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既是干部又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直接关系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培育时代新人的宏伟叙事。新时代背景下,强化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全面深刻把握辅导员专业化的“时”“事”“势”:不忘本来,因时而进,在历史之维深入厘清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逻辑;直面当下,因事而化,在现实之维深入破解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难题;面向未来,因势而新,在未来之维深入集聚辅导员专业化的后发优势。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3.03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3-0149-05
《高校辅导员学刊》(双月刊)创刊于2009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刊物。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1] ,专业化被当作一种干事创业的能力和精神,标志着新时代国家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开启专业化转型。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又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出了全新而系统的部署,开启了辅导员事业新时代。辅导员既是干部又是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身份特殊、至关重要,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仅关乎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地位,更关乎立德树人工程科学有效开展。在新的时代面前,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一、历史之维: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因时而进的历史嬗变过程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多次指出,“高校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3]。新时代背景下,谈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更应牢记初心、不忘来路,全面厘清辅导员专业化因时而进的历史逻辑。高校辅导员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不同时期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战略需要,是随着不同的历史场景转换而不断得到彰显和强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殊的历史使命。
1.高校辅导员是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的历史出场带有浓郁的政治底色,讲政治是辅导员的基本要求,政治性是辅导员的原初属性。政治辅导员制度萌芽于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就给学员中队配备政治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危机四伏,出于对政治领导和开展政治教育的需要,政治辅导员制度开始在高校推广。1951年11月,政务院提出,“各工学院有准备地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政治辅导员”[4]。1952年10月,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辅导员制度,要求各高校设置政治辅导处,下设政治辅导员若干人[5]。1953年,蒋南翔率先在清华大学创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1961年11月,中央通过《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提出,“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6],教育部直属高校率先执行,各地方高校紧随其后。196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1966年全國各级各类高校普遍设立政治辅导员,但这一制度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荒于执行。1978年,随着高等教育秩序的恢复,《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颁布,明确规定,“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7],政治辅导员制度开始重新在全国高校施行,但依然是“双肩挑”模式。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文件,首次允许政治辅导员评聘职称并提出指导性标准,辅导员职业化特征初步显露。2000年7月,中央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生政治辅导员员的选拔、使用、管理、培养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9]。至此,伴随着新中国革命和特殊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我国政治辅导员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完善,配备方式由最初的兼职到专兼结合,职能范围由政治为主向思想教育领域延伸,他作为一个特殊职业开始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从幕后逐渐走向前台、从边缘逐渐步入中心,由“政治型”向“思想政治型”逐步转变。
2.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生活转变的新时期,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国家对辅导员有了更加明晰的定位和迫切的需求,辅导员内涵和外延逐步拓展,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辅导员逐渐成长为职业化队伍。2004年,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对辅导员的职责、结构、数量、要求等做出了比较细致的规定。2005年,中央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胡锦涛在大会上提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辅导员队伍,12个字方针诠释了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使命和鲜明品质,彰显其重要地位。同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这是国家权威文件首次提出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问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2006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强调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为辅导员队伍进行了比较清晰的职业画像,辅导员事业进入了崭新的职业化发展时期。与辅导员职业特征相适应,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以及各区域性的辅导员协会相继成立,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开始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一个显著的变化是,2005年正式将“政治辅导员”改为“辅导员”,称谓的变化标志着身份的变化,工作性质、内涵和重心全面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和德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对辅导员科学而全面的定位,极大地丰富了职业化的内涵,辅导员开始由“工作”上升为“职业”、由“单一政治属性”扩充为“综合事务属性”,职业化道路越走越宽。 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需要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被推举到历史新高度。新的时代,人才培养环境和育人目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新使命,这些都迫切需要更加专业的辅导员队伍。2014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就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功能、等级、标准做出了明确和规范,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标明了方向。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0],充分体现了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一支专业队伍的不可或缺性和重要作用。2017年,中央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明确要求辅导员队伍“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这是中央首次将辅导员纳入专业人才管理和培育视野,辅导员有了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驶入快车道。随后,教育部第43号令的颁布则是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这标志着专业化摆在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完成了顶层设计,具备了各种要素条件,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新时代全面开启,辅导员开始由“工作人员型”向“专业人才型”转变。
