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迪士尼版《花木兰1》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创新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9-07-08
简要: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对于我国南北朝民歌《木兰辞》, 它并没有全盘的接受, 我从影片的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文化元素的文化接受性以及创造性方面进行分析并探究迪士尼《花木兰》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对于我国南北朝民歌《木兰辞》, 它并没有全盘的接受, 我从影片的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文化元素的文化接受性以及创造性方面进行分析并探究迪士尼《花木兰》对中国《木兰辞》的跨文化解读。它既保留来中国元素, 又体现西方文化价值, 是将中西文化融合, 继承与创新并进的大众传媒作品。起到了传播中国文化, 扩大世界市场的作用。

电影

  《电影》(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杂志原为《电影通讯》,由国家广电总局主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具有影视资讯的权威性和丰富性,能为读者提供国产影片和好莱坞影片的最新信息和影星名家的最新艺术动向。

  一、《花木兰》与《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一听见这耳熟能详的话就能想起《木兰辞》。而在众多的古代作品中, 唯一被搬上迪士尼大银幕的也只有《木兰辞》。迪士尼版《花木兰1》于1998年上映。对于《木兰辞》它并没有全盘的接受, 它继承了《木兰辞》的整体框架, 对情节安排, 人物塑造, 细节等都有了一定的改造与创新, 更侧重于其的接受的广泛性以及商业价值。这部影片结合了中西方元素以及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 两者既有碰撞融合也有超越创新。我从本影片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化元素的文化接受性以及创造性方面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原因。

  二、人物形象

  (一) 女主人公

  电影并没有改变花木兰的人生历程, 男扮女装, 替父从军, 英勇无畏, 战胜归来, 衣锦还乡, 广为流传。但是电影为花木兰塑造了个实体。木兰有着中国式的面孔, 黄皮, 长黑发, 单眼眼, 塌鼻, 厚唇, 扶风弱柳的身材。但电影展现的突出的是她的性格。从电影的一开头, 就能从她做“三纲五常”的小抄, 行为不拘小节, 大大咧咧, 能骑马去相亲, 去相亲之前, 父母的担忧, 毛毛躁躁把相亲会弄得人仰马翻等细节皆能看出, 影片从开始就塑造了一个不贤惠缺少女子气质的女主角, 并为后来替父从军做了铺垫。

  在替父从军的过程中, 她虽然害怕冒名顶替的事情暴露, 但义无反顾;虽然混入军营中, 各种男子习性令他看不惯, 但也咬牙忍受;在训练过程中, 她因为是女子, 天生力气小, 没功夫技巧, 受到同行的排挤, 完不成各项任务, 但他咬牙坚持, 永不言苦, 彻夜练习, 成为第一个负重爬杆取箭之人, 得到了队友的尊重;在男性遍布的军营里, 从未暴露自己是女子的身份。这一系列的事情无不展现突出了女主角自信勇敢, 智识与毅力兼备的性格, 没有因自己是女子就低人一等的想法。不仅远远异于其他女子, 甚至还有超越男性之意。甚至在队友问其择偶标准时, 她脱口而出:我喜欢独立的女人。虽得到一众嘘声, 但不难看到作为花木兰的女性价值观的展现。在女性身份被发现之后, 花木兰又有了更深的觉醒, 对于她来说替父从军不再是一种责任, 一种光宗耀祖的行为, 而是为寻找个人的意义, 女性立世的价值。这是影片比《木兰辞》更多的人物部分, 也是电影想要展现的真正人物内涵。

  影片《花木兰》借助伪装拓展伪装。《木兰辞》里仅描写道:“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木兰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同行人都未发现, 来体现木兰的胆识智慧以及对作为一个女子能像男子一样英勇善战拥有自尊自强的认同与赞美。但《花木兰》中, 拓展了《木兰辞》的故事情节, 增设了身份发现的故事转折, 让主人公觉醒, 发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性。追求自我, 反对束缚以及各种外在条件。于是就有了木兰脱去“伪装”, 以女子的身份堂堂正正的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解救皇帝, 面对单于的过程中, 她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临危不惧, 以她为主导及中心人物开展解救活动。甚至在她的计谋之下有男性同伴扮作女性, 这何尝不是对“伪装”二字的另一种解释以及女子男子传统形象的另一种颠覆呢。在后来的影片中, 过多的渲染了木兰与单于一对一的打斗, 一面是强壮凶狠的拿着刀的男性, 一面是小巧手无寸铁的女性。凭借着智慧与胆识, 世人眼中的弱者战胜了强者, 这是多么戏剧性的一幕。至此, 木兰不仅仅是一个“巾帼战士”, 更是一个英雄。所谓英雄则去掉了代表性别的头衔“巾帼”, 更带有超人色彩。电影再次展现女强男弱, 忽略男女生理差异以及现实实力差距, 强行构造的男女智力领导力的差异以及夸大单个人的力量。“英雄主义”在这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 木须

