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求,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或讲座式授课模式已经成为共识,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成为研究生教学的主要目标。此课程改革实践,通过案例引导型教学模式,对原有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进行两个层面“解构”,达到使规划专业知识、规划理论和城市研究的内容相互连通,把学习知识“关键点”转换为建构知识体系中的“结构框架”; 从学生需求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辩证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自我建立学习框架,以及知识的自我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规划师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规范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规划素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城乡规划; 管理实施; 案例引导教学; 教改研究
肖铭; 陆子烨, 山西建筑 发表时间:2021-11-12
1 概述
我国的城市化正处在快速上升通道中,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事业也因此发展迅速,规模空前[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使知识与实践方法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加紧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背景下,老师选择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缺少讨论以及自我学习管理,同时还丧失了个人思考能力,无法将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中,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面临改革的压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2]。早在 20 年前,很多国家便意识到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并开创了实践引导型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变化和需求,例如德国的“行为引导型” 教学法、英国的“核心能力”培训以及日本的“生存能力”培训等[3]。
国内大环境下,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本科五年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但往往知识点分散,不能成体系的被掌握和运用,面向全球化的高素质城市规划人才需要了解、理解、分析多样化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和城市规划[4]。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如何通过引导型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框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与社会实践的关联,这样的需求逐渐变得更为重要,也促进了今年来研究生课程教育模式多种尝试。
城乡规划逐渐从增量转变为存量的大趋势之下,规划的管理与实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出于课程的特殊性,规划管理与实施课程往往需要对大量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个性化使得被动灌输所获得的知识并不能帮助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种情况,通过对理论课程构建进行探索,强化框架并突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结合,通过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和思考,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最终达到课程的培养目的。
2 实践类课程的理论引导意义
本科教育以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为目标,以工程技术和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而研究生教育以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分析能力、强调理论素质为目标。在研究生阶段,实践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才能从“知道做”提升到“知道想” 的阶段。
2. 1 城乡规划教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社会需求
从毕业生反馈可知,规划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较快的适应普通的规划设计工作,然而在行政以及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上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原因就是大部分毕业生缺少城乡规划管理与实施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而城市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和汲取最新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做到终身学习[5]。从人才供应的角度,社会需要有相关能力的毕业生从事规划管理工作岗位。
无论是规划的编制阶段、实施管理阶段还是法律法规,所有方面最后都指向城市建设行为[6]。基于任何目的出发,规划最终的表现形式都需要在空间中体现,理论的发展最终都需通过落实到实践来验证。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在没有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案例来反映社会现象和需求。
城乡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既包括物质性也包括社会性。规划在引导着物质空间扩张的同时也与社会紧密相联,规划的过程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社会性。探究规划中的多元需求和管理实施过程中社会多方的矛盾,更好的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2. 2 实践性专业对理论分析能力的需求
规划不是简单编写,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又回到社会实践中去的一门专业课程。从 2008 年以来《城乡规划法》实施之后,规划与法律、法规的衔接更加紧密,规划管理和技术法规体系也正在逐步调整和完善,规划行业新实施和废止的法规每年都有很多,随着法律法规的更新修改,规划管理模式也出现新的样式来适应新的变化[7]。
实践性专业在面对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传统死板的知识无法分析和处理复杂社会环境下层出不穷的矛盾和问题。出于在实践中应用的目的,在此情况下加强对学生的知识灌输量几乎是无意义的,正确的做法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对理论运用掌握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将自己的理论和知识活化,从而能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3 目前《城乡规划管理与实施》课程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管理与实施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有关规划的各项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管理知识等。基于对硬性法定约束下的管理与实施的判断,会直接体现规划师的职业素养和操守,其重 要 性 不 言 而 喻,是 迈 入 社 会 前 必 须 掌 握 的 一门知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给学生灌输各类法规和理论知识,然而法规空洞、理论空虚,学生无法提起兴趣,大部分内容陈旧脱离现实无法运用于新环境,且很少与实际案例结合,知识并不能被学生理解。考核方式主要为死记硬背并默写出各类法规与技术的条条框框,当真正接触具体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学生只有脑海里背诵的知识条目,思维和活动范围被限制了,丧失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和习惯[8]。老师无法将知识结合经验传递给学生,学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背后的逻辑与运用,使得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两方面都感到困惑,这样的结果是与这门课的初衷相违背的。
3 引导型教学在“规划管理与实施”课程中的模式建构
案例引导教学法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引用实际案例进行反讲解及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社会、城市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分析能力相结合的一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3. 1 教学模式体系重构
规划管理与实施课程内容繁杂、众多,传统的教学重点放在“撒胡椒面式”的知识点讲解上,规划专业研究生对规划设计比较了解,对城市问题尤其是涉及社会、管理问题的复杂性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无法深入理解理论的原理和运用。
