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和条件,而新型在真挚的师生情感的基础之上的,是师生心灵沟通互相关爱的结果。如何建构这种新型的师生的关系呢?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和风细雨般的关怀。如学习有困难,老师耐心的补课辅导;学习出现心理障碍,老师敞开心扉敞谈开导;学生犯错误,老师耐心说教,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点批评。教学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师生之间就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它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一、构建教学与学习的和谐
数学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和谐”。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具体做法可如下:
1.确定和谐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和谐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其次,目标要有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以一堂数学课为例,课的起始阶段:可用揭示矛盾、比较对照、举一反三、温固知新等方式激趣,使“课正行,趣正浓”。课的结束阶段:可用质疑问难、讨论延伸等方式激趣,使“课已尽。趣犹存”。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二、倡导文本与人本的和谐
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的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地整合,是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良好、宽松的和谐课堂,是学生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温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善思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