  在影片中, 木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这是一个完全创造的角色。它是一条瘦弱的小龙, 但他起着故事旁白抑或是串联故事的作用。《木兰辞》里仅直接说“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1]替父从军的原因就转到“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1]的战争场面。甚至下一句“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1]得到封赏。人们不乏在阅读的过程中, 生出各种疑问:木兰从军怎么不被发现的?他是怎样在军营里成长起来的?他又是怎样……。

  电影生产者为了给大众提供故事的连续性, 合理解答大众在看《木兰辞》时产生的疑惑, 顺势创造了一个以中国象征之一的“龙”为原型的“旁白之人”, 又可谓“故事的螺丝钉”。在木兰刚去军营之时, 也有害怕胆怯身份被发现, 是木须在她身边指导如何学习男人的形态, 让她早早的起床认真训练;当木兰下河洗澡的时候, 是木须在旁边帮助她蒙混过关;当木兰被发现女性身份跌入自我怀疑的情境之时, 是木须陪伴她成长蜕变;当很多像面对敌人大炮需要点火的火, 面对城楼解救皇帝, 单于的鹰想捣乱时的阻挠, 面对需要用礼花对抗单于时礼花的准备, 都是木须帮助的恰到好处。

  当然木须还作为一个与木兰命运相同的伙伴存在。木须作为一条龙, 从外形来看就瘦弱于其他守护龙, 不被家族的长老们相信, 但为了证明自己去帮助了木兰。并在木兰受挫之时, 也因为与木兰生出深厚感情, 发现不能因为自己功利的想让祖宗们看得起自己认可自己的能力的想法去让木兰继续女扮男妆, 而应该尊重木兰自身的想法。这里也由电影的途径像世人展现了真挚无功利的友情, 宣扬了正面的友情观。当然在木兰衣锦还乡后, 木须也得以重视, 这种从“不被接受”到“被接受”的命运轨迹和木兰何其相似。电影生产者找了一个同命运“第二人”加深木兰成功故事的可接受度以及对众人的激励性。

  因此, 木须不仅是增加趣味性和中国元素的小人物, 更是起到贯连影片, 加深命运转变, 展现友情可贵的重要人物。

  (三) 其他

  木兰的父母, 乡亲们, 战友, 皇上依旧是《木兰辞》里所出现的人物。电影根据情节的需要增添了奶奶, 媒婆, 将军, 李翔, 更具体化的战友, 宰相, 敌人, 有情感特征的动物们, 灵魂化的花家列祖列宗。里面的人物分别与木兰形成两种角度的对立与统一。

  分别是“忠”“孝”两个角度。在“孝”上, 代表着孝顺长辈, 遵守三纲五常的社会规范。长辈们、列祖列宗们是木兰孝顺的对象, 并且在木兰替父从军的夜晚, 黑马理解主人的孝顺后, 一声不吭驰往军营。将军是李翔孝顺的对象;而长辈列祖列宗, 媒婆是“三纲五常”的维护者, 木兰是叛逆者。其中, 人物形象很突出的是木兰的奶奶, 随带有着中国的迷信思想还有中国传统的女子早嫁人的思想, 但她行为话语中, 都展现着一个西化的老太太。在后来木兰衣锦还乡之时, 还大胆的说:孙女怎么没有拐个丈夫回来。这样的中西特征合璧的老太太无不让人觉得有趣。

  在“忠”上, 木兰, 战士, 将军, 李翔, 宰相都是对皇上对国家的忠诚之人, 他们与敌人对抗是他们尽忠的表现。

  这样分明的对立, 这样清晰的人物结构, 以及不同和多样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丰满与完整的电影, 这是有异于作为文学作品《木兰辞》的展现的。

  三、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方面, 我当然会从故事设置入手。电影吸收了《木兰辞》故事的主线, 并以该主线为线索依次增加或展开具体地事件构成。但为了故事的推进, 电影把原文“出门看伙伴, 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1]中所写木兰女子身份在回乡之后才被发现改成了中途被发现并最后以女子去战斗。为了吸引观看者的眼球, 大致故事情节的调整分为唱歌过渡, 阻拦因素与促进因素的冲突碰撞, 大小转折的设置三种方式。

  (一) 歌唱过渡

  电影有大概3次唱歌过渡, 这一般设置在时间花费长, 不甚重要的故事内容叙述上, 比如军队训练, 军队前进去战场等。它改变故事展现的节奏吸引注意力, 用曲调韵律引起观众内心的乐感共鸣。