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传统的课程体系是教师和教材围绕学生且学生失去主动性,案例引导型教学的课程体系应由教师、案例、背景资料三者构成: 教师起把控课程节奏、引导学生的作用; 案例使学生更贴近实际运用,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运用; 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复杂社会的多样性,促使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和现象。三者共同围绕学生,并且学生处于主动性学习状态( 见图 1) 。通过深入讲解案例在特定时代背景和特定管理环境中的现实运用和实施效果,并因势利导地将城市规划有关的法律法规、管理与实施的理念融合进课程,达到精炼内容突出重点的目的,从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 2 知识结构体系建立
深入的知识点探究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包括背景、理论、生态与社会系统等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在课程教学中,泛目标、泛类型和泛尺度地去讲授是没有意义的[9],该知识结构体系就是为了让学生清晰的了解所学知识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通过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简化结构体系,剔除与之无关的教学内容,构建一个精简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见图 2) ,从而在清晰结构的基础上,深入规划管理与实施的知识。引导型教学形式主要以讨论案例并引导思考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应该考虑的维度,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对框架上的每个节点的具体内容不做更细致的讲解,做好引导就好。
3. 3 教学阶段逐步递进
引导型教学形式主要以讨论案例并引导思考为主,采取逐步递进的引诱式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主动的理解,具体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步骤: 1) 先由教师选取相关阅读案例和可供参考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前提是不做明确的提示并给予学生自由的阅读和思考空间。 2) 在课堂上结合社会背景和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解答,重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3) 教师将学生们对案例的观点和思考进行罗列,引发同学们的思维碰撞,探究的重点不是学生答案的对错而是对案例分析的逻辑推理的合理性。4) 针对不同学生的见解和解答,教师通过情景假设的方法来验证同学的观点,挖掘案例背后真正的逻辑。5) 最后进行课后小结,注重的是思考的过程,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无需做过多细致讲解。
4 引导型教学模式在课程中应用的情况和成果
4. 1 课程教学体系成功转换
第一是课堂主角的转换,改变以往老师单方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并自行选择理论工具,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仅仅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点和提示。
第二是教学内容的转换,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提升在实践中的运用,而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内容主要为复杂烦琐的知识点,导致学生无法运用,内容应当转变为以案例为基础的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尝试去分析管理与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将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三是教学方式的转换,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为摊大饼式灌输教学,而作为规划研究生而言在本科阶段已经掌握了相对均衡的基础性知识,缺乏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我们新的课程内容强调主线穿引、强化节点,在理清线索的前提下对知识节点进行深入引导探究。
4. 2 教学效果贴近社会实践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目的主要以考核为主,考察学生对实施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成果很显然不能够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未来的人才发展趋势,引导型教学模式基于此社会需求,达到适应社会实践需求的教学成果。
以满足社会实践需求的案例引导型教学模式,其课程成果主要包括: 1) 通过对不同层面的规划管理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是基于城市研究和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下的应用技术,能够提升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一定程度上对理论的掌握甚至比技术本身更有意义。2) 在同学们辩论的过程中,使同学们体会到规划中遇到的多元需求和内涵,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规划过程中利益的冲突,理解在规划过程中沟通和妥协的重要性,对规划走向更加民主有渴望。3) 过程即为成果,案例引导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析过程,举个例子,如果此案例思考的切入点是从个体如何进入社会,即在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这样一个推进的过程中入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分析问题应该考虑的维度以及探寻贯穿案例背后逻辑的真实线索,对框架上的每个节点的具体内容不做更细致的讲解,做好引导就好。
5 案例引导型改革的实际意义
案例引导型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约束,活跃课堂气氛并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自发的进行思考和讨论,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帮助。
5. 1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在于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研究生在短暂的三年学习后将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欠缺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老师应该改变手把手接送学生“过河”的教育方法,充当一位“旁观者”在学生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指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2 激发学生创造力和辩证思考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师没有给予明确的指示和规定使用的工具情况下,学生们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使用不同的理论作为分析案例的工具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思维逻辑,通过此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创造力。讨论的过程中会经常性的出现思维碰撞的现象,不同的意见使学生们自觉地去反思自身逻辑的合理性并主动从其他角度去思考,锻炼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
规划管理与实施部分直接涉及群体的利益,实际运用中沟通能力极为重要,规划的一举一措都需要强大的言语逻辑来支撑。在引导型教学的课程中,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辩证地交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5. 3 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结构
规划专业学生经过本科专业知识学习后对一般性规划设计有了基础的掌握,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管理实施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和运用原理。在此情况下,首先是学生理论知识框架需要拓展,补充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等相关知识; 其次是结合案例和社会背景,分析其实际运用中的现实效果,将管理与实施相关知识和理念融合之中,突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避免铺张式学习,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知识体系结构。
6 结语
在“城乡规划管理与实施”课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型教学模式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课堂上学生们主动发言,常常会形成激烈的讨论,活跃了传统教学沉闷的学习氛围。引导型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避免了铺张式教学同时帮助学生在相关知识点中深入学习。教学的改革使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在实际案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并尝试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迈入社会前积累初期经验,这是规划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城乡规划管理与实施”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初衷。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