二、现实之维: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因事而化的专业破冰之旅
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自身和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学生的思维、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都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因事而化,增强问题意识,直面现实矛盾,紧扣建设的专业根本。在发现和破解现实难题过程中,进一步廓清专业化的内涵和外延,增进专业化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专业自信和实践自信。
1.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话语权,科学构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1]。辅导员的首要使命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掌握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这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辅导员队伍的首要任务。辅导员队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边缘地带,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自身高度认同,仅仅“说起来很重要”而已。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辅导员工作缺乏专业话语权,没有一个清晰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理论体系支撑,辅导员陷入了“有理说不清”的尴尬境地。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是一个高度讲究科学的工作,辅导员专业化就是要以科学完善的学科体系为基石,以专业话语为介质,以专业知识支撑专业实践。通过构建专业的学科体系来增强辅导员专业的话语体系,进而提升辅导员专业话语权。提升专业话语权的另一个关键所在就是要科学构建理论体系,“坚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12] ,要让辅导员学透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基本功,“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人、教育人,就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13]。有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辅导员在关键的时候就不会“失语”“失声”“失策”,才能以“理”服人,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
2.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影响力,精准聚焦工作场域和服务对象,廓清专业工作面
专业化与否是一个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志,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专业化的地位、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的工作场域和特定服务对象的专门需求。专业地位、专业知识技能这些都毋庸置疑,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43号令的颁布以及开展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辅导员的重要性不断彰显,专业水平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但就服务对象和工作场域而言,虚拟和现实都给辅导员专业化带来很大的困扰。当下辅导员现实中的工作领域十分“泛化”,大学生的急难险重之事,最后都要“导”向辅导员来解决,辅导员具体服务对象不清,职责不明,业务不“专”不“精”,很多辅导员缺乏专业自信。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又十分“虚化”,边界模糊,对象虚拟,辅导员网上工作缺少着力点,网络思政缺乏实效性[14]。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必须学会“聚焦”,精准界定辅导员具体服务的工作场域和服务对象,只有目标清楚、任务清晰、阵地明确、成效显著,辅导员才能彰显专业化的影响力,这是专业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和价值所在。
3.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化保障能力,优化管理体制和提升机制,拓宽成长空间
辅导员的专业化不是一种“泛”专业化,流于形式的“专业化”实际上是一种庸俗化,“专业化”建设需要“专业化”的保障体系,“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是提升其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15]。目前,辅导员专业化的服务提升体制机制不健全,专业化的保障体系不完善,职业成长空间不通透,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有的学校连辅导员基本的编制都解决不了,采用短期合同制、人事代理和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形式,这就更谈不上专业提升了。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亟需科学构建顶天立地、统筹兼顾、有始有终、表里如一的辅导员专业培养体系。首先,要“开源节流”,严把入关口,把具有相关学科素养和专业化培养前途的有志青年优先招录进来,确保大学生“人生导师”的供给质量。其次,要“标本兼治”,对辅导员进行全生涯、全业务、全方位指导培训,有计划、分步骤地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形塑辅导员群体专业化形象。最后,要“优胜劣汰”,对辅导员进行分类培养、分层使用,把专业素养良好、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辅导员不遗余力“树”起来,把专业素质欠缺、专业发展渺茫的辅导员及时稳妥“分”出去,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质量。 三、未来之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因势而新的协同融合之路
“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16]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想“有效”“合时宜”,就要实现自我“突破”,要因势而新,构建清晰的价值坐标和逻辑指向。深入分析和因应学生成长态势、历史发展趋势、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在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度契合中创新发展。
1.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进一步“识势”,认清新形势,增强大局意识
