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校突发事件不仅给学校带来有形的物质损失,同时也会给在校师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精神影响,这样就使得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研究显得比较重要。本文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入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的必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功能进行了探析,以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治理有所裨益。
论文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使一些大学生偏离正常的社会轨道,对其人格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又与教师、职工、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的干预和处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实现路径,以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治理有所裨益。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我们在这里沿用洛阳师范学院吕鹏在《高校突发事件概念、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对高校突发事件定义:“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组成部分,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有突发事件的共性,还有自己的特征。一般而言,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而认识高校突发事件。
(一)突发性
从我们对突发事件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突发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无论是由于人为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这类事件都是高校方面未曾预料到的。也就是说,学校突发事件的事件地点、原因后果、时间过程、持续时间和危害后果都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且往往超出高校正常的应对能力,令管理者措手不及。
(二)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中明确,这类事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等危害。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还会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和混乱。抛开物质的损失不计,思想和心理上的恐慌是罪可怕的。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往往会造成整个校园的混乱。这样的混乱又会加剧高校突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三)主体活跃性
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活跃性。这不仅表现在思想上,更是体现在行为上。这种思想和行为上的活跃性是突发事件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高校大学生的活跃性思维和行为方式一旦不被校方接受或被禁止,那么他们就会寻找一种非机制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这样突发事件的发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如果高校的学生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并且为他们的活跃性思维和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释放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突发事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避免的。
二、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其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下面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作一简要的剖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减少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物质损失
对于高校突发事件来说,物质方面的损失是其最表面化的现象。这种造成物质方面损失的参与者如果得到及时的行为控制和思想引导,就会使得突发事件向着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发展。以2009年7月5号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事件”为例,新疆大学的部分学生参与了打砸抢烧事件。这给学校和社会造成很大的人力物力方面的损失。之后的新疆大学相关领导层积极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他们不仅在高校内成立了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更是在全校师生中间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每个班级成立一个临时的小组,深刻反省自身的问题,并对民族团结提出自己的建议。开展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大型讲座,使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从而制止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校内打砸抢烧事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们不能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次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至少起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引导和疏通作用。这种作用力不仅深入同学们心中,更是在物质层面上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损失。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补充高校突发事件临时性制度的缺失
高校突发事件由于具有突发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造成高校制度层面的失范。突发事件时期,“物质利益风险可能转向文化风险、道德风险、理论风险等非物质风险,造成信任危机和社会失序的严重。”豍系统论人为,任何系统都可能出现“失范”和“失序”状态,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同样对高校也是如此。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中后期,学校常态下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这时候会出现一个“管理性制度真空”。在这种“真空”状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正确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可以有效补充突发事件中后期的临时性制度缺失状态,发挥其非常态下的制度性替代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弥补高校突发事件造成的精神层面的伤害
高校突发事件直接对当事人造成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而且这种创伤在短时间内很不容易消除。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当精神层面伤害的“清洗剂”,根据具体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指导思想,使当事人的心灵尽快回复到正常的状态。2003年“非典”时期,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起先采取了非常轻率的态度,之后问题严重又采取了瞒报的措施,给在校大学生心理造成了极大的精神伤害。心理学家认为恐惧来自于无知。非典时期的大学生“被”无知的现象使人人自危,造成很严重的精神层面的伤害。相对来说2009年甲型流感袭击中国,相关机构和高校不仅实行了公开制度,而且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高校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体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一方面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提供最新的预防知识。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比非典时期和甲型流感时期的治理措施,我们很容易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巨大作用。
三、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预防功能
通过高校突发事件前期的思想指导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打击突发事件苗头的发生。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要主动出击,及时的分清当前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潜在威胁,集中力量攻克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把潜在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2010年西亚和北非几个国家所谓的“民主化”浪潮来说,这股冠之以“茉莉花革命”的运动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有些思想比较激进的大学生便想以此为契机来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上海还有部分学生在人民广场举行了小规模“聚会”。殊不知这一浪潮如果真正的波及到中国,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多大的损失。高校相关领导层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的在学生尤其是党员同学中间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认清了当前的形势,并且使高校学生在以后应对同类事件中有章可循。应该说在处理这次“茉莉花革命”的问题上,高校领导层和基层都很好的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其预防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二)调适和沟通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心理疏导作用,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为调适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调适功能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中后期所采取的心理调节措施。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针对师生群体在心理上遇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障碍,提高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过硬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使他们的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心理的调适功能无疑会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挫败不利条件的勇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思想的偏差。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轰动全国,更是在大学校园里引起巨大反响。很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里就来自于汶川,因此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就显得比较重要。部分高校针对来自于重灾区的大学在校生给予免除学费的优惠,并且为这些学生配备心理咨询老师。通过这种正确积极的措施很快见到了效果。有些高校自发组织起来为汶川进行烛光祈祷,在“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口号中,彰显了面对大灾大难的人文关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调适功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三)整合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后期的治理中发挥整合优势资源,以利于事件最终圆满解决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在这五部分内容里,如果说法制教育的重心在于法制观思想的灌输,那么其它部分内容则是侧重于精神重构的渗透。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只有把法制和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其整合功能效用最大化。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整个高校的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功能。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们理解我们当代的基本国策和国情。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突发事件面前,我们都坚决在法制的轨道下实现高校和社会的有效运转。同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大家在法制规范下来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大学生的对突发事件的过分关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这种法制观的教育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
四、结语
大学校园一直是内部组织稳定性很高的安全之所。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高校突发事件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精神伤害,同时对高校的声誉的损害也不容小觑。这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功能和作用就显得比较的重要。高校突发事件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中后期,前期必须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功能,中期要把重点放在调适和沟通、规范功能,后期必然要以整合功能的发挥为主,从而保证高校的稳定和和谐。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