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内涵、重点与对策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2-01-20
简要:内容摘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项铸魂育人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需要以协同方式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既要明晰新

  内容摘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项铸魂育人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需要以协同方式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既要明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深入探究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协同创新的目标指向、本质意蕴和总体要求;又要深入思政课教学运行过程,从主体协同、内容协同、课程协同、方法协同、载体协同等方面观照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推进重点。在厘定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是一种课程观、方法论和运行态的基础上,聚合教学理论研究、统筹课程体系建设、整合优化教学团队、协同教学方式方法、拓展教学运行载体,以 “五协同”的聚合效应、系统效能、集成效果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 键 词:思政课;教学质量;协同创新;一体化;高校;立德树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内涵、重点与对策

  王学俭; 李东坡; 李晓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20

  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庄严使命,其中思政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基础课程,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核心课程。在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完成党和国家所托付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聚焦高校思政课内涵建设,抓住思政课教学这一关键过程,从系统性思维、整体性改革、一体化推进的视角统筹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问题。

  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是综合性的铸魂育人工程,也是复杂性的教学运行过程。只有从复杂性视域剖析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性要素,推动教学运行过程中各组成部分的协同创新,才能系统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协同创新是集中体现要素系统优化和主体合作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素资源的优势性整合和创新主体的有效性互动是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维度。”[2]53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就是将思政课教学看作一个系统化的整体运行过程,对构成系统的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运行、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等各方面要素开展深入细致的甄辨,明确各自功能和协同效能,以合理有效的方式推动各要素协调运转,形成一体化的教育合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本质上是围绕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开展的一场教学变革与创新;是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充分考量思政课教学运行过程各要素职能,积极调配要素资源、优化整合要素效能、有效激发主体力量,在课程联动、主体联合、内容联结、方法联创、载体联关的过程中,推动形成协调配合、优势互补、集约产出的教学协同创新效应。要实现这一集约化效应,就需要从理论层面上明晰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目标指向,深谙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本质意蕴,掌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总体要求,为具体开展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指明方向。

  (一) 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目标指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 站在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战略高度,站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高度,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具有明确而又系统的总体性育人目标。这一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 。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必须要以此为根本遵循,深刻把握总体性育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呈现,才能为思政课教学厘清攻关方向和攻坚重点。

  一是要明确总体性目标中提出的根本任务要求,通过协同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已上升为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和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对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度重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校思政课要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要求,就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把立德树人的要求、铸魂育人的任务、时代新人的培养协同性贯穿始终,实现知识传授、理论传播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是要明确总体性目标中蕴含的教学任务要求,通过协同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 等一系列文件,聚焦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着力推进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客观考量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不够深入、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授课形式较为单一、教育资源挖掘不足、实践教学吸引力不强、教学创新性不足、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并存在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复杂性样态。要完成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教学任务要求,必须将协同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一体化设计教学运行、统筹性安排教学任务、协同性开展方法创新,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是要明确总体性目标中指明的育人任务要求,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大学生获得感。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任务,而其实现就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参与、认可和满意,是有效完成这一育人任务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从新时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情感需求入手,协同教师队伍、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载体扩展等方面的创新,找准学生成长需要和期待的切合点,满足学生思想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需求。

