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思辨是创新的前提,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教师应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 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文从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现状出发, 探讨英美文学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葛翠恩, 现代农村科技 发表时间:2021-08-18
关键词: 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 教学改革; 路径
随着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几年来对如何提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思辨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孙有中教授指出“思辨能力培养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永恒命题,思辨能力培养分为两个层面,在情感态度层面,指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在认知技能层面,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在信息化时代,这些能力也将成为学生将来在各个工作岗位立足的根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面向职业,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应强调学生批判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
1 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以各行各业都渴求创新型人才。基于此,地方应用型大学教学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思辨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至关重要。国内外学者在其作品中都强调了思辨的重要性, 《礼记》 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英国散文家培根的《论学习》 中也提到“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读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需要思辨地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明辨是非,客观地分析信息,在有限的时间获取对我们最有效的信息,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我国 《高等教育法》 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2 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已成为教育界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些著名学者如黄源深、孙有中、文秋芳等都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的现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英美文学课旨在通过精选英美文学名篇进行讲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英美文学课也是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载体之一。然而,当前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加上英美文学课时有限,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挑选作品后,只对文学作品社会背景及文学思潮进行介绍,对作品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进行分析,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思维倦怠,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赏析深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停留在老师上课引导赏析的层面,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和批判思维能力缺失,发表的观点很浅,文学评论做的很少,学生的思辨能力急需进一步培养训练。
鉴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地方本科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及培养的现状,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方式,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为学生打造一个能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观点的舞台。
3 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3.1 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好的文学评论是来自于大量的经典积累。因此,教师要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西方文化方面的书籍,进行大人文的积累,还要阅读经典的文学评论,从中学习汲取学术研究的方法范例,积极进行文学研究,细读、析读文本,不能满足于二手文献的转述,而要深入理解、研读原作,体察考究,体会思考,融会贯通,形成属于自己的批评思想。文化批评的手段是跨学科、多学科和超学科的,除了要阅读作品,还要强化在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阅读。进行文学研究要在拓展理论的同时,关注“文本、语境与作者”,强化教师自身思辨能力。
3.2 改进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语言学习可以说有三个不同境界,那就是,从“学以致用”到“学以致知” 再到“学以致德”。语言技能的学习,语法和句子结构的正确掌握,这些都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语言背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语境更为重要。
英美文学史脉络方面,首先帮助学生总体梳理了英美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让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每一章的讲述按照文学史发展脉络进行,先对每个时期的文学史进行概述,进而选取代表作家及作品进行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此时期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意义的丰富厚重、本质多重和精妙变化,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思维创造性以及思维洞察力。
诗歌赏析部分,采用“问题预设”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针对每个诗节老师给出具体的问题,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赏析,学生相互分享观点和见解,并进行互评,最终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方式对诗歌赏析透彻,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措辞、词义理解更为到位,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小说和戏剧赏析方面,采用文本分析和视频欣赏相结合的方式,从名著电影中选取文本相对应的片段,尤其带中英字幕的学生最为喜欢,印象深刻,对小说语言及人物性格方面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但老师需要对视频进行恰当选取,在时间上也要进行把握,以保证教学进度。通过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品赏析,给出不同学者对同一作品的多角度评价,引导学生分析评判,形成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去进行更多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认真思考评判,并要求写出读后感,增强学生文学的敏感度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学生课下对每次授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并要求学生做出反思,表明自己对作品的观点态度,书写评论和感悟,努力让文学经典影响学生的内在素养,丰盈其人生,为将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此外,授课中还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中西对照学习,对照社会现实,进行文本透彻理解。如学习弥尔顿的 《梦亡妻》,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悼亡诗 —— 苏轼的 《江城子》,分析两首诗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思考不同文化背景对诗歌的影响,让学生撰写小论文,进行论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习中世纪骑士制度时,可引导学生对照英国社会现实,剖析骑士制度在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体育等各方面的印记,让学生积极查阅资料,进行头脑风暴,理解深刻,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让学生对照中国文化中的侠士精神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其异同点,同时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讲解美国文学术语清教主义时,让学生对照美国社会现实,分析清教主义精神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最终通过引导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评价等思辨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评判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3 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每堂课提前布置与下次课内容相关的作品阅读或查阅资料的任务,下一次课进行 10 ~ 15 分钟的 ppt 陈述展示,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形成讨论和探究的良好风气,人数较多的班级可以以小组方式进行,学期开学初做好明确的计划安排,确保每人都要进行展示,计入平时成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学习通、雨课堂等辅助教学,为学生设置讨论问题,在平台提交自己的观点,采用学生相互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教学效果。
采用 PBL 教学法、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把经典作品中人文意义的追寻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翻转课堂或微视频等形式解决英语文学鉴赏中遇到的真实性问题,使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双向促进,最终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总之,文学是语言的载体,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能使学生把语言与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还学习语言里蕴含的文化、历史、哲学等,使学生在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时尚、风土人情及人文思想的同时,思辨能力也得到培养和训练。英美文学课程教师应该通过教改改变现状,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让学生能够学会理性分析,积极进行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