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舞剧电影化带来的冲击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1-07-02
简要: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 《电波》)自2018年12月公演后,异常火爆。在北京大剧院演出时惊起四座,连续加场。随后旋风般在西安、成都、呼和浩特、宁波、苏州、郑州、南宁

  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 《电波》)自2018年12月公演后,异常火爆。在北京大剧院演出时惊起四座,连续加场。随后旋风般在西安、成都、呼和浩特、宁波、苏州、郑州、南宁等地巡演至今,依然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热议几乎是一致性的喊好叫美,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下“网红”。收获的不仅仅是全国“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更有市场的高效益。演出邀约已经排满至2021年。

舞剧电影化带来的冲击

  本文源自韦慧梅, 南方文坛 发表时间:2021-07-02

  这出舞剧又是如何嵌入观众的眼球从而走进心灵深处的呢?

  第一、突破现有的视听符号。众所周知,舞蹈和音乐构成了舞剧的两大元素,即可视性和可听性;而“剧”的推波助澜是叙事性。在一方舞台上,如何去营造舞蹈美,通过叙事来逼真地刻画人物,来强化舞蹈,从而建构一种强烈的相适应的形式感和深邃的叙事风格,这归属于舞蹈叙事策略的运用和创新。舞剧 《电波》 创作者在驾驭叙事策略上思路明晰,紧紧抓住讴歌共产党人“以生命丈量光明的历程”,将上海临近解放前夕的黑暗如磐、风雨如晦和错综复杂,以及共产党人英雄赴死、慷慨当歌的荡气回肠表现得入木三分。尤其为舞剧电影化的设计创生了许多新的手段和新的视像。

  何为舞剧电影化?舞剧 《电波》 将电影的诸多手段打碎重组,巧妙地安插在剧情当中,使之成为一个个精彩镜头,一组组揪心画面。通过“画面” 传递的质朴、真实、感人去撬动情怀,变得好看,成为文化自信的底色,成为我们真正想要去构建的美学气质。

  类似于电影中才有的专业手段,如蒙太奇、全景、特写、画面多格分切、幻觉、闪回、慢动作、定格等,在舞剧 《电波》 中运用得精准细腻、娴熟流畅。既极大丰富了叙事手段,又细腻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二、非舞蹈部分的肢体细节。

  作为一出舞剧,《电波》内含有不少非舞蹈部分的肢体细节,这很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意在放大渲染,起到突出和强化功能,观赏中令人感叹:这是看电影表演?还是看舞蹈表演?结论当然是舞蹈表演。只是这样的表演太生活、太真实、太流畅了!如果舞蹈是舞蹈演员的强项展示,电影化的表演则是给舞蹈演员增添了难度系数。

  电梯内,小裁缝第一次看到柳妮娜时,探头跟老师傅耳语,是一种察觉。特务阿伟掉了照片,李侠声东击西转移了他的注意力,然后迅速一脚踏上,并用长袍遮挡,强调了敏锐和机警。柳妮娜的吸烟和吐烟,显示出老谋深算。弄堂口的包租婆挥舞蝇拍追打苍蝇,只需一次出场便性格彰显。买油条的阿哥、刷牙的大叔、推自行车出门的小伙,各显忙碌。旗袍店的模特侧身抠手,说着悄悄话,流露出闲散无聊。大搜查下,李侠穿梭在街道,不断走闪躲藏,喻示了危机的步步逼近。电车里,李侠忽发现小裁缝,下意识将他护于身后,是本能的正气凛然,意在更有效烘托和承载舞蹈的重量,像是高高的托举,让时间和环境下的人物愈发突出。也暗示静态下将喷发的舞蹈高潮。

  第三、恢宏的气势和高雅气韵。

  从十六铺旁的老城厢变成三界四方、华洋杂处的大上海,确定了这是一座内涵非常丰富的城市。上海诞生了第一个共产党小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择在上海召开,说明上海在历史大格局中所蕴含的重要意义。那么,讲述在电码上起舞的上海地下党人,必须有与之匹配的大背景和大环境,方能显示残酷殊死的对敌斗争及共产党人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

  有气势和气韵的群舞,是了解这一时期大上海的一把钥匙。

  故此,舞剧 《电波》 一开场便舞得气魄非凡。 “摩登”城市中绵绵阴雨的压抑所带来的危机感和焦虑感同时并存。舞台上满是撑伞的行人来回穿梭,这种全景式的展现,很说明上海滩的混杂多变。不同身份的人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伞舞”中,兰芬不经意地交换了情报,黑衣人有监视者,也有被监视者。应了“景别越大,复杂因素越多”那句行话。穿行中,李侠、兰芬从动态转为静止,而人群依然川流不息。少顷,李侠、兰芬行动起来了,人群又骤停,这恰如电影中定格的使用;动与静的反转,既有蛰伏隐藏的深刻含义,又有知难而上的无畏气概。之后,“伞舞”一再出现,舞台上依然是大场面的气势不减,但内容和情节已经转化。意义被激活了!