  (二) 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本质意蕴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4]33。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本质上是思政课内涵性建设问题,涉及思政课人才队伍质量、课程建设质量、教育教学质量、话语转化质量、载体优化质量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实现思政课高点定位、精准发力、尖端突破的建设过程。因此,深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本质性理解,是开展以协同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一是明辨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是一种课程观。思政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而是蕴含理论讲授、知识传授、信仰塑造和价值引领的综合性育人课程。“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指导人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5]28从课程观角度审视,思政课作为一门融合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为一体,具有基础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的大学生必修公共课程,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课程,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更不同于教学样态中的实践课程,而是专业教育、知识教育、理论教育、信仰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铸魂育人课程。因此,只有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并将其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观念,从课程建设本身审察思政课教学问题,才能有效整合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力量、资源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育载体、教学方法等诸多要素,在破解困境、补齐短板、凸显特色的过程中,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二是明晰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是一种方法论。教学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学运行和教学过程。思政课由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铸魂育人的教学任务、价值引领的育人任务三位一体构成的教学目标,已经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容纳多元化内容、采取多样态模式、介入多类型载体、实施分众化教学,将有利于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多种要素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教学有机系统。因此,协同创新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方式方法,而是思政课教学的总体方法论,是在教学过程中系统总结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发展历程、取得成绩、建设经验,深入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短板和重点难点,深入剖析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阻滞要素和现实挑战,进而使协同创新设计成为更加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整体性方案。三是明确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是一种运行态。思政课教学是“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复杂的社会性工程,导向明确、内容丰富、主客体广泛、载体众多、层次复杂,需要协调目标、内容、主客体、载体形成合力”[6]298。思政课教学要达到立德树人的总体性育人目标,需要协调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协同和融合各种教学要素,协理和调和各个教学过程,并在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产生教育教学的总体性合力。因此,思政课教学的协同创新不应被看作是静态性展示、阶段性过程、孤立性活动,而是一个渗入到思政课教学各领域、各要素、各方面、各阶段的动态性发展过程,是一个融入教学研究、课程优化、教学设计、内容整合、方法创新、团队创建和载体拓展的整体性创新过程,进而始终保持一种变革、发展和创新的一体化教学样态。

  (三) 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7]124高校思政课更是在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中开展思想建设和灵魂塑造工作的,人的思想的变动性、观念的生成性、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必然导致其是一项极具现实挑战性和任务艰巨性的育人工作。思政课教学只有抛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总体性的协同创新为教学遵循,转换思维、锚定目标、注重过程,“坚持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着力打造‘铸魂育人’的思政‘金课’。”[6]53思政课教学的协同创新,是一种从更深层次上审视、把握和推进教学实效性的综合性变革,具有崭新的时代性要求。一是思政课教学思维的现代化转型。思维方式是指“人的认识定势和认识运行模式的总和”[8]166。开展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首要就是推进教学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将简单性思维、单一性思维、离散型思维和封闭性思维转换为复杂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协同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具有现代化意蕴的思维方式,从发展的视角看待思政课教学,从系统的维度审视思政课建设,从整合的需求考察教学的要素,从效能的角度推进教学的创新,才能在思政课具体教学运行中协同性调动思政课的主体、资源、方法、载体和手段,实现整体性优化的育人效果。二是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整合性生成。基于思政课教学的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根本目标,时刻注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也要观照具体的现实的教育对象,形成分众化的教育目标,依据专业、年级的不同与课程思政开展协同育人;依据生源、民族的不同与思政工作开展协同育人;依据年龄、性别的不同与心理教育开展协同育人,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分层次、分对象、分阶段的过程中整合起来。三是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创新性协同。要紧扣思政课教学质量,在不断明确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性要素的过程中,从切实提升思政课质量这一根本落脚点出发,从理论深化、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内容优化、队伍建设、运行过程、方法创新等方面开展具体性创新。四是思政课教学效能的拓展性延伸。思政课的教学效能深层次体现在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上,而不是各种考核指标上。要将协同创新的效果拓展延伸至学生群体,以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作为社会性评判标准,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

  二、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推进重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1] 以协同创新开展思政课教学是对高要求、高标准和高期待的具体化落实,思政课教学重点在科学教、目标在主动学、过程在深互动,因此探索构建系统化、有层次、可实现的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体系,需要将主体性视域下的教学团队协同、复杂性视域下的教学内容协同、系统论视域下的课程体系协同、效能论视域的教学方法协同、整体性视域的教学载体协同等作为推进重点。

