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粤港澳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研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0-06-07
简要:内容摘要:在充分了解广东新师范政策的前提下,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研究现状,并提出三地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策略。通过建立公众号,开展网上汉语

  内容摘要:在充分了解广东“新师范”政策的前提下,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研究现状,并提出三地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策略。通过建立公众号,开展网上汉语言文化活动等形式,促进两岸三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方面互相交流,为之后的融合发展打下基础。立足于广东的“新师范”政策,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名校共建,创新高校间的交流机制,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融合贯通,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新空间。

  关键词:“新师范” 粤港澳大湾区 汉语言文学专业 融合发展

汉语言文学论文

  2018年2月1日,广东省教育厅出台的《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广东新模式。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正式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而从新师范的视角审视粤港澳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应对策略,可助推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发展。

  一.“新师范”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现状,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胡钦太的《“新师范”建设的时代定位与路径选择》[1]、张伟坤的《新时代与新师范:背景、理念及举措》[2]提出“新师范”背景下的发展理念。这类文献分析“新师范”产生的背景,提出新师范建设的时代定位与路径选择,积极探索“新师范”的新路径,分析教师教育发展的薄弱点,创新教师教育“协同共享”合作模式;第二类是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顶层设计切入,如张宇萌、谢薇的《建设世界一流湾区需打造一流湾区教育》[3]、卓泽林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枢纽吸引国内外优质人才》[4],这类文献从国家战略角度,解读教育在大湾区建设中的重大意义,从各方面阐述湾区高等教育建设谋划之思,特别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从政策上助力大湾区教育发展;第三类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集群发展角度切入,这类文献通过与世界一流湾区的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短板,如欧小军在《“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分析了如何从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促进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的集群发展[5];第四类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的角度切入,这类文献表明高水平大学对湾区发展的重要性,如焦磊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构建策略研究》[6]、孙淳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佛同城高等教育合作研究》[7]分析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桎梏,提出高校战略联盟构建的策略,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具体城市合作的研究较少。

  梳理文献发现,大多数研究只是分析粤港澳大灣区教育的总体格局,多关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对体制下的具体问题研究较少,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可见有必要对粤港澳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合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分析,并提出融合发展的策略。

  二.粤港澳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高等教育中心,努力与国际化教育接轨。而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各有特色,必须结合三地优势,探索有效策略,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一)建立协同机制

  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资格互认、学分互认制度,拓展内地与港澳学历互认的层次。研究制定内地与港澳高校教师资格互认的办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研究制定内地与港澳学分互认办法,进一步推动三地高校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粤港澳高校的校际合作。

  李均的《整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提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学分互认制度,通过学分转换制度(ECTS)的运用,促进三地高校学生的广泛流动,有效利用三地优势资源,开放各自强势学科与专业,为三地学生跨校学习创造条件。湾区高校还可以协商一些共享制度与措施,如建立湾区高校创业基地、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等资源的共享制度,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及其他信息资源的共享制度。在利益共享的过程中,要明确知识产权,建立科学成本核算机制、资产评估与补偿机制、结算与支付机制等。

  (二)搭建平台

  1.借助中国知网的大数据平台建立粤港澳汉语言文学教育大数据智库平台。张宇萌等学者在《建设世界一流湾区需打造一流湾区教育》提到出台数据库管理办法,整合粤港澳三地汉语言历代文献和教育数据资料,实现数据的有序开发与共享;开展粤港澳汉语言文学资源共享计划,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学术成果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资源。对数据库进行定时维护和上传,保证数据更新频率。

  2.建设汉语文学交流平台。组织学者线上线下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在粤港澳高校进行汉语文学交流会,线上直播,并与三地线上学生互动,实时解疑。

  建设学生论坛,建设论坛网站,或是与知乎等网络平台合作,开设特有板块,借鉴知乎问答式的发帖方式,鼓励三地学生自由发帖交流。不定时举办专题活动,邀请专家在线主动开设问题与回答。

  3.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账号,通过推送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事资讯,撰写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吸引港澳学生关注,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认同感。该策略是基于港澳地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粤地乃至内陆的文学发展的情况不能够全面地了解和学习而提出的,由此,这些平台推送的资讯或者文章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

  (三)成立网络学习小组

  吸引学生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汉语言文学专业网络学习小组。由于粤港澳三地在基本制度、文化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资源不平衡,需要通过政府协调、整合优质资源,但这在本项目中并不实际。因此,建立专业学习小组更切合实际。由于三地高校距离远,让学生在同一教室进行及交流学习并不实际,而建立网络学习小组更加便利。

  推荐阅读: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