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火车头》与美国文学主题:绘本在文学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0-11-04
简要:摘要:优秀的故事绘本不仅可以作为儿童的阅读材料,对成人同样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并可以作为辅助教材走入高校课堂。笔者在所执教的某高校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美国文学导读

  摘要:优秀的故事绘本不仅可以作为儿童的阅读材料,对成人同样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并可以作为辅助教材走入高校课堂。笔者在所执教的某高校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美国文学导读”课堂中,将英文绘本《火车头》作为第一课“导论”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了解美国文学的主题特点和相关文学常识。绘本的引入可以让课堂中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思辨性结合,提高高等院校青年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发散性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

文学教育

  本文源自文学教育(上),2020(10):73-75.《文学教育》(上)创刊于2005年,是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楚报刊中心主办的大型学术期刊。多年来,刊物受到各界好评,社会影响大,发行量在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

  绘本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文学形式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21世纪,绘本的文学性亦得到主流文学批评界的重视和研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绘本以图像与文字相互补充阐释,共同传达文学意蕴,形成时空并置的叙事模式,呈现诗画交融的审美特征。而绘本故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亦逐渐被引入世界各国课堂,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语言和审美能力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优秀绘本具有深层次的主题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不仅可以作为儿童的阅读材料,对于成人来说同样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有作为高校人文类课程的教学材料的潜质。

  一、绘本的教学价值:以《火车头》为例

  出版于2013年的英文故事绘本《火车头》(Locomotive)问世不久便荣获2014年美国凯迪克奖、罗伯特F.赛伯特奖等权威儿童绘本奖项,并被当年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出版人周刊》等刊物评为年度好书,也很快成为美国中小学阅读课堂常选取的教学材料。这本近40页、由无韵诗文字叙事和图像交织的作品由布莱恩·弗洛卡(BrianFloca)创作。弗洛卡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天普市,获布朗大学视觉艺术硕士学位,是当代美国颇有名气的故事绘本作家。《火车头》的故事时间设定在1869年夏美国历史上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太平洋铁路通车之时,描述了一对年幼姐弟跟随母亲乘坐火车从内布达斯加州去往西部海港城市旧金山,与父亲团聚的旅程。途中经历的人与事以及窗外的迷人的景物对孩子们而言是一次陌生而新奇的体验。如果说书中的文字勾画了故事的轮廓,那么图像中则隐含着无数的细节。《火车头》不仅是抒情的童年叙事,也让读者通过书中的路线图和各种画面,搭乘这趟列车看到了美国的地貌与风物———列车一路奔驰,穿过辽阔的草原,荒无人烟的山脉,经过河流、森林、村庄、城市、与牛羊擦肩而过,驶过摇晃的铁桥,钻入漆黑的隧道……一路向西,到达国家的另一端。此外,弗洛卡还以多幅插图详细解说蒸汽动力原理和火车结构,让好奇的读者了解蒸汽火车的运作方式。

  无论从地理、历史、旅游还是科学的角度来看,《火车头》都不仅令儿童读者,也让成人读者感受到无穷魅力,该书被译为中文后亦在中国绘本市场畅销。而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阅读,《火车头》则是一首谱写美国历史与文化、传达美国精神的图像诗歌,是一部以小写大,富含美国文学主题的读本。2018年春季学期,笔者在所执教的某高校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美国文学导读”课堂中,将英文版《火车头》作为第一课“导论”的教学材料。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均为一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美国文学和英语学习有一定兴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与文学分析经验。开学第一课,教师以该绘本引导学生了解美国文学的风景和相关文学常识,以趣味性与知识性、思辨性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反馈。

  二、绘本《火车头》中的美国文学元素

  本次导论课上,教师先简略介绍美国文学的定义、历史、分期及主要特点,随后向学生阐明本课的主要内容,即通过《火车头》了解美国文学的主题。由于学生课前已事先预习过该绘本,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梳理《火车头》的概要,如故事发生于哪个年代,反映了美国的哪一段历史,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美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后,教师即引导学生分析《火车头》中体现的美国文学重要元素。

