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基于历史概念的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0-12-12
简要:[摘要]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既是高考提出的能力要求,也符合新高考背景下培育學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历史概念进行探究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文章以《新文化

  [摘要]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既是高考提出的能力要求,也符合新高考背景下培育學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历史概念进行探究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文章以《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并总结基于历史概念的几种教学策略。

中学教学参考

  本文源自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2期《中学教学参考》是专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考试的教学辅导类期刊。本刊积极倡导一纲多本的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为优秀的教学实验、教学实录等提供展现教师才智的舞台,探索高考中考命题规律,充分体现教与学、学与考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策略;新文化运动

  深入理解历史概念既是高考提出的能力要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下面笔者以《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基于历史概念的几个教学策略。

  一、确定本课涉及的概念,厘清主次概念,探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历史概念就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本质的、全体的和内部的联系。历史知识就是由众多的、相互联系的历史概念及其体系以及由它进而发展的基本理论概念乃至历史发展规律所组成。”因此,每一节历史课里,学生需掌握的历史概念或是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具有的历史概念是众多的。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先厘清哪些是主要的、核心的历史概念,哪些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需要掌握与理解的概念,哪些是为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准备的铺垫性的历史概念,哪些是学生已知已有的历史概念。

  以《新文化运动》这课为例,本课涉及的历史概念有“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旧道德”“新道德”“三纲五常”“自由”“独立”“平等”“自主”“迷信”“尊孔复古”“打到孔家店”“新文学”“旧文学”等。我们可通过该课的课标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来确定该课最核心的概念是“新文化运动”,这是第一级的概念,也是这节课最主要、最主干的历史概念,通过这一历史概念的解读才有后面其他的历史概念。而“民主与科学”“新道德与旧道德”“新文学与旧文学”是这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二级概念,也是这节课需要重点理解的概念。“民主”“自由”“平等”“自主”“独立”“迷信”等概念是为这节课的核心概念的学习提供基础的,也是学生已经有所涉猎的。

  列举出这些概念是为了让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对本课需要理解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厘清主次才能围绕核心的历史概念展开教学,使课堂内容重点突出,也使学生不至于因为要接受太多内容与概念而觉得课堂索然无味。

  概念有内涵与外延,通常内涵是对概念的定义,而概念的外延则指其所适用的范围。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对概念的内涵把握不准,对概念的外延简单化处理为名词解释,对概念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这样的结构分解处理的现象。中学历史教学中,有些历史概念是非常复杂且有深度的,有些概念随着史学的发展有了新的定义和内涵,这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并能紧密关注史学界研究的新动态才能准确把握这些历史概念。因此,基于历史概念的教学需要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积极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历史概念,做到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与定义。

  《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涉及的核心概念中,民主与科学的概念是有所发展的。通过材料展现陈独秀对“民主”和“科学”的解读(见材料一、二),发现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宣扬的民主和科学与维新变法时期和洋务运动时期宣扬的民主和科学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明白这两个概念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准确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出发,探究为何会有这种“新”的发展和变化,进而深入到概念的外延的学习,从而真正掌握这两个历史概念。

  材料一 民主是叫人去投票,叫人知道对于政治有很大责任,然后自然养成一种政治人才。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

  材料二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尊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

  本课涉及另外两个重要概念“旧道德”与“新道德”,它们的概念定义其实非常广泛,通过研读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言论,发现“旧道德”除儒家“三纲”“忠孝节”观念以外,还有“佛道避世观念”“迷信封建观念”等等,其对应的“新道德”的概念也有更丰富的内容。只有教师准确把握了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从而理解其主旨和影响,进而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这一核心概念。

  二、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策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关于概念理解的已知与障碍

  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概念的理解、意义的建构是建立在学生能将搜索到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和知识相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是否能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起联系成了是否能进行有效学习、真正理解概念的关键所在。因此,希冀学生真正理解概念,需要我们先充分了解学生已知的知识有哪些,在已知与新知之间建立联系的障碍有什么,这样才能为学习情境的创设做铺垫。

  例如,在理解“民主”这一概念时,尽管学生已经在必修1的学习中对这一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大多数学生理解的民主都是关于民主的政治制度,部分学生能认识到民主是反对专制,既包括政治方面也包括意识方面,很少有学生了解到民主的意识包括人权意识、参政意识等等。有了之前对民主概念的理解,再来理解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意识并不难,当情境呈现时,学生都能利用已知的关于民主的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

  在理解“新道德”时,由于学生之前对于儒家伦理纲常的概念理解并不到位,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预设到学生难以理解旧道德与新道德的对立之处,难以理解旧道德是对个性、自由、平等观念的束缚。在掌握了学生旧知和新知之间的障碍以后,只需要通过提供一段史料(见材料三)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障碍,建构概念与新知识。

  材料三 自古忠孝美谈,未尝无可歌可泣之事,然律以今日文明社会之组织,宗法制度之恶果,盖有四焉: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如尊长卑幼同罪异罚之类;一日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

  一陈独秀《东西民族思想根本思想之差异》

  三、情境教学策略:提供恰当情境,巧妙设置问题,不灌输,重自我生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其中,情境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发生的四大要素之一。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其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为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供充分的、有意义的情境,并能针对情境进行巧妙设问,引起学生思考与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

  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何要打倒孔家店,教师展示史料(见材料四),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前中国的思想界和社会观念是什么样的,进而提问:那个时代下人们为何要做出这样的过激行为?你能理解这样的行为吗?通过情境与问题的设置,学生对于“新道德”具体指哪些观念,为何要宣扬新道德,新道德的理念从何而来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掌握“新道德”这一概念。

  材料四 1912年9月20日,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宣称“中华民国,以孝悌忠义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强令国民“恪守礼法,共济时艰”。

  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崇孔圣令》。

  1914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褒扬条例》,其中规定应予褒扬的有:“一、孝行卓绝著闻乡里者;二、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三、……”条例的《施行细则》对贞节妇女的规定是:“烈妇烈女:凡遇强暴不从致死,或羞愤自尽,及夫亡殉节者,属之。”

  四、“障碍检验”教学策略:设置一定“障碍”,检验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有很多历史概念意义相近、容易混淆,如民主和人权;还有一些相对而生的概念,如半殖民地半封建就是相对殖民地、封建社会这样的概念而衍生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了一个概念之后,以为自己已经牢牢掌握,但当他们遇到相似的概念时却会觉得模糊不清,这就是他们并没有精准掌握概念本质含义的表现。有的学生在学习一个概念之后,没有能够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迁移到对其他相近或衍生概念的理解中,这也是没有真正理解且不会运用所学知识的表现。因此在学习了新的历史概念以后,教师可以人为地设置一定的“障碍”,找出与其相近或从其衍生出来的概念来进行辨析和迁移运用,从而進一步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学习中,只有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等概念理解了以后,才能真正理解“新道德”的含义。这几个概念是非常相近的,教师可将这几个概念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后说出它们的区别。如果学生无法辨析,就说明他们并不是真的理解这几个概念的本质含义。这时让学生找到这几个概念的反面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些相近概念,从而巩固对这些概念的认知与理解。

  历史教学中涉及的历史概念众多,深浅不一,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前提之下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没有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就无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能力的提升。如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还需要历史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模式。

  [参考文献]

  [1]方美玲.历史概念的教学理解:以“新中国外交”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 11):73-77.

  [2]黄凯洲.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学园,2015(18):34-35.

  [3]王晓睿.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4]马宁.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