  (一) 主体性视域下教学团队的协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9]278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从教学的普遍规律上讲,学生往往因为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对于思政课建设更是如此。因为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更要以心化人。从主体性视域审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于能否打造和锻造出一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优秀教学团队。主体性力量的发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动和引领功能,但是单个主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因为人自身能力的限度、施展教育的能度和影响辐射的量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短板,就需要将思政课教师作为群体性主体,通过协同教学主体发展推动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一是要善于根据思政课教师优势整合形成优秀教学团队。群体性主体是责任明确、分工有序、配合无间的协同性团队,按照思政课教学要求,依据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科学规划设计教学团队的生成、组建和发展,在内部形成含括思政课理论研究、教学研究、教学设计、课程建设、方法创新和组织领导等各环节的教师队伍发展体,确保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和运行过程都有具有相对优势的教师参与其中,并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动态交替中实现协同教学的效能最优化。二是要善于结合思政课教学要求整体提升团队能力水平。群体性主体也是内部个体充分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均衡性团队,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综合性、教学要求的特殊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理论水平、授课能力和人格魅力。进入教学团队的教师要在发挥优势的同时,积极主动对标思政课教师能力要求,拓展性提升自我主体性力量,在政治素养、基础理论、知识视野、科学思维、教学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强化提高水平,在相互学习、激励、促进中产生聚合效应。三是要善于针对大学生学习需要融合拓展多元师资力量。群体性主体也是开放包容、吸纳先进、整合优化的发展性团队,僵化保守的教学团队是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任务和要求的,必须要直面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具体问题和时代挑战,及时吸纳人文社科专业的优秀教师、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奋战一线的优秀党政干部以自洽稳妥的方式进入思政课教学团队,以外部力量的进入激发内部主体的发展,以外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产生思政课教学队伍内外协同的集成效果。

  (二) 复杂性视域下教学内容的协同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1] 从教学内容上讲,思政课教学既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性问题,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重大理论性问题,又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重要现实性问题,还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等重点历史性问题,更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突出热点性问题,客观上构成一个内容繁多、模块交织、知识交叉的复杂内容体。从复杂性视域诊视,任何具有复杂性质的内容群均需要采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方式予以应对,在保持各构成内容相对独立状态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联结、聚合紧密、效能互补的协同态,推动产生整体性效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构成的复杂系统同样也需要明确内在构成部分的独立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并开展合理稳妥的整合优化以期形成教学的系统效能。一是明确思政课教学内容构成的结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是一个成体系的综合性内容群,其中主题是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主线是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厚植新时代爱国情怀;主业是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修养、理论素养、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文化品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系统性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价值观教育、文化观教育、历史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等。二是厘清思政课教学内容构成的关联。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主线、主业、重点四位一体,构成完整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共同服务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题是核心任务,规约着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设计;主线是发展方向,规定着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落点;主业是具体目标,指明着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职责;重点是教学要件,彰显着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要点。三是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构成的协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主线、主业、重点看似相互独立,实则内在关联,甚至可能产生一定的交叉性和重复性,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吃透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开展协同创新,整体性谋划和实施教学活动,系统性设计和讲授教学内容,才能有效避免相互之间的内耗和分散,形成有层次逐步递进的整体性的育人内容,发挥内容的集成性效果,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 系统论视域下课程体系的协同

  “高校思政课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发挥价值引领职能,兼具知识性与价值性。”[10] 思政课是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公共课的统称,作为高校教育系统公共必修课的大门类课程,其内部有多门具体的教学课程,构成一个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一般高校而言,思政课主要既包含本科生阶段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也包含研究生阶段开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还包含部分高校根据学校实际和当地资源开设的思政公开课和思政选修课等课程。课程门类的多样性、授课阶段的递进性、教育对象的连续性,客观上构成一个内容庞大的课程系统。从系统论视域考量,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越多,系统的整体性效能发挥越是需要开展协同性工作。对于思政课课程建设而言,各门课程在形态上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出课程模块分割、内容有所侧重、重点相对突出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内容上的粘连性与教学目标上的统一性,形成一个复杂的课程系统。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年级不同、授课对象的发展阶段不同、课程需求的程度不同等现实性因素的存在,更需要从系统的有效整合出发,将各门思政课建设放置在一体化运行体系之中,协同各门课程建设过程。一是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统领,一体化建设思政课程群。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建设的协同创新,要在保持思政课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着力建设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一体化的本硕博思政课课程体系。统筹优质教学资源,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进一步推动实现高校全覆盖,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之中。二是以教育对象需求为导向,递进式建设思政课程库。针对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对思想的需求、精神的需要和理论的需盼的差异性,要合理部署各门课程开设的顺序和时间,精心设计各门课程讲授的内容和重点,既保持教学目标一致性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性,又保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实现课程本身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形成能够满足学生期待、调动学生兴趣的递进式的思政课程库。三是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标准,精品化建设思政课程点。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质量和水平,要在整体保持发展状态的过程中,选取最能体现创新和教学实效的课程,组织师资力量形成教学团队,开展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形成具有品牌性、示范性和辐射性的思政课程建设点,以此推动整个思政课程系统朝着整体性精品化方向发展。

