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贸易全球化深入的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为了与时代发展相契合,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此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培养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本文源自郑晓琴, 文化产业 发表时间:2021-04-20《文化产业》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西出版集团主管、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全国性期刊。国内刊号:14-1347/G2;国际刊号:ISSN1674-3520;邮发代号:80-933。本刊始终坚持“感受文化创造财富”的办刊宗旨,秉承“用财经理性融合文化感性”的办刊理念,整合各方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意识;英语教学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应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应用英语交际的频率也呈现增加趋势,但一些学生在学习应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难以完成文化迁移。因此对教师而言,应当强化对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深入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培养意识。
二、中西文化差异方面
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本文就此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一)价值取向差异
不同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结构体系。价值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际交际原则。因此,为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表现充分掌握,需要结合中西方基本价值取向,对文化碰撞情况进行有效审视。对于文化判断的标准,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在本体文化中存在于其他文化是合理的,不能错误地认为本民族价值标准具有先进性,而其他文化存在滞后性。中国人有自己的情怀理想,更加重视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等集体利益,追求在协调个人与团体关系的同时,与团体保持一致性。同时,国人还崇尚无私的奉献精神。与本国追求精神不同,西方文化价值对自由、自我更加崇尚。西方国家的人们更擅长独立思考,推崇自我思维,更追求凭借自己理想获得利益,实现价值[1]。
(二)生活习俗差异
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问候语、告别方式以及称谓方面的差异。对于问候语而言,在我国,日常与朋友相见时,打招呼询问的内容多不具有实质意义,如问朋友最近在忙什么、去哪儿了等,多含有问候寒暄之义。不同于我国,西方国家人们打招呼多为早安晚安,以及朋友身体健康、天气等情况,具有实质意义,而如果问朋友去哪儿、在做什么等问题则会有干涉别人隐私的嫌疑。西方人对隐私观念更加重视,有很多方面的话题都属于隐私,不便透露给他人,如婚姻、年龄、宗教信仰等。从告别方式层面看,在我国,在送别客人时为表尊重,会将客人送到外边,寒暄并邀请客人下次再来。而西方则相对简单,主要是微笑说再见。从称谓方面看,很多时候,人们会借助职业称呼不同的人,如孙经理、张老师等,小孩在称呼无血缘关系的人时,称谓多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而西方称呼他人时多应用Miss、Mrs、Mr等表示尊敬,有血缘关系的人才称grandma、grandpa、uncle、aunt。
(三)思维方式和语言差异
语言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思维的重要工具,是构成思维方式的要素,更创建了文化和语言的媒介[2]。思维方式展现了文化心理特点,并且对文化心理等要素生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同民族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个性以及差异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例如,东方人比较注重民生,但是西方人则更加侧重隐私信息,中西方文化在思维上表现出的差异对各自的语言交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较普遍的就是中国人会用“去哪里?”“吃饭了吗?” 这种问话模式打招呼,虽然以这类询问方式作为打招呼的用语很多时候都不用回答,但是西方人却认为这种行为在干涉别人的隐私。“过段时间请你吃饭”对东方人来说只是一种客套方式,但是在西方人眼里,这则是一种邀请,所以会问对方时间与地点。由此可见,语言与思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跨文化交际牵涉到的文化冲突实际上就是文化差异的结果,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维面是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中心,并根据价值核心观点、语言之间的差异、社会心理、人际关系等不同角度散发出去的各个分支,深入分析中心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策略
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对高校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如何运用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调控交际行为,并且处理好交际中发生的冲突,从而得体地进行沟通交流,这要求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且尊重、理解文化冲突,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增加中西方文化对比式教学工作
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可以增加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在正式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明确西方国家文化现象、社会习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在具体交际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理念,设计历史实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也要对其正确评价。对于西方的节日、文化等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态度,适当包容。
(二)强化本土文化学习以及文化交融
在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时,也同样需要重视学生学习本土文化。作为双向交流实践,跨文化交际设计文化、语言双层面的互动。因此对于英语教师而言,需要对语言之间的双向交流有效平衡,在重视目标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学习、结合本土文化,保证学生能够有效重视、认知本土文化。教师在课上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有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增强文化移情,强化学生的本土文化归属,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接受新文化。
(三)增加交际语言学习课程
交流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通过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国家的人们进行畅通交流。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增加交际语言类课程,并将角色扮演、小组谈论等教学方式融入其中,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调动。在增加交际语言类课程时,教师要注意明确教学目标,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进行人际交流。
(四)增加丰富的文化互动
课堂教学的延伸方式之一为课外活动。借助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够很好地补充课内教学知识,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文化互动活动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有效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高素质师资队伍与跨文化教学质量之间有密切关系。教师需要首先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加深刻的分析,提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效率、质量[4]。高校需要积极鼓励、引导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强化学习、自我提升,有效提升教师群体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结语
外语学习者想要像本族语言那样能够运用到熟练自如的程度,需要理解文化差异。不过外语教育的任务并不是进行文化差异的沟通,而是培养学习者可以按照语言环境去理解文化,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球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也正因如此所以才会有着不同的文化,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我们需要用客观并且宽容的态度看待异国文化,以免使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以及价值观念去衡量并且批判异国文化。同时还要坚持本国的文化传统以免盲目地模仿异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特点,并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充分明确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提高对中心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以及鉴别能力,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