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庆阳窑洞文化研究综述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0-11-17
简要:摘要:窑洞是庆阳地区最重要的民居形式,从早期的穴居形式到《诗经》中陶复陶穴,再到后来多种样式的窑洞群,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关于庆阳窑洞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涉及其特征类型

  摘要:窑洞是庆阳地区最重要的民居形式,从早期的“穴居”形式到《诗经》中“陶复陶穴”,再到后来多种样式的窑洞群,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关于庆阳窑洞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涉及其特征类型、文化内涵、布局装饰、传承保护等方面,本文试从这些方面入手,梳理其相关研究成果。

戏剧之家

  本文源自戏剧之家,2020(34):181-182+185.《戏剧之家》创刊于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今古传奇报刊集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政策指导与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一家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戏剧艺术类杂志。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这里黄土层深厚,适宜开挖窑洞。先周时期,不窋来到北豳(今庆阳),“陶复陶穴以为居”,这里的“陶复”即现在“半明半暗庄”或“崖庄”的雏形,“陶穴”即“地坑庄”的原始形态。庆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出生、结婚以至死后土葬于墓窑,都和窑洞密切相关,由此创造出了许多与窑洞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如今,庆阳百姓从窑洞搬向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窑洞处于倒塌荒废的状态,这延续千年的民居形式,缺乏有效的保护,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寻找保护和开发的产业之路。

  一、庆阳窑洞的类型

  根据考古资料,在庆阳宁县庙嘴坪、宁县阳坬、镇原县王沟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窑洞的遗迹。窑洞从最初“穴居”的形式为主,经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等人的改进,逐渐发展为地上的“崖庄”形式,后来发展成利用砖土箍成的窑洞。庆阳的窑洞类型多样,主要有:明庄、半明半暗庄、地坑院。

  明庄即“陶复陶穴”中“陶复”,依山辟崖,一面靠山崖,三面空旷,或三面靠崖,一面空旷。利用黄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地质来开挖,呈长方形或正方形,有时也会形成半圆形(箩圈形),这样形制的窑洞容易发掘,省时省力,且通风、透光,但不利于防盗、防敌。

  半明半暗庄,在前有高地、后有高山,或前低后高的胡同里,开挖地基,庄前的土不取完,开挖巷道或巷洞来修建大门,这样后方崖面高,前方崖面低,太阳光只能照射一半,故谓之半明半暗庄。

  地坑院是周人的“陶穴”式窑洞的发展,首先在平地上开挖一个方形大坑,四壁开凿窑洞,一般是三面开挖窑洞,一面留出一孔窑洞的空间开挖斜坡形的通道,靠人力把地坑院中多余的土送到原面之上。这种形制的窑洞费时费力,下雨时不利于排水,庄子比较潮湿。

  除了以上三种形制的窑洞,还有其他功能的窑洞,如高崖,利用高崖面子,在正面窑之间的上部,再挖一孔小窑,为了防止盗贼和兵匪;拐窑,在窑洞的一侧挖小窑,为了贮存粮食;地窨子,从山脚挖地道通往悬崖,目的是躲避战争。

  二、庆阳窑洞的内外布局与装饰

  窑洞开挖完成后,会根据不同的功用进行布局,根据窑的位置来决定谁居住在哪里,注重主窑大于边窑、正窑大于侧窑,主窑是祭祖、接待客人和长辈居住的地方,同时,也讲求“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哥东弟西,兄南弟北”。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厨窑、牲畜窑、磨窑、柴窑等。在窑洞内部,为了追求美观舒适,会进行装饰,窗户大多用白纸或报纸糊住,或张贴窗花等,体现出庆阳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窑洞内部

  窑洞的内部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主要有厨房和卧房之分,厨房的右侧一般是土灶和土炕相连,中间有一高台,厨房左边摆放器皿和水缸;卧房左边放置家具,山墙上张贴字画,背墙多悬挂中堂之类的字画和匾。为了使窑洞富有生气,庆阳妇女利用各种废纸和树叶剪成各种窗花、门花、炕围花、顶棚花,也有悬挂各类栩栩如生的香包,多反映庆阳劳动人民追求幸福平安、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二)窑洞外部

  窑洞的外部是庄户人家的门面,是展现给外人看的,具有明显直观的特点,庆阳人民通过各种技艺使其臻于完美。庆阳自古就是奉行农耕文化之地,牲畜是必不可少的,窑洞中有专门的牲畜窑,有专门储存粮食的粮食窑,有堆放柴草的柴窑,有放置农具杂物的厦子,这其中也有讲究,蕴含风水,互不冲突。在窑洞的周围,人们会种菜、养花、栽树,一方面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一方面也为了美观。在崖背上,用镢头等工具挖出凹槽,便于排水,看起来也比较美观。后来砖箍窑的崖背上,还会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追求外部布局的合理美观。