  (二) 阻拦因素与促进因素的冲突碰撞

  只要有冲突碰撞, 那么就有可能会产生火花。电影生产者就对这火花情有独钟, 于是设置了故事的阻拦因素与促进因素。

  从《木兰辞》中继承的有:“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1]木兰本性不喜做一个贤惠之人,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1]且战争来临, 可服兵役的男丁只有父亲, 但支撑家族也仅能靠父亲, 炙热的忠孝之心这些也正是木兰替父从军的促进因素;世俗对女子淑德的要求, 女子原生气力小, 女扮男装顶替服兵役是欺君之罪是故事发展的阻拦因素。

  电影的创造上:促进因素有木兰本人才智过人。木须因被看不起且弄坏了石像, 害怕被逐出祠堂, 去助力木兰在战场上为家族争光。被发现女性身份后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 对价值的追求。战友的尊重和信任。将军战死, 尸横遍野对木兰等将士的激励。皇帝的宽宏大量, 以民为本。阻拦因素有列祖列宗害怕木兰被发现冒名顶替的担忧愤怒。宰相的骄傲自满, 自以为能只手遮天。首次进攻时敌人占据优势地理位置销毁大量炮弹及敌人数量远大于木兰方数量。敌人的凶狠魁梧, 多次来犯。

  在这些对立的相互矛盾的众多因素的碰撞之下, 故事情节增添了曲折性, 巧然性以及戏剧性, 使电影更具魅力。

  (三) 大小转折的设置

  为了使电影更加跌宕起伏, 转折的设置是不可少的。

  在电影的开头, 木兰展现了不甘于做中国传统女性的一面。去相亲时, 把场面搞得乱七八糟, 辜负了父母对她有个好的相人评价的期望, 她也曾一度很愧疚伤心, 但在兵役指令下达, 父亲瘸腿现状后, 她下定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她个人的人生转折。

  来到军营, 她一方面受人排挤, 一方面力量能力严重落后, 但她在不服输的性格之下, 彻夜练习, 终当负重爬高第一人, 超越男子。这是她自身能力的转变。

  在敌人来袭, 木兰凭才智引发雪崩淹没敌人, 以少敌多至此胜利。在危难之时救回李翔的行为, 得到李翔的重用。在这大喜之刻, 却忽而又转而大悲。木兰因受伤碰巧发现其女儿之身, 逐出战士之列。但也因此因祸得福, 找到“人”的意义。三层转折, 层层递进, 悲喜落差, 引出真谛。

  发现敌人未死, 前去告诉战友官员, 却未得信任。举国欢庆天下太平, 却匈奴突现, 劫走皇帝。木兰援救, 队友转而相信木兰齐心协力共同营救, 救回皇上。皇上不计前嫌, 心怀天下, 感谢木兰。至此木兰之名家喻户晓。多层复合转折的设置, 合理自然, 节奏快慢相协环环紧扣, 跌宕起伏。

  四、文化元素

  (一) “忠孝”

  “忠孝”的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有所保留, 孝顺父母, 光耀家族是“孝”。保家卫国, 忠于君上是“忠”。但在电影中, 人物的情感会有超越调整。

  比如说在李翔发现木兰是女子之后应当杀了她, 这是一种“忠”。但他想到他对木兰的欣赏, 木兰对他的救命之恩说出了“一命换一命”的理由, 扔下手中利剑, 转身离去;在木兰被发现女子身份, 除名军队, 自我怀疑思索后, 抛弃了原有的光宗耀祖的想法, 开始寻求个人立世的价值, 完成自我的觉醒;在木兰衣锦还乡见到父亲, 两人紧紧相拥, 你会看到御赐的剑和玉佩已经被他们抛在了一旁的地上, 于他们而言这种亲情已经超越了忠孝。

  (二) 元素

  电影里增加了很多具有中国文化的元素, 使电影更加具有中国风味。

  因中国人注重家族观念, 注重孝设置家族祭祀的祠堂, 李翔父亲死后, 插剑于雪地, 扣头盔于上以祭奠。因中国人迷信塑造的迷信奶奶养蝈蝈的形象, 还有在木兰相亲时说吃苹果保平安等的话语。木须龙形象的安排。熊猫成为坐骑的出现……

  五、原因分析

  (一) 电影体裁要求

  《花木兰》以文学作品为创作基础改变为电影。电影和文学作品是两种体裁, 本身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从其特征来看, 要求戏剧性。比如:在战争以多敌少的情况下, 木兰机智的用火药击落雪峰造成雪崩;在点燃火药时, 木兰刮不出火, 火柴还被敌人击飞, 在敌人迫近的危急关头, 她抓来木须吐火点火等。造成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的特效, 吸引观众。其动画模式要求趣味性。所以添加了歌曲过渡, 动物情绪化人格化, 滑稽的木须, 蝈蝈的形象增设。

