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JSTAMP/NV软件在实践中的应用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0-11-16
简要:摘要:本文以铁路货车某拉深件为例,结合运用Pro/E、JSTAMP/NV软件,阐述展开计算、工序拆分、间隙修正、单元选择等环节的参数设定思路及验证过程。将传统冲压工艺分析方法与有限

  摘要:本文以铁路货车某拉深件为例,结合运用Pro/E、JSTAMP/NV软件,阐述展开计算、工序拆分、间隙修正、单元选择等环节的参数设定思路及验证过程。将传统冲压工艺分析方法与有限元结合运用,很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锻压技术

  本文源自锻造与冲压,2020(22):39-42.《锻压技术》主要报道锻造和模锻、冲压、特种成形等领域的新理论、新工艺、新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磨擦与润滑技术,锻压工艺参数与设备力能参数的测试技术,锻压CAD/CAM技术,机械化自动化和柔性生产控制技术等。

  在冲压件的拉深工艺分析、模具参数设定时,传统的方法是查表计算总的拉深系数,然后一步步推导出拉深次数和各工序的拉深形状。而经常由于所查手册中零件示例的形状与实际工况不一致,或新材质查不到经验数,这样在工艺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就会做很多近似处理,造成工艺分析的偏差,致使问题后移,使得模具调试周期长、成本高。随着板料成形分析软件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采用传统方法作为原始输入,经过有限元计算,来修正原始的输入,最终得到合适的工艺方案及模具设计输入。本文采用这样的思路,以铁路货车上的一个近似件为例,阐述整个过程,以实现传统技术与有限元方法的结合运用。借助有限元分析优化了各工序的拉深形状,通过观察后处理剖切断面凸、凹模间隙,避免了传统惯用1.1t凸、凹模间隙带来的问题。

  一、零件信息、材料模型的创建

  本文采用的模型如图1所示,为典型的回转体零件,有一定锥度,带有翻边法兰,相对无法兰的拉深件,有部分料未转换成内壁,成形条件比较苛刻,零件信息见表1。

  在板料成形分析中,材料参数很重要,但过于复杂的参数不容易获得,JSTAMP/NV软件可以根据表1数据,通过材质拟合功能,很方便的拟合出真实的应力—应变曲线(图2),用于分析计算,经试验验证也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图1零件断面图

  表1零件信息

  图2材质拟合曲线

  二、估算初始坯料展开

  本文采用等质量法计算毛坯展开(图3),其计算原理与查表计算是一样的,能保证计算精度,而且适用于各种形状,不受形状的限制,方便快捷,实用性强。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只是初始输入,实际成形后的零件各部分的厚度是不均匀的,根据分析结果还要做必要的修正。

  修边量确定:考虑材料的各向异性及定位误差带来压形后的高度偏差,有凸缘圆筒件的修边余量,取修边量为4mm,采用CAD软件对最终零件建模后,在零件高度方向上增加4mm修边量,并计算该工艺模型的质量为m=0.732kg。

  图3展开计算原理

  新建虚拟毛坯:回转体零件展开均为圆形,由于圆形只要厚度和直径两要素就能确定形状,新建和图1零件厚度相同的圆形毛坯,直径φ随便给个初值、比如180mm。

  展开计算:调整直径φ,使毛坯质量与零件的质量m=0.732kg尽量接近,经上述过程计算,粗略估计毛坯直径为200mm,记为DZ=200mm。

  2.1 确定一次拉深模面

  初步确定工艺流程为切割(φ200)→n次拉深→翻边-修边。采用工序分解后,零件的成形计算模型转化为图4的三拉形状,只要该形状可以成形,再经翻边后,即可实现零件的制造。

  查找手里现有的模具设计手册,由于侧壁斜度的存在,找不到形状完全一致的参考模型,采用类比的步骤对拉深系数分解。查找06Cr19Ni10的极限拉深系数见表2。查表可知:总的拉深系数0.39小于不锈钢的一次极限拉深系数0.5,所以该件需要通过多次拉深来实现,依据表3计算:当K1=0.52时,计算首次拉深凹模尺寸,dp1=K1×Dz=0.52×200=φ104,首次拉深凹模直径为φ104mm。当K2=0.82时,计算二次拉深凹模尺寸:dp2=K2×dp1=0.82×104=φ85.3,二次拉深凹模直径为φ85.3mm。当K2=0.82时,计算三次拉深凹模尺寸:dp3=K2×dp2=0.82×85.3=φ69.9,三次拉深凹模直径为φ69.9mm。

  从计算看3次拉深,从系数分批上分析最小凹模洞口尺寸为φ73.8

  表206Cr19Ni10的极限拉深系数

  图4拉深模面图

  ⑴由于不锈钢材质初次拉深的性能较好,拉深系数尽量接近该材质的极限。

  ⑵初次拉深后,零件周圈法兰增厚明显,刚度较大,后续再次将其拉入凹模所需力量需要从底部圆角最薄弱位置传递,容易造成薄弱位置拉裂,所以首次拉深时,带入凹模洞口的料应尽量多。

  ⑶初次拉深宜采用大圆角,尽量避免局部受力过大。

  2.2 初始模面计算

  综合分析后初始模面尺寸如图4所示,由左及右依次为:一次拉深、二次拉深、三次拉深。

  2.3 有限元分析优化

  运用Pro/E参数化三维建模软件,参数化建模各工序的模具凸、凹模型面及坯料,导入到JSTAMP/NV中对各工序进行分析计算,当计算不理想时,继续调整相应各工序参数,最终确定如下工艺流程图(如图5)。

  三、模具设计及工艺要点

  3.1 模具间隙的设置

  统计各工序成形后,零件进入凹模内的板料最大厚度见表3。在拉深模具设计中,一般凸、凹的间隙为1.1t(t为板厚),本例中1.1t=3.3mm,经过计算,在第三次拉深时板料的局部最大厚度已经达到3.58mm,如图6所示。如果不经过模拟分析我们会按照3.3mm设置凸、凹模的间隙,在试模过程中凸、凹模发生卡死,工件无法压到位,这时可能会怀疑设备的压力不够,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到另外一个方向,有限元模拟分析提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图5各工序计算流程图

  表3凹模内板料最大厚度

  图6二次拉深关键点厚度值

  3.2 压边力的计算及设备吨位的选择

  通过拉深成形分析后的变形力曲线。使压边力更加合理,例如:在一次拉深时,经过分析计算此时的压边力仅需要2吨,这样使模具设计有理有据。而以往在模具设计时,一般先按空间设置大的压边,然后调试过程中,如果出问题再减少压边,调试时间长,模具成本高。

  图7成形力的计算

  图8直接翻边后实物照片

  图9热处理后翻边实物照片

  同时变形力曲线也是合理选择设备吨位的重要依据(图7),在本文的“模具间隙的设置”部分,初始的模具间隙设置为1.1t,观察成形力曲线时,成形力飙升至2000多吨,而且还没压到底部,观察剖面图才发现间隙设置不合理。

  材质经过反复拉压后,加工硬化现象明显,塑性降低,在翻边过程发生开裂现象(如图8),经过热处理退火再结晶后进行翻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图9)。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模具设计手册中的基本公式对初始模面进行计算,通过JSTAMP/NV板料成形分析软件的计算,对初始模面、展开进行优化,很好地解决了现场实际问题。结合分析过程中,板料厚度的实际分布,合理的设置间隙,纠正了传统的凸、凹模1.1t间隙所带来的问题。根据分析计算的结果,在模具设计中合理的设置压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