  三、庆阳窑洞的文化内涵

  庆阳窑洞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包括:建造前所要遵循的风水文化(周易文化),窑洞整体所呈现出的审美文化,庆阳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以窑洞为中心所创造出的剪纸、皮影、香包等民俗文化,庆阳窑洞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特点为历代文人所咏叹而形成的诗歌文化。庆阳窑洞所展现出的文化,反映了庆阳百姓的思维方式、信仰方式、生活方式等。

  (一)风水文化(周易文化)

  隆滟、韩建民在《陇东农耕文化研究》一书的“陇东人民的农耕家园”一章中,集中讲了庆阳窑洞在选址、安宅、建宅、设计窑洞造型、布局以及墓窑选址过程中的周易文化。在挖窑和箍窑前,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来判定窑洞的选址、方位和破土吉日,窑洞选址要取“U”字形,向阳靠山,俗话说:“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在郭冰庐《窑洞风俗文化》一书的介绍中,选址要远离庙宇,宅前视野开阔,不选择“刀把院”,即宅基处在“死胡同”的尽头,不选择“轿杆院”,即院落左右再无两邻而恰为两条人们必走的要道。在建造过程中,先要有杀鸡洒血、奠酒、烧符等仪式,本村年长者先挖第一铲土,之后大家一起挖。在数字上也有讲究,“取单不取双”,正窑宜取3、5、7孔,在民间数字概念中,双数表示圆满,而单数寓意增长,寓意人丁兴旺、家财增长。

  在即将完工之前,要举行隆重的合龙仪式,龙口的位置特别讲究,窑洞拱顶正中一块砖或石料的位置空着,等待吉时一到便可填充,表示龙口已合。墓窑选址,也要由阴阳先生来判定,须拿着罗盘、戒尺、绳丈、木橛等,挑选“脉气”之处,这关系到后代“高就、添财、人旺”等,当地人相当重视。窑洞的布局、造型中,呈现出“中”或“天”字,上部拱圆、下方端直,契合“天圆地方”的思想。从庆阳窑洞所要遵循的仪式,可以看出庆阳百姓传承着周文化及农耕文化。

  (二)民俗文化

  庆阳窑洞承载了厚重的民俗文化,后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皮影、剪纸、刺绣、陇东道情被称为“庆阳四绝”。庆阳妇女在窑洞中利用农闲时节,将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动物植物等通过剪纸形式表现出来,并将这些剪纸贴在窗户、炕围等处用于装饰。还有刺绣、香包,图案生动形象,多以民间故事、鱼虫鸟兽,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麒麟”、“十二生肖”等等为创作题材,香包里面装有香料、药材,具有驱邪防病的功用。皮影也是重要的民俗,农闲时节,窑洞内坐着左邻右舍,在窑洞内支起“亮子”,利用光影成像的原理演出皮影戏,唱上几段慷慨激昂的曲段,缓解劳作疲乏。

  这些和窑洞有关的民俗文化,如今已经走出窑洞、走出庆阳,走向全国、世界的舞台,成为庆阳的靓丽名片。

  (三)诗歌文化

  在齐社祥的《陇东历代诗文选注》中,收录着历代赞美庆阳窑洞的诗歌,在其他书籍中,也有或直接或间接涉及庆阳窑洞的轶闻故事、民间歌谣等内容。《诗经》中的“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应该是对庆阳窑洞最早的记录,清代的慕少堂在《求是斋史话》中写道:“陇东民众修窑先看地形,次由土工绘图……每窑盘一个炕,千百家同意构造,大抵傍崖而居,既实用又省钱,自周迄今习惯自然。”清代庆阳学者惠登甲在《土窑》中写道:“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窦世荣《庆阳民俗礼仪大观》中记有《庆阳窑洞》一诗:“依山崖庄分阴阳,窑门相对坑院方。壁厚九尺严冬暖,洞深三丈暑夏凉。炕灶联袂共烟道,畜人同眠分圈床。而今宝洞成墟废,独留空窑写文章。”在庆阳华池流传着《五孔窑》民歌:“喝的山泉水,吃的糜子饭;睡的五孔窑,穿的军毛毡。”在庆阳、平凉等地方的作家有《窑洞轶事》、《窑洞史话》、《地坑院》、《窑洞故事》、《窑洞夜话》等作品,也有以窑洞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历代的作品都展现出了庆阳窑洞的魅力。

  (四)审美文化

  庆阳窑洞在空间构造和内部装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文化,这种审美离不开上面所提到的风水、民俗和诗歌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庆阳窑洞的审美文化。