  (四) 效能论视域下教学方法的协同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1] 从效能论视域透视,任何系统性工程的实施开展都必须要辅之以相对应的工作方法,才能把各个构成要素的效能充分激发出来。同理,思政课教学效果也需要通过实施具体的、可行的、创新性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实现。伴随着网络社会崛起和信息共享加快,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甚至教学话语权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何走进学生内心、获取学生信任、激发学习兴趣、确保教学质量,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如果教学方式方法还停留在传统认识上,不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对象变化而进行创新,必然会对教学内容本身甚至教学目标实效产生消极性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目前广泛实施的各类教学方式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协同起来,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加大对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创新方法的研究、加大对新媒体运用和教学资源挖掘的研究,倾尽全力打造情理交融的“示范课堂”。一是善于创新发展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广泛使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把思政课教学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二是进一步深研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将大水漫灌与精准施灌结合起来,达到惊涛拍岸与饮水解渴相融合的效果;将科学渗灌与细水滴灌结合起来,达到春风化雨与水到渠成相结合的效果。三是充分挖掘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途径。注重文化创建过程中的育人效能,将思政课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过程之中;注重新媒体使用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育人潜能,将思政课教学内容巧妙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达到润物无声、博学笃行的效果。

  (五) 整体性视域下教学载体的协同

  “一个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环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11]59教学环境的生成与教学载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对教学载体的合理使用,才能创设出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良好环境。从整体性视域剖析,教学载体既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承载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又是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相互依托构成一个教学环境整体,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运行和实效。面对当前教学载体客观存在的择取碎片化、使用分散化和运行失序化现象,思政课教学更需要从整体性角度出发,结合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一体化设计、选择、运用和创新载体,推动教学载体发挥出整体协同效应。要严格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大思政课”理念,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践新课堂、网络微课堂等结合起来,在促使思政课教学走出校园的过程中,整合原有的教学载体、创设新型的教学载体、协同分散的教学载体,形成整体性的育人效能。一是整合思政课教学载体,发挥整体性教学效能。要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要求,将已经形成并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等各类教学载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载体的匹配度和适应性,避免盲目使用导致效果不佳。用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理论、用实践教学促进能力提升、用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体验、用志愿服务砥砺家国情怀、用社会调研推进了解国情民情,进而引导广大学生在回望历史、平视世界、观察社会、参与实践、体悟真理中,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二是协同思政课教学载体,发挥一体化教学效能。按照“大思政课”教学要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让“象牙塔”里的学生走进生活里的“试验田”,让“桃花源”里的少年走进新时代的“大工厂”,将理论和思想生动嵌入在社会生活之中,用具体实际批驳错误思潮,用时代案例论证科学理论,用青春事例阐释信仰梦想,讲出青年人爱听、能懂、愿行的“人情味”“时代味”“新潮味”。三是创设思政课教学载体,创新性发挥教学效能。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习惯,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善于使用网络载体,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和画面式阅读习惯,做好“小、精、微、快”内容和形式建设,以更加鲜活、更加新颖、更加形象、更加互动的方式推进和开展思政教学。

  三、创设“五协同”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以协同方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既要明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明确目标指向、本质意蕴和总体要求;又要深入思政课教学运行过程,厘定协同创新的推进重点;更需要将高校思政课教学看作一个复杂性系统,在积极推进全要素参与、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协同、全方位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协同创新的聚合效应、系统效能和集成效果,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按照协同创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意蕴和要求,明确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研究、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方式方法、教学载体是有效开展协同创新的重点,也是推进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有力突破点。因此,推动形成“理论研究+课程改革+队伍建设+方法创新+载体拓展”的“五协同”模式,探索开展贯通理论与实践、融合线上与线下、关联课程与社会、聚合教师与学生的思政课协同创新实践,有利于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 明确“学术思政”定位,聚合教学理论研究

