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中学语文教育类职称论文投稿范文(两篇)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7-09-07
简要:下面是两篇中学语文教育类职称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中国古代文言文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熏染是学习文言文的归宿,可以继承与反思中华文化。第

  下面是两篇中学语文教育类职称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中国古代文言文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熏染是学习文言文的归宿,可以继承与反思中华文化。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初中文言文教学兴趣与方法,探讨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育的方法,真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东北亚外语研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

  摘要“文言”应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在利用汉字“形”“音”“义”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并非个别的文学样式,不同时代、体裁以及不同作者所创作的文言文体现出的形式与内容各有异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文言文作为文学样式的不同功能。文化熏染是学习文言文的归宿,汉字本身以及汉字作为语言载体都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形成文化意识,继承与反思中华文化。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文言;文学;文化

  中国古代的典籍大多由文言记载,文言作为几千年来书面交流的语言,具有布局严谨、行文精当、气韵生动等特点,它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人的集体智慧。但是,随着大众教育的不断普及,文言作为一种书面交流语言显得不合时宜,因而白话文在书面交流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言则逐渐丧失其交流的功能,这也直接导致了当今语文教学文言文的难度。初中文言文教学要为高中学习文言作品打下基础,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正逐步发展与完善,所以学习文言文应当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在研读文言的基础上学习汉字的特点,在研究汉字本源所蕴含时代特征的过程中切实了解并掌握文言作品中不同文学样式的功能,在感受文学作品内涵的同时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从而继承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一、以文言为根基:以“音”“形”达“义”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1]所以,了解掌握古代汉语中的语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难点。语法虽然古今变化不大,但它也是学生了解文章含义的重要知识。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这两部分都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是,汉字具有音、形、义相统一的特点,现如今的文言文教学不论是从语汇还是从语法的角度来看,都一直停留在文言“义”的层面。可以说“字字落实”本身问题不大,但是只有“义”的“字字落实”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未充分发挥出汉字的功能性特征。从字形方面来看,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对汉字源流及其字形的研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关键的是学生对某些字的含义以及对整个篇章的理解会更为深刻。

  以杜牧《阿房宫赋》为例,学生通过预习对“骊山北构而西折”中的“构(構)”字不理解,即使知道了“构”是“建造”的意思,但还不能“知其所以然”,所以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个字的字形。它篆文的写法是,即是由(栋梁)和(冓,连接)两个部件组合而成,简单来说就是把这些木头连接在一起,它造字的本义就是架木造屋。这样讲解后,学生对于“构”字含义的理解必定会更加深刻。这一类字是字形常用,而某部分字义不常用,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还有一类字是学生不常见的字,比如这篇文章中的“蜀山兀”中的“兀”字,甲骨文写作,即在(人)的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头顶无发,后经过比喻引申为山上没有植物,光秃秃的,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字都需要这样详细地分析讲解,语文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学情,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取学生真实的预习情况,对于学生理解全文有困难的字可追本探源,帮助学生解决理解文章的症结点。对于语音的探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只有少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中文系专修古代汉语时才会接触到汉语语音的功能与魅力。

  “审音用字,以声传情,用声写象,是我国古典诗文的传统。”[2]汉语的音韵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在这三个声音要素中其实就包含着汉字的情感,使得声———情———义一脉贯之。同样以杜牧《阿房宫赋》为例,本文的文体是“赋”,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韵文”,所以读起来往往具有一种声韵美、节奏美,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语音的角度感受文章的气脉。不仅如此,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探求某些字在情感方面的表达,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句中的“融”与“凄”,“声母‘r’属于舌尖后的浊擦音,发音时自然卷起,声带柔和颤动,所发的音可以本能地唤起一种柔软、缠绵的感觉”,所以“融”就能给人温暖的感觉,而“凄”在古音中从属入声字,古人在吟诵时往往将入声字吟诵得短而急促,以求表现出强烈的情感。通过语音的表达,学生能够在这种情感的对比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一直强调诵读的重要原因。

  二、以文学为导向:了解古代“文章”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针对古文阅读提出“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周振甫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词句、宫商(词句的音节)、置辞(修辞)、篇章(谋篇立意和章节)、体性(定势和风格)、通变(历代文章的变化)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重新归类[3]。词句、宫商、置辞属于语言的角度,而篇章、体性、通变则是从文章的角度探讨古文阅读的方向。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所以炼字炼句、谋篇布局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学习文言文的进一步提升。但是,文言文教学不仅要从微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还要让学生从宏观视野在整体上把握不同时代、体裁以及不同作者创作文言文的风格及文章体式。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一篇文章“所言志,所载道”之处,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墨点。

  比如《五人墓碑记》中的“义”,“义”字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集中体现,开篇即提出“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点名五人是被“义”激励而死在这件事上的,由此引出下文的记叙与议论,而“义”字也一直贯穿全文,通过对比的手法在叙议的过程中展现出五人的义举,从而表达作者对于生死价值的阐述,而五人对于生与死的抉择恰恰是基于对“义”的忠诚,足以凸显“义”的内涵,而当学生对于五人的这种生死观不理解时,可以带着学生回忆《鱼我所欲也》中的一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段话中对于“生”“义”的抉择,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所以,本篇中的“义”就是理解和感受这篇文章的关键点,也是这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抓手。

