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航空事故报道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6-06-08
简要:这篇新闻传播学论文发表了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航空事故报道,近两年,航空事故的发生让不少人在第一时间得知这个消息,一度成为热点事件,导致很多人对航空产生了抵触情绪,那

  这篇新闻传播学论文发表了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航空事故报道,近两年,航空事故的发生让不少人在第一时间得知这个消息,一度成为热点事件,导致很多人对航空产生了抵触情绪,那么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是这样产生这种情况的呢?

新闻传播学论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论文,航空事故

  一、引文

  2014年可谓航空业不平凡的一年,无论是是大型空中客机还是廉价航空均发生过机毁人亡事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飞机失事成为全球热点事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次又一次的航空灾难,报纸、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无一例外,广大受众处于空难信息的包裹之中。

  二、原因探析

  各家媒体对密集的航空事故极其关注,一时间飞机失事的报道充斥在普通受众的脑海里。人们不禁疑问:空中客机还安全吗?谈论起新闻里的航空灾难多数人感到心有余悸甚至取消了飞行计划,如果有人说坐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会导致周围人的群起攻之最后只好选择沉默。为行么社会上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者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做出如下回答?

  1.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

  按照李普曼拟态环境的观点,在媒介社会里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为中介。[1]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例如1976年,格伯纳等人就电视的接触与人们对环境危险程度判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调查。[2]结果表明,尽管现实生活中人们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但许多人却认为这种可能在10%以上,这一估计大大超过了客观现实的可能性。而有关飞机失事的新闻报道正是营造了这样一种“象征性现实”,导致了人们主观印象中机失事的概率大大曾加,从而造成了对飞机出行的担忧。

  2.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其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样写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即它具有的构建公众思想和引发他们的认知变化的能力―就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安排和组织了脑海中的现实世界。议程设置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由于各大媒体都对航空灾难给与足够重视,选择头版头条报道航空事故,从而对受众造成极大的心灵冲击,干扰了受众对事故的思考。

  3.公众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舆论与媒介内容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其中就包括“沉默的螺旋”。德国政治学研究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写道: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观点会受到大众认可就会公开发表;反之,就会保持沉默。[4]这样一种螺旋式的过程导致:一派的观点最终会占上风,而另一派的观点则会销声匿迹。大多人以媒体对航空事故的报道为依据,认为飞机出行不安全同时形成话语的多数,而那些持相反已意见的少数在多面前选择了沉默,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飞机不安全的声音越来越强。

  三、航空事故的真实统计

  事实上与绝大多数人的直观感受不同,2014年并非是航空史上“特别黑暗”的一年。从空难次数来看,瑞士日内瓦的飞行事故档案局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是过去80多年来发生空难次数最少的一年,全球发生大小空难111起。从死亡人数来看,全年有1320人在各类空难中丧生,虽然这一数字有些惊人,但与每年超过120万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从具体航空公司来看,据Flightglobal的统计,2014年全球有8架大型客机失事,而在过去10年中,平均每年有17架大型客机失事。2014年全球航空公司的死亡事故率为每238万次航班中发生一起致死事故,然而过去5年的平均死亡事故率约为175万次航班一例。统计数据可能与大多数人的直观感受相矛盾,但事实就是事实。

  四、如何改变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脱节现象

  1.媒体

  “基本真实或部分真实就是残缺的真实,它们都不应该成为新闻真实观的合理观念、”[5]某次航空安全事故的具体报道是真实的,但忽略了整个航空业的安全状态就不能算整体真实。因此有关空难的报道既要有具体事故又要有航空业的整体情况,避免给受众带来恐慌。根据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因此,媒体报道航空事故时,不应只关注灾难的伤亡人数以及惨烈程度,还应关注救援情况、家属的安抚、航空业吸取经验教训做出的改进等。

  2.受众角度

  媒介素养,“是人们通过教育手段应该掌握的一种体验媒体、解构媒介、分析媒介讯息和制作媒介制品的技能和素养。”[6]要想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首先要弄清一个基本概念: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所承载的内容并不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经过刻意选择的。进而受众要学会对信息批判式反应,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面对近两年汹涌的空难报道,具备媒介素养的受众不应盲听盲信,明白“泛滥”的事故只不过是媒体营造的一种拟态环境与客观情况有一定的的差距,运用自己的思辨能力有效的处理飞机失事报道,从而形成真实正确的认识并做出科学的出行决定。

  五、结论

  航空事故发生时,对于当时不在飞机上的受众来说,他们对飞机失事的感知来自大众媒介对航空事故的“选择性在现”,而大众媒介又可以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左右受众对航空灾难的感知,由于媒体高度重视航空灾难的报道必然导致受众对飞机失事的重视并引发对坐飞机的担忧,少数人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中选择了沉默,最终导致飞机不安全的声音越来越强。在航空灾难报道中,媒体要改善报道方式,即关注航空灾难又要把握航空业安全状况的整体真实,同时受众也应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了解媒介运作规律,针对媒体灾难性报道通过自己的思辨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判断。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

  推荐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发表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