  吕根槐《浅析陇东窑洞装饰美》一文,从建筑风格、构造原理、空间及装饰处理来研究窑洞装饰美。卓娜娜等人所作《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一文,其中说到窑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学分量和审美价值,从因地制宜的环境意识、因材致用、节材省地、因势利导等特点来说明庆阳窑洞所蕴含的朴素建筑风格和儒家文化的人文传统。窑洞在选址时讲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建造遵循取材自然、无污染、环保、经济的理念,尊重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窑洞的内部注重装饰,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外部布局合理,栽花种树,美化环境,亲近自然。这种独特的审美理念传达出庆阳百姓爱护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四、庆阳窑洞的产业化发展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别窑建房”、“弃窑下山”、“离窑就塬”成为新的趋势,延续千年的民居形式面临着无法延续的问题。许多研究者都在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力图焕发其新的生命力,将这些不受重视的窑洞开发成资源,减少浪费,拉动经济的发展。

  (一)转变旧的思想观念

  徐娟秀等人在《关于“一带一路”下庆阳窑洞的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中,首先建议政府以政策支持及引导人民转变旧的观念,立足于庆阳的现实情况,改造危窑,推进扶贫工作。隆滟、韩建民也主张对窑洞民居转变思想观念,窑洞具有经济实用、冬暖夏凉的优点,不应将其废弃。还应改善窑洞的居住环境,窑洞经年累月被流水侵蚀,存在极大的危险性,植树造林、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摒弃之前乱砍滥伐的做法,可以减少流水侵蚀。在窑洞内外,利用现代理念和技术装饰美化,窑内用水泥、砖头砌墙,窑壁用墙粉刷新,采用吊顶技术,隔湿防潮,窑洞外部用砖头、瓷砖砌面,窑顶用水泥铺置,防水防渗。对窑洞进行改造,适应现在的居住条件,纠正“扩大窑居就是倒退”的错误观念。

  (二)改进窑洞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徐娟秀等人建议改进窑洞建筑技术,比如刷有利于透光的建筑涂料,安装有美感的照明设施。薛方等人在《庆阳窑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文中,建议培养大批修筑窑洞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统一的施工标准,在甘肃省内职业院校设置专业课程,实现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建造有技术含量的新式窑洞。

  (三)完善窑区的基础设施,开拓窑洞使用功能

  窑洞大多分布在山峁沟梁上,地形坎坷,交通不便,对百姓出行造成很大困难,并且,这里气候干旱,饮水、灌溉存在困难,相关部门应投入资金统一规划,修建公路、桥梁、供水设施,完善基础设施。

  过去,窑洞主要以居住为主,功能单一,国外则在探索和研究新型岩洞模式,比如山洞医院、地方书店、学生中心、地下图书馆、地下实验室等。薛方认为可以利用窑洞兴办乡村企业、公共事业,比如学校、商店、旅社、养殖场等,这比现在以水泥、工业涂料建造的建筑更节能环保。

  (四)大力利用窑洞发展旅游文化

  庆阳地区具有与窑洞有关的丰富民俗文化,与佛教有关的石窟文化,革命年代在窑洞中指挥战斗、培养人才所形成的红色文化。此外,还有之前所提到的民俗文化。如果能把这些文化资源整合,开展农家乐、窑洞住宿、红色旅游、民俗体验游等相结合的模式,能极大地促进庆阳旅游业的发展。

  在很多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建议中,大都提到了大力发展窑洞旅游。可以发展集旅游、观光、娱乐、园林为一体的农家乐,打造从华池县南梁红色根据地为起点,到巴家咀水库附近的窑洞群遗址、宫河镇北头村大地窑和包家寨子会议遗址的一条红色窑洞旅游路线,同时建设民俗体验环节等。这些建议为庆阳窑洞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五、结语

  庆阳的窑洞延续千年,记录了庆阳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今却面临发展的瓶颈。本文对庆阳窑洞文化的研究作出综述,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探讨转型发展之路,以期将其转化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紧跟当下发展趋势,加强调研,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传承发扬这项宝贵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核,是我们每个庆阳人的使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侯继尧,任致远,等.窑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郭冰庐.窑洞风俗文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

  [3]隆滟,韩建民.陇东农耕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彭金山.陇东风俗[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5]王其钧,谢燕.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6]窦世荣.庆阳民俗礼仪大观[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

  [7]刘丽芳.中国民居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

  [8]徐娟秀,张玉霞.关于“一带一路”下庆阳窑洞的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J].科技经济导刊,2017,(05):131+129.

  [9]薛方,宋永永,黄敏.庆阳窑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甘肃农业,2012,(01).

  [10]姜波.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保护发展[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97-101.

  [11]徐浩艇.论陇东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47-150.

  [12]袁薇.陇东窑洞的特点及发展[J].铁道工程学报,2001,(01):62-64.

  [13]贾毅.庆阳窑洞文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