  中国古代文学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衍生出许多文学样式,就古代的文章来看大体可分为散文、赋、骈文三类,虽在现今看来这些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但是在语文教学上,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文体上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在讲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时,可以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篇目吴均《与朱元思书》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了解同样是写景,而在不同朝代、不同文人、不同文体等前提下,这两篇文章的差异之处在哪,就文体而言,《与朱元思书》是骈文,教学中对于其在声律上的表现就不得不提,而《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散文,并且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们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主张秦汉时期的古文,所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与《与朱元思书》在文学文体上具有很大差异。但是,这两篇文章并非没有一丝共同点,从这两篇文章的功能来看,都具有“言志”的功能,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文学作品的共性,即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蕴藏着作者个人的情志,具有了景与情交融的特征。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充分运用文学史中的知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能够从文学的角度明确不同时代的文章具有的各个时代文人共性与个性的特征。

  三、以文化为归宿:研究、传承与反思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学科的文化功能应表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继承与反思中华文化,理性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具有包容的文化心态以及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对于学习经典作品的意义,朱自清先生提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4]对于探寻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价值,文言文教学要“既关注文言文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又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5]。

  挖掘文言文的文化功能,可以从汉字本身入手,汉字在造字之初就表征着当时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意识,所以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它还是汉民族文化的标志。如《劝学》一篇中,对于“学”字意蕴的研究是解读文章的关键,从它的字形与本义上来看,学(學),甲骨文字形为或,由(算筹)、(六,即“庐”,表示房屋)以及(爪,手)组成,金文字形为,再加(子),表明教的对象,所以学的本义是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而《劝学》中“学”字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学”:“觉悟也。从教,从冖。冖,尚矇也,臼聲。學,篆文省。”即“学”有“觉悟”义。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学之为言效也。”即“学”有仿效义。本文作者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荀子•性恶》中就提出:“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足以见出,荀子笔下的“学”与它的本义以及如今我们所理解的“学”字的含义都不完全相同,它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紧密相连,与儒家的经典著作密不可分。

  在教学《劝学》一课时,对于“学”字的理解,语文教师可以以此探寻“学”在不同时代特别是荀子那个年代的内涵,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要旨。当然,除了从微观的汉字入手研究以外,还可以从整篇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来看,如当时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器物用具等等。《阿房宫赋》一文虽然是杜牧写于唐朝的一篇讽谏文章,但是其中所表现出的秦朝的宫殿建筑、社会风情同样能够让读者对秦代的部分文化有所了解。所以,高中文言文教学离不开对汉字本身的文化属性以及汉字作为语言载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考究。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以文化学的视角审视汉语言,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价值,在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文言文距离现代社会年代较为久远,大部分文章都不免带有各个时代的印迹,所以即使是经典的作品也可能存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对汉字的追本溯源,考究文章的文学功能,感悟古代的文化内涵,不以今人对错论古人是非,以古人与现代视野综合阅读经典作品,回归文言文的“本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胡虹丽.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本位”及其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

  作者:沈志斌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兴趣与方法》

  摘要: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占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的四分之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文言文与我们现在所使用语言有很大差距,它就成了老师和学生的老大难问题。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真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阅读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我国的大圣人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了在学习任何知识时,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中,绝大多数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保留和传承下来的,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白话文,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离现在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非常的短。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比,在表达上更加的简捷,更有文化内涵,更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想传承传统文化,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人,学好文言文势在必行。老师可以在学生才接触文言文时,选取一两篇经典优美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讲古代大文学家的一些故事,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改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的常用教法是,先让学生自己预习,读两遍,然后就逐字逐句的讲解意思,让学生用笔把它记下来,再背诵。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没有随着学习文章的增多而提高,不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费力不讨好。我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应该重视的是朗诵。在古装戏中,看到古代的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的背诵三字经,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进行教学文言文时,我会先范读一两遍,让学生认真的听,并注意强调在句子中的停顿,还有个别的与现代汉语字形相同,字音不同的,注意它的发音。然后安排学生回家后把它读熟,最好是能够把它背下来。上课时比赛读、背,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然后再配上恰当的音乐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境,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美,韵律美,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根据课文后面的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不懂的字词,养成读书时用笔在书上圈画的习惯。想当年毛主席看《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时,书上的笔记是做得密密麻麻,把书都翻烂了,不然怎么能写出气势磅礴的文章来。学生确实有不懂的地方,用笔把它记下来,上课时,这就是老师和同学要一起来讨论,共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翻译,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就要对学生充分的肯定。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要着重强调。经常组织与文言文学习有关的知识竞赛,如某个字词的意思,某段话的翻译,某篇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

  三、加强课外阅读,尝试写作

  虽然语文书上的文言文随着每一次教材的修订,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对于学生真正学好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大量地阅读古文书籍,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在阅读中加以运用,在运用中加以提高。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四大名著,《古文观止》,《东周列国志》等。在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古文进行写作,并把作品在班上加以展示。总之,我们要正视文言文教学,面对困难时能迎难而上,不断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觉自愿中学习进步,真正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宁智伟.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时代教育.2015(2):207-208.

  [2]简家艳.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14(44):53-53.

  [3]郭海娣.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新课程:下.2012(9).

  [4]王鑫.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科技视界.2015,(14).

  作者:王丽娜

  推荐阅读:《东北亚外语研究语》旨在为广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块丰富多彩的学习园地。自创刊二十余年来,与时俱进,以新鲜、通俗、短小、多样、实用为特色,发行至海内外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中国最大的日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