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中期中西方文化开始激烈碰撞,西方文化大举人侵中国文化,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制度等,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教育都是以西方先进科技教育为主,所教授的思想及理念也多是西方观念,甚至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全西式的教育,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却不够重视,甚至有时候选择性的忽略,这是不对的,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沉淀和底蕴,当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时,贸然否定任何一种都是错误的,应该抓住不同文化的核心思想,与时俱进,扬长避短,有机结合。
对于文化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而早期的科学活动往往是和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宗教文化又对于自然科学以及科学理念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反过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文科学、宗教文化的发展。西方的宗教是独神论的宗教,它具有较强的理性、理想化、排他性以及侵略性等阳性特征,是一种刚性(阳性)的文化,这从西方宗教对异教徒的残酷迫害以及多次的十字军东征等事件便可看出来。这样一种刚性文化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通常是促使人们去强力改造自然以使之适和人类,这对于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它使得近代科技在西方产生并迅速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西方社会的高速发展。而随着自然科学和数学的高速发展,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使得宗教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同时,白然科学技术以及数学所表现出来的理性、逻辑性、唯一性等也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们的思想以及世界观,使之更具阳性特征。这也是近代西方社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大肆进行侵略、扩张、掠夺,以及种族歧视等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原因。西方文明注重技术层面的探索,利用技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己斗”,在“斗”中发展,这在一定时期对人类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正因为“斗”,这也是一种很容易产生争斗的文化,如宗教战争、种族战争、侵略等,不利于人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和影响最为深远广大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这需要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皇权以及一个强调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道教强调的是无为、隐世、顺应自然、与自然合,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佛教在传人中国以后,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的影响,由达摩祖师所创立的禅宗,以及其他流派,如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等,它们与道教一样,都是强调容忍、包容等,具有很强的阴性特征,都是柔性(阴性)文化;而儒家思想,一方面,它强调积极人世、治世、上进等,具有一定阳性特征,而另一方面,作为统治阶层的工具,它又强调和谐、宽容以及中庸等,具有一定的阴性特征,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文化。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在上层精英阶级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文化,而在广大普通群众阶层则是柔性文化,总体来说是一种阴性为主的文化,它注重社会的稳定性及人的根性方面的探索,主张“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这种文化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通常是促使人们去顺应自然,或者是轻度的改造自然,它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它使得中国文明延续至今并持续发展着,然而这种文化却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技术层面,以至于近代中西方文化激烈冲突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由于技术落后而倍受欺凌。
由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注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教育,而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那么,学生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理性、唯一性、征服等阳性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全面扩大,以及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西方的刚性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如果缺少柔性文化的调节以及理想化的道德限制,一部分人很容易做出极端的选择:过刚则易折,在遇到挫折时,一些人会选择自杀,一些人则选择堕落,放弃人生;在面对高额利润时,一些人则散失良知;在遇到冲突时,容易采取激烈的手段。所以,当前柔性文化的教育不容我们忽视,国内外许多专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目前西方文化也逐步表现出了一些柔性特征。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声称,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显然,我们的教育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历史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糟粕,我们应该摒弃糟粕,拨开外观表象,追根溯源,抓住其核心思想—“和”,即前面曾提到过的“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等,以及其他儒家、道家经典所体现出来的效法天地,天人合一的思想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和”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封建社会,它表现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而在现如今的社会,它应该有另外的表现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和交通日益发达,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而缓和,我们在教授学生先进的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还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的教育,发展出新时期、新社会环境下的新的“刚柔并济”的中国新文化。这并不是简单的背一些古诗、文言文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对“和”的思想教育有着足够的重视,并且能够与时俱进。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