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专业的钳工技能,如今的机械自动化程度虽然很高,但是仍然离不开手动操作,所以培养专业的钳工技能就非常重要,钳工技能中锯割与锉削是重要技能,同时也是实习生的重难点,也是钳工需要掌握的基本功,需要学员花费大量的呃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联系,这篇论文通过钳工技能训练中的难点和技能分析来告诉大家怎样缩短时间和提高练习效率。作者在多年的修理实践中总结出锯割与锉削技能技巧的训练方法,它能使实习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好锯割与锉削技能,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关键词:机械设计论文发表,钳工锯割,锉削操作
引言
随着修造船业的迅速发展,培养钳工专业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项目(虽然目前有先进的机械化设备但离不开手工操作),而锉削与锯割又是钳工专业中重要的操作技能,也是实习生在生产实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而锉削与锯割又是修理钳工必须撑握的基本功,它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而又不易掌握。怎样来缩短时间,提高练习效果,现已是实习工所企盼的答案。那么如何解决训练中的难点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呢?本人在多年的修理实践中总结出锯割与锉削技能技巧的训练方法,它能使实习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好锯割与锉削技能,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一. 锯割操作的训练
1. 操作基础训练,及时纠正操作姿势出现的问题。要注重培养实习生的正确操作姿势,通常右手握住锯柄,左手压在锯弓前上部,稳稳地掌握锯弓。正确的操作姿势能使实习生正确用力,降低疲劳程度,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实习生初次进行钳工操作时就要对其姿势作严格要求。本人在实践中总结出“分解法”即实习生初次锯割操作时,将锯割操作分解成若干步,对每步先分开练习,然后再进行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师傅演示要到位,巡回指导要勤。对个别掌握差的实习生要重点帮助,一旦发现动作、姿势不正确,要及时纠正,以免养成不良的操作习惯,对操作姿势正确的实习生进行表扬。对初学者来说操作资势不正确的居多。例如,站位不正确,操作者离工作台太远或太近,不方便用力且不能充分利用锯条。近年来,由于身高不同,实习生离钳台的距离究竟多远要因为而异,很难设定一个具体数字,只有当操作者握锯前,手的小手臂与大手臂成约90度时,锯条前端变色处搭在工件上,此时操作者站位最合适。又如,操作者视线不正确、习惯用右手的的,视线应该从左往右看,否则姿势变形,容易产生分力,锯颖歪斜。对诸如这些不正确的操作姿势,师傅要及时提示纠正。
2. 及时纠正操作方法出现的问题。1、工件夹持位置要正确。工件一般夹在台虎钳的左侧,锯缝距离钳口铁约5~毫米左右,锯缝应与钳口铁端面平行,不可歪斜。工件夹在左边便于操作者观察锯缝、锯断时方便接取工件,工件锯缝靠近钳口铁可减少振动。同时要注意夹力,既不要夹得太紧,也不要夹得太松;工件既夹牢,又要防止变形。2、掌握起锯要点。起锯操作时要遵守起锯要点:行程短、压力小、速度慢、起锯角度正确。一般采用远起锯,这种起锯方法便于观察锯割加工线,易正确定位操作,起锯角约为15度,至少要有三个锯齿接触工件;起锯锯缝深度一般达2毫米左右才转为正常锯割。3、及时纠正锯缝偏斜。在锯割操作前,应按技术要求决定采用单线法还是双线法操作,在锯割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的眼睛要注意观察锯缝,若发现锯缝偏斜,应及时纠正。纠偏的方法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左偏左摆,右偏右摆”,即当锯缝相对于加工线向工边偏斜时,锯弓稍微向右边偏斜一小角度,这样就可以把偏斜纠正过来。因为锯缝是锯条锯割产生的,锯条锯割方向偏那边,锯缝就偏向那边。因此,只要相应地把锯条往反方向锯割就可以纠正过来。只要锯条按单线法沿着加工线或按双线法在加工线内操作,就能确保工件的垂直度、平行度、尺寸等技术参数达到规定要求。
