯茶”活动,对双创类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进行孵化,通过牵线搭桥,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搭建投资交流的平台,帮助创业者寻找“舞台”,对接优质项目,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深度对接。
四、苏锡常都市圈高职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的策略
(一)创新主体错位发展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在确定创新方向一致的前提下,要实行创新主体错位发展。比如,苏州的生物医药行业已完成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不断加大,面临重大政策利好,相关高职院校应协调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力量,深度参与地方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无锡的物联网集群近年来发展迅猛,促进了周边行业的企业创新,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产生了显著的正外部性,无锡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应继续在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基础上打造跨界协同、多元开放的共享业态和创新生态;常州的石墨烯产业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享有“东方碳谷”“石墨烯小镇”的盛誉,是全国首个石墨烯产业基地,“东方碳谷”孕育产业新“烯”望 ,常州区域内高职院校应着力充分发挥其产业优势和“长板效应”,在产业化和产业集聚方面形成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推荐阅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探析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