  1.《火车头》中的美国梦。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美国梦”是美国国民的重要价值观,也是其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主题。从美国独立至19世纪,无人居住和拥有的广袤土地的新大陆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投资开垦的机遇,《独立宣言》则提出人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的权利。美国梦即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其在广义上包括美国的平等、民主、自由等概念,狭义上则指只要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通过不懈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不需依赖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教师随即要求学生讨论美国梦在《火车头》中的体现。不少学生注意到并《火车头》的时间设定于19世纪60年代,结合其熟悉的历史知识,指出此时美国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的西进运动,大批人员前往西部寻找机遇与梦想。绘本中的“向西,向西,车轮滚滚”“继续向西、向西,滚滚车轮在星光下行进”等文字书写了人们不断开疆拓土、挥洒雄心壮志的时代精神;从图画中亦可以看到,铁轨所到之处,桥梁、隧道、旅馆、餐厅、电报线等各种附属设施随之建立,“乘客和邮件一同在铁轨上旅行,讯息电波沿着电线前进,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快”,写出了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时代。讨论结尾教师作出总结:美国梦驱动下的新生国家以飞快的步伐向前迈进,而这一切又被绘本中象征着前进动力,歌颂理想、冒险和开拓的美国梦精神的蒸气火车头所隐喻。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指出,美国梦主题贯穿美国文学史,本学期将要学到的《富兰克林自传》、《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推销员之死》,均是反映“美国梦”的经典文本。

  2.《火车头》中的美国文学常见的题材与关切。小火车头将人们载去远方寻找新家,暗合了美国文学中移民与融合、迁徙与归属的主题。教师在此处先向学生介绍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从第一批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几个世纪中无数人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美国经济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有限,国民拥有相当的经济自由,这使得美国社会流动性极大,人们常在不断地迁徙中开创新生活;时至绘本中所描写的19世纪中期,美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工业技术则使得社会流动变得更为可能与频繁。学生发言中指出,《火车头》故事中的父亲所在的旧金山正是在19世纪淘金热移民中发展起来的城市,故事结尾母亲带着孩子们与父亲团聚,在太平洋西岸寻找到了新家,并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参与这一城市的建设,这正是千万美国移民与迁徙者的经历。移民与迁徙也带来美国的多元文化,不少学生注意到了绘本图像中各种肤色、各行各业的美国人,暗示着不同背景的移民迁徙者彼此渗透交流,形成一种新的、具备向心力的文化,即美国“熔炉”文化,从而像同一辆火车上的乘客一样具有了共同的目的地,在新的世界里找到了家与归属感。迁徙所带来的融合也被铁路所代表的连接所隐喻,“这条长长的钢铁之路,奔流如一条新生的河,将海岸与海岸连接起来”。教师进而向学生指出,本学期要接触到的《啊,拓荒者!》、《喜福会》等作品均书写着移民、迁徙与融合的主题;同时,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让美国文学,特别是20世纪的美国文坛异彩纷呈,女性作家、少数族裔作家和各种边缘群体的声音在美国文学中得到凸显。

  3.《火车头》中的成长主题。成长是世界各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母题,美国文学中尤其如此。《火车头》中的旅行也隐喻着孩子的成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成长小说(initiationstory)的概念,“成长小说中,年轻人的主人公对世界、或对自我的认知或个性经历了重大的改变,而这一改变将她引向一个成人世界”。在随后的讨论中,学生踊跃发言,指出几天几夜的旅行中,故事的主角———两个孩子———不仅学习到了火车头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接触了火车上形形色色的乘客,更在旅途中看到了广阔的世界,启发了对未来人生目标的思考,这一隐喻着知识积累和阅历丰富的旅行,让人想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美国文学的名篇中均蕴含的成长主题。更有学生指出,美国作从一个脱胎于殖民地的新生国家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书中的孩子旅行也隐喻了美国的成长。