二. 锉削的训练
1. 单一平面的训练:首先是规范实习生的操作姿势动作,在此师傅要作认真讲解和示范,讲解中要把操作动作要领讲细讲清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动作让实习生看清楚,然后让实习生动手,在初学锉削时,首选动作是交叉锉,它能使初学者易掌握锉刀与工件的平稳,减少了因锉刀上下摆动而形成凸鼓形曲面,又很容易从交叉的锉痕中判断锉削面的高低,从而协调两手的用力。同时会逐渐增加锉削手感,而感知锉刀是否吸附在工件表面上,又是判断锉削运动是否正确的、简洁而有效的方法。但初学者的这种感觉是通过眼睛的观察(交叉锉痕),两手用力的调整,锉削阻力的吸附感觉的增大而得到的。在这训练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刬线平板上的靠山或方块作推拉的方法来感知手感的吸附力,当这种吸附感觉出现后,便可通过它来判断锉削的往复运动的正确性,反之,应加以观察调整和改进,最终找到手感后逐渐形成锉削技能技巧。用手的感知来指挥锉刀动作,这样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一般初学者会有一个突破。
2. 平面与相邻平面的形状锉削。这时实习生已基本掌握了锉削平面的技能,但平面与平面相邻形状的定位还没有掌握,因在第一步时往往注重加工件与锉刀的吸附往复运动来完成平面度要求,它有一定的随意性(此时训练的重点为单一平面)。而第二步要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还需考虑与单一平面保持一定的形状要求。所以第二步的训练要求更高,它要求实习生考虑的更多(平面与形状)。一般初学者往往会出现第二面是一个平面但与第一平面的形状有偏移。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就是对形状要求的锉削余量把握不定,从而出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的偏差和高低不定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般的方法是积累锉削余量(进给量)的次数,首先以刬线来估计细锉余量。何时转入细锉余量是关键。锉削一般分为粗、细加工,粗锉转得迟,锉削余量已没有甚至变为负值;转得早,加工时间过长,影响工作效率。这时就需要积累锉削余量的技能,一般先测量高处余量,如测量结果为0.5mm(相邻面的高处),然后用粗锉刀锉10~20次,再测量结果比如为0.2mm,那么就能用平均值来计算出锉削的进给量(注意:此时每一把锉刀的钝化程度、用力、锉削面的大小、软硬程度等都不一样,它们的进给量也不一样),这样经过反复测得与计算,就能使实习生积累出一定的经验,对加工面的余量及形状的定位有一个较好的把握,从而形成锉削技能技巧。
3. 平面与对应面和平生度的锉削。随着训练和逐步深入,实习生已经逐渐熟悉和熟练掌握了以上一些基本技能技巧,但平面与对应面的平行度的锉削要求更高(此时考虑的是平面度,形状、尺寸公差),此时的两面关系不仅只是余量的把握,还有尺寸公差的确定,它也是钳工加工面最根本的目的,实习生在考虑形状的时候还要考虑位置尺寸公差要求。此时实习生常常会出现第一、第二、第三平面的形状是好的,但尺寸公差过大、或超差偏小、或尺寸公差已到但两平面不平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假设图纸给定一个两对应面id03,距离尺寸公差为50±0.05的要求,工作步骤,第一步锉削基准面达到图纸要求;第二步刬线(必须准确无误);第三步通过测量求得粗锉余量并用以上方法计算获得细锉余量+0.15mm,此时仔细观察细锉余量的锉削面与刬线距离程度,并深刻熟记此标准,以便日后训练时完成目测标记,估计余量何时到达+0.15mm,以减少不必要的测量;第四步注意细锉的锉削余量把握,同上用平均值来计算它的进给量,但注意此时的余量在逐渐减少,尤其进入上公差带时测量次数要相应增加,连续锉削次数相应减少。不但要注意尺寸公差,还要注意两对应面的平行度公差。同时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细锉的进给量精度也在提高,从而得到细锉刀的进给量的正确锉削次数,提高锉削的合格率,并有效地避免了因每多锉几下而造成加工件尺寸公差变小、超差等现象,随着训练的深入,实习生的成功率的提高,实习兴趣的加深及技能、技巧的成熟,就解决了钳工技能训练中的难点,提高了各平面锉削的技能、技巧。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