  从其效益来看, 更注重经济效益, 但也不忽视社会效益。迪士尼电影作为商业电影,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其经济利益。所以吸引观众成为了电影情节设置, 整体构造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所以在电影中的各种戏剧性的创造, 阻拦因素与促进因素的设置, 中国元素的运用是为吸引观众, 扩大市场而增设。在社会效益方面, 因其传播性强, 受众面广的特点, 电影中以发扬独立平等, 重视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与认识为核心, 个人努力的力量, 亲情友情的重要性等思想并行。向大众宣传了正面、积极、现代的思想。

  (二) 文化因素

  中西文文化的差异。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多方原因, 西方文化较中国文化更加开放, 追求独立, 强调个人。所以电影中“中国面孔, 西方个性”的花木兰也早已脱离了《木兰辞》中花木兰仍然是个中国传统女性的人物基础, 支持冒险主义, 发扬女性平等独立。同时也创造性地强调了花木兰的女性觉醒, 对个人价值的关注。当然电影中也出现了各种中国元素, 有中国风的渲染, 但鉴于对中国文化理解程度不够, 只是做到了中国文化特征的片面学习, 形似而神不似, 纯粹的拿来主义。

  (三) 作品理解以及跨文化解读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在电影生产者眼中也有自己对《木兰辞》的解读。对于这部东方的文学作品, 他们攫取的闪光点在于主角花木兰, 她作为女性的而不甘屈服男性, 是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新时代女性的榜样。

  总体来说, 迪士尼《花木兰》是对中国《木兰辞》的跨文化解读, 既保留来中国元素, 又体现西方文化价值, 是将中西文化融合, 继承与创新并进的大众传媒作品。起到了传播中国文化, 扩大世界市场的作用。

  【相关链接】

  全球闻名遐迩的迪士尼, 全称为The Walt Disney Company, 取名自其创始人华特·迪士尼, 是总部设在美国伯班克的大型跨国公司, 主要业务包括娱乐节目制作, 主题公园, 玩具, 图书, 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惊奇漫画公司、20世纪福克斯、试金石电影公司、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博伟影视公司、好莱坞电影公司、ESPN体育, 美国广播公司 (ABC) 都是其旗下的公司 (品牌) 。

  2018年6月28日, 美司法部批准迪士尼以713亿美元收购福克斯大部分媒体资产。11月27日, 赌场运营商云顶马来西亚有限公司起诉迪士尼和福克斯公司, 并索偿10亿美元。2019年3月20日, 迪士尼以713亿美元完成对20世纪福克斯的收购, 公司合并后的每股价值为51.572626美元。5月14日, 迪士尼宣布获得媒体Hulu全面运营控制权。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在战场上建立功勋, 回朝后不愿作官, 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 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 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 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 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 刻画人物心理, 生动细致, 神气跃然, 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 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 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木兰答道) 我也没有在想什么, 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 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 那么多卷征兵文册, 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 木兰 (我) 没有兄长, 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 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 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 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 晚上到达黑山头,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 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 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 有的为国捐躯, 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 天子坐在殿堂 (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 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 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 希望骑上千里马, 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 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 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 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 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 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 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 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 伙伴们很吃惊, (都说我们) 同行数年之久, 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 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参考文献

  [1]张松存.从《木兰辞》到迪士尼电影的花木兰[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1 (1) :43-44.

  [2]谢稚, 孙茜.从迪斯尼动画电影的叙事变化看传播效果——以《木兰诗》和动画电影《MULAN》为例[J].青年记者, 2012 (35) :56-57.

  [3]艾素萍.《木兰辞》与迪斯尼电影《木兰》的对比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 (33) :61-62.

  [4]戴秀群.论迪斯尼电影《木兰》对《木兰辞》的全面颠覆[J].青年文学家, 2012 (20) :29-29.

  [5]张爱妮.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与迪士尼动画片Mulan的空间形式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栗晓枢.试从《花木兰》分析美国动画产业叙事模式[J].电影评介, 2013 (Z1) :72-74.

  [7]田甜.美国动画《木兰》中水墨动画的商业性研究[J].大众文艺, 2013 (20) :184-184.

  [8]刘仲林.中国文化与中国创造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5) :6-12.

  [9]李天鹏.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创造性解读[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5 (3) :83-83.

  [10]王颖.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与再创造[D].山东师范大学,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