  4.《火车头》中华裔美国人对美国历史与文学的参与和书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注意到《火车头》中不止一次出现了华人的形象,而这也是这一绘本在中国畅销的原因之一。《火车头》全书第1页以便以文字追溯了铁路的修筑过程,“人们从远方起步,从东边修过来,从西边修过来,最后在中间会合。他们清除巨石,开掘隧道。他们高举铁锤,重重落下”。而前后页的图中可以看到留着辫子的清朝华人或骑马、或推车,向着修路的地点前进;铁轨旁抡着铁锤的三位工人中也有一位是华人。图文交织的两页内容反映了美国的一段重要历史: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修建横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大铁路。由于工程艰巨,原先雇佣的白人劳工畏难怠工甚至纷纷逃跑,而后有超过1.2万名来自中国广东等地华工应召远赴美国修铁路。据载,全长一千一百公里的西段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有95%的工作是在华工加入后的四年中完成的。国家的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以吃苦耐劳精神著称的华工加入了美国交通史上的这次重大事件,参与了美国的近代化进程历史书写。《火车头》的最后一页,旧金山的城市街景中再次出现了留着辫子的华人居民的形象:华人移民的后代定居美国,成为美国重要的少数族裔,从最初的建筑、洗衣、餐饮等行业,全面进军美国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经验又被作家写成文字,让华裔美国文学成为20世纪美国文坛的重要风景。教师也借此机会向学生提及了本学期将要选读的汤亭亭、谭恩美等华裔美国作家的创作情况。

  三、绘本《火车头》中的文学常识

  完成有关美国文学的主题介绍之后,教师还以《火车头》为例进行了文学常识的介绍。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注意到《火车头》是一个类似于短篇小说的故事,具有时间地点、人物、叙事视角、情节、冲突、主题、象征等文学要素,并对作品的主题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1.绘本的叙事视角。教师着重带领学生分析《火车头》独特的第二人称的叙事视角。绘本头至尾以“你/你们”(you)称呼火车之旅中的主要人物———两个孩子,但“你/你们”似乎也是指正在阅读绘本的读者———尽管时代变迁,但孩子们对于火车的热爱从未改变,叙事人称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人物的距离。“你/你们”同时也可以指整列火车上的乘客:如果把美国比作一列火车,那火车上的乘客自然是美国国民,因此“你/你们”参与的这趟火车之旅又隐含着民众参与国家民族历史进程的意义。

  2.绘本中的意象。“意象”这一重要的文学概念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学习目标。教师向学生介绍意象是“在诗歌或其他文学形式中触发感官知觉的、描述物体或质地的语言”。这里的感官知觉不仅包括视觉,也包括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学生很快指出,绘本中采取不同的语言描述火车头亮丽的颜色、引擎的热气、喷发蒸汽的声音,铁路餐厅食物的香味,均为意象,交织成一场感官的飨宴,而绘本由于其图文呼应的形式,在意象表现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而可以向读者传递比传统的文字形式更为丰富立体的意义。声音意象方面,《火车头》的一大特色是英文拟声词的运用。教师请学生寻找绘本中的拟声词并指出其模拟对象,学生对此体现出浓厚兴趣。“克啷克!克啷克!”(Clank!Clank!)是建铁路的工人们敲击铁锤的声音,“哐啷!哐啷!”(Clang!Clang!)则是是火车进站时的铃铛声,“咝咝”(Hissssssss)和“呼呼”(huff)则是火车头喷气的声音,“突突”(chug-chug)则是火车头前进时碰擦铁轨的声音。弗洛卡运用大量拟声词,营造出丰富的节奏感,亦增强了叙事的情绪与张力。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充分引起课堂上希望学习更多英语知识的年轻人的关注。

  3.绘本的文字形式。《火车头》全文以自由韵诗的形式写成。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自由韵诗的特点:虽然没有规则的音节、韵律及其固定的形式特征,但仍然依靠语言的自然节奏追寻对主题和情感表达。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中指出《火车头》采取的自由韵句式短小,节奏铿锵,读来很有火车前进的感觉,赋予读者诗意的情绪与想象。教师在总结中指出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常常暗合或相互烘托,达到形意一体。课堂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结束。

  四、结语

  故事绘本《火车头》以表现力丰富的文字结合色彩丰富的画面,不仅创造出富有诗意的阅读境界,也深层次书写了美国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美国文学的经典主题,并运用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手法。作为新时代的文学形式,绘本作为教材的补充读物的功能已逐渐走入各国中小学课堂,而富于文学性的美国绘本《火车头》同样受到了笔者执教的美国文学导论公选课上的高校学生的欢迎。结合以合理的教学设计,优秀的绘本可以作为辅助素材应用于高校人文类课程,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人文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2]布莱恩·弗洛卡.火车头[M].袁本阳、译.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3]邱建群,李惠.中美关系史略:从“中国皇后”号驶华到改革开放初期[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2008:61.

  [4]严蓓雯.绘本小说:一种新的文学形式[J].外国文学动态,2007(05):42-45

  [6]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第7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