辅导员队伍之所以愈发受到党中央的肯定和重视,就是因为这一群体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是广大青年学生的领路人和陪伴者,极大地影响着立德树人的质量。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新时代的工作中不但要具有内向度的自我超越,还要具有外向度的视域融合,要把明辨是非、把握大势当作首要的专业素质。首先,辅导员自身要从专业的角度明辨“大势”,深刻洞察“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宏伟叙事,准确把握“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这一宏观大势,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做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讲解员、安全员和消防员,让“讲政治”成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定盘星”。其次,辅导员要专业化地引领学生明辨大势,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议题,更是总书记的明确指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17]。方向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把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逻辑中,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迸发强大生命力。最后,辅导员还需要专业性地分析和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所面临的纷繁“小势”,专业性、技术性解决学生的生活、情感、学业、心理、行为和就业等与学生生活成长休戚相关的常规问题。总之,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需要从大势着眼,从小势入手,在上层建筑上长眼界,在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2.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进一步“谋势”,形成工作“大势”,打造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面向全世界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号召,彰显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极具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共同体是拥有共同事物的特质和相同身份与特点的感觉的群体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历史和思想积淀的联合体。”[18]未来社会将是一个高度分工协作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同心协力的工作,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努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共同营造辅导员事业的大势。首先,要打造辅导员队伍命运共同体。未来社会各种思潮和矛盾将更加多元、多变和多发,辅导员只有在手拉手、肩并肩的聚合中才能抵御更大的风浪和挑战。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特殊利益小团体,而是“更加强调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和归属感,能够为辅导员提供明确的角色定位,提供一套辅导员队伍分享的信念、规范、价值以及标准”[19] 。辅导员命运共同体其实就是信念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标准共同体和行为共同体。其次,要打造辅导员与学生的命运共同体。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应当“以生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落实到学生身上,这是辅导员事业的基本定位和价值指向。辅导员要努力和学生成为思想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荣辱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最终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再次,还要打造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的命运共同体。辅导员工作与学校其他教职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殊途同归,守的是同一段“渠”,种的是同一块“责任田”,最终指向都是立德树人。辅导员工作不能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和教书育人整体工作之外,要力戒“两张皮”现象,努力打造同向同行、同舟共济式的全员命运共同体。
3.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进一步“造势”,形成新优势,在协同创新中彰显生命力
“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一大优良传统。”[20]新时代面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更要因时而进、创新发展,创新的出发点是对大势的精准把握,落脚点就是通过协同发力,创新各种专业化的理论、模式、平台、方法、手段来达到一种崭新的育人效果。以往的辅导员工作之所以或多或少存在着“虚”、“软”、“浅”、“假”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还是思想僵化、手段单一、因循守旧、各自为战,工作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注重构建大思政格局和培育创新精神,在协同创新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首先,要具有协同创新的开阔眼界。当下是一个互联互通、开放共赢的社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开启,教育国际化、学生多样化、思想多元化、需求差异化、服务精细化的趋势将愈发明显,这就要求辅导员专业化要体现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要具有引领中国学生走向世界、向世界学生说明中国的意识和本领,要用专业化的服务来助力来自全世界的留学生同样实现美丽幸福“中国梦”。其次,要练就协同创新的本领能力。立德树人需要的是一种源源不断、同心同向的合力,辅导员要有意识和能力来协同校园内外、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不同学科等各种有益资源,尤其是协同网上网下工作、驾驭互联网的能力。辅导员不但要和学生“面对面”交往专业,“键对键”交流更要专业,不但要在线下与学生情同手足,还要在线上与学生同频共振,专业化驾驭网络能力至关重要。再次,要追求协同创新的专业化实效。专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在“产品”上,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谐生活、优质成才无疑是辅导员工作最大的专业成就。辅导员专业化绝不是“专业化”地开展各种轰轰烈烈、缺乏失效的活动亦或不切实际、不接地气的奇思妙想,这种“专业化”的协同要比不专业蛮干危害更大。协同创新的实效性要体现在通过专业化的工作助力學生优质成才的“最大化”、健康成长的“最优化”以及幸福生活的“长久化”。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归因,更是未来考量,体现了对辅导员之所以为“专业”教师的本体性追问,是由辅导员职业逻辑和教育本质确定的规定性范式,是纾解辅导员职业危机和身份认同的关键。新时代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应牢牢抓住党中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机遇期,开创新气象,实现新发展。不忘初心、面向未来,时刻葆有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自觉自为,准确寻绎精准着力点,不断研究新情况、把握新变化、回应新问题、创造新价值,努力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4.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 徐飞.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本分[J].中国高教研究,2017(5):29.
[4][5][6][7][9]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31,176,1065,1645,650.
[8]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7.
[10][1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7-10-19(1).
[1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13] 郑永廷,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6(2):4-11.
[14] 左殿升.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新意涵[N].山东教育报,2017-08-14(3).
[15] 刘宏达,潘开艳.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顶层设计及其实践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118.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8] [德]菲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9] 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102.
[20] 沈壮海,葛大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因势而新:历史经验和现实进路[J].马克色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4):119.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