  摇曳生姿的旗袍蒲扇舞,是群舞的又一次升华。如此般的上海风情,场面风华,气韵高雅,正是勾起记忆的时代生活。这是上海的早晨,是早晨中的一小段平静。兰芬如同寻常女子家,走进弄堂,与众多姐妹融为一体,接地气的婀娜多姿。乘凉、遮阳、照镜子、煽火、绣花,所有日常生活在旗袍女子手里的一把蒲扇中都完成了,这种巧妙无意构成了上海的朴素之美,成为大上海视野中的一道风景和一个时代独有的审美。然而,也是一场大战到来之前的短暂抒情,是一出舞剧张弛的有效节奏。

  第四、意念闪回下的叙事功能。舞剧 《电波》的故事人物复杂,都具有双重身份。事件跟随人物的错综变幻,呈现为多线头、多角度、多切换、多变化的格局。这恰恰是电影中惯用的手段。然而,在舞剧中使用却要艰难得多,因为舞台通常是一个场景的舞台。而舞剧 《电波》 在叙事中独辟蹊径,将舞台的三百六十度用得出彩,用得独一无二。

  年仅十六岁的小裁缝,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是一个甘愿为信仰付出生命的孩子。他的勇敢机智表现在电梯内的警觉,在报社和服装店巧送情报。而主动营救李侠,把李侠肩上的红围巾毅然搭上自己肩头时,英雄主义和主旋律的叙事已经轰然作响。小裁缝的牺牲无疑换来巨大悲恸。此时此景,编导采用了意念闪回。

  而这样的意念闪回到了下半场李侠、兰芬的双人舞中,更是表现到极致和超出想象。目睹车夫、小裁缝、老裁缝的壮烈牺牲,李侠靠在兰芬肩头强忍悲痛,想起刀尖上的一路走来。这时,舞台上连续出现了四对李侠和兰芬。一对是现在时的,三对是过去时的。李侠和兰芬漫长的出生入死和纯洁浪漫的革命爱情,无需字幕、分幕的交代便一目了然。不同时态下的状态,如工作、矛盾、眷念、结婚、入党等往事,如同一本厚重的日记,逐页掀开,引人阅读。渐而,过去时的三对李侠和兰芬悄然隐去,现在时的李侠、兰芬一跃而起,喻示他们将迎来更猛烈的腥风血雨。这种出神入化的大胆设计,立体式地开启了舞台的多重时空!

  第五、审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舞剧 《电波》是一次全新的演绎,从内容到形式都改变了陈旧的英雄主义书写模式。破题的手段除了坚守信仰,致敬英雄!还将审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充分渗透、融入,使舞剧保持了“高级红”的艺术效果。

  作为舞剧 《电波》 的音乐,也是众口称赞。小提琴缓缓奏出的《渔光曲》,伴随烟灰色的旗袍款款起舞,是绝配。那种勾起老上海人记忆的旋律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标记,更是老上海的特质。抓捕共产党人的背景音乐被鼓点不断颤动,凸显惶恐动荡,充满不安。李侠和兰芬生死诀别的双人舞,尤其是李侠抚摸兰芬腹部,得知她有了身孕,有了革命后来人,大提琴便演绎得如泣如诉,很好完成了“再生和牺牲”的轮回。当慷慨悲壮的交响乐骤然响起,已经是对李侠及无数革命先烈慷慨就义、心向光明的崇高敬意!

  至此,舞剧 《电波》 还要提到的是裁缝用的皮尺和兰芬亲手编织的红围巾,这是两样精心设计的道具,但对于全剧的跌宕起伏起了至关重要的推进。皮尺是裁缝不可少的工具,老裁缝不止一次在舞台上把皮尺拉得啪啪作响,甚至牺牲前还重复做了一遍,特务在搜查情报时,翻烂服装店一无所获,谁料情报在皮尺上留给了李侠。红围巾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是全剧青灰色光影中隐藏的一抹红,像燃烧的火焰,更是爱情的暖流。当李侠的红围巾作为一种标识遭到追捕,马路上倏然出现许多披挂红围巾的人,喻示了革命火焰的燎原。最后迎来上海解放的日子,我们看到人群中的兰芬抱着孩子,戴着红围巾的出现,终明白生命可以消亡,但信仰的生命会一直不死,代代相传。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

  借鉴电影化的手段丰满舞剧,通过复杂巧妙的叙事,紧凑精致的细节、撼动心魄的音乐,展现了艰苦卓绝、舍生忘死的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沸腾了峥嵘岁月炙热的鲜红,舞剧 《电波》 不愧是那种能触动灵魂、坚定文化自信的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