  深化理论研究是推进“五协同”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支撑。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讲清楚理论、讲透彻思想、讲明白道理是基本要求,开展协同性的理论研究并把学术成果充分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支撑点。思政课教学不是复读机和广播器,是承担着重大理论讲授、基础理论传授、价值观念培育、道德情操养成、法治观念塑造等重要使命的特殊性教育教学活动。按照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铸魂育人的基础课程、培养人才的核心课程的基本定位,思政课教学建构既具有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凝聚共同思想基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出击态势,又具有引领社会思潮、批判错误社会意识、涤荡社会不良风气、破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积极防御态势,能够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明确“学术思政”的基本定位,形成 “理论研究 + 科研项目 + 教学研究 + 科研平台”的研究协同,聚合关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成果。一是深入开展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要组织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研究,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拓宽研究视野,增强学术厚度,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引发学生思想深处的共鸣。二是联合攻关思政课教学科研项目。通过协同组建跨地区、跨学校、跨学科的思政课教学研究团队,整合优势资源、强化融通融合,进行“兵团式”“集群式”协同作战,联合开展思政课重大课题攻关,从理论上深化对思政课质量提升研究,形成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理论创新。要以着力于破解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目标,注重对思政课质量提升的内涵、理论、规律、内容、特色、措施的理论研究,强化对思政课质量提升的布局、设计、实施、对策的实战研究。三是创新开展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优化、重点内容、难点问题和学生困惑问题,深入协同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方法、载体、过程、评价等核心问题研究,探索形成思政课教学经典案例库、疑难问题库、教学方法库、载体创新库等,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学理支撑和教学咨询。四是协同搭建思政课教学研究平台。联合高校、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其他社科研究机构搭建思政课教学研究平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创设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中心,建构思政课教师理论协同中心,依托平台支持,通过项目招标、科研激励、学术研讨等方式,聚合师资力量,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积淀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理论成果。

  (二) 秉持“精品课程”追求,统筹课程体系建设

  强化课程改革是推进“五协同”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上好思政课的重点,新时代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需求更加强烈,需要从学生角度入手,积极推进和协同统筹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政治导向、创新导向、问题导向、成果导向和发展导向,聚焦思政课课程的内容优化发展问题,紧跟实践与理论创新步伐,以历史为教材讲透科学规律,以实践为素材讲活创新理论,以时代为题材讲好使命责任,推动课程体系向授课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推出“冒热气、接地气、有人气”的精品课程。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就要秉持“精品课程”的建设追求,形成“精品慕课建设 +一体化课程建设 +教材体系建设 +课程资源开发”的课程协同,在统筹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打造思政课程共同体。一是运用网络技术开发精品思政慕课。面对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做到网上网下相融合,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联网上线,通过慕课建设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要集合团队力量,依托学校慕课建设项目支持,以专题式教学为重点,将教材难点和重点充分融入在慕课建设之中,精心打造覆盖全校所有院系学生、受到广泛欢迎和认可的思政慕课。二是针对学段特点推进一体化课程建设。推进和加强高校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针对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统筹设计与安排、协同教学与育人、优化衔接与融合、规范内容与运行,以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资源供给、工作机制、领导保障为主模块,形成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闭环发展,力求打造循序式渐进的授课形态、螺旋式上升的授课内容、阶梯式深入的价值引领、有序式配合的工作格局,打造不同阶段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立体化、协同性、链条式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三是协同师资力量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在坚持使用思政课统编教材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性重构教材体系,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体系。组织专家学者、教学名师、青年骨干编写思政课配套教材、辅导用书、通俗读本,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教学资源、突出特色编写思政课辅导教材、自学读本、校本教材;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探索建立思政课网络教材开发机制,形成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为一体的可视化网络教材体系。四是依托文化资源抓好思政课程开发。在明确党和国家对于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标准和具体部署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状态、区域发展形态、自然地理生态、民族文化样态,深挖不同地区思政课建设资源、有利条件和时代机遇,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和质量提升工作形成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

  (三) 坚持“联合攻关”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团队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是推进“五协同”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 由此可以看出,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是开展好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力量。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快速发展,客观上导致在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科研水平和授课能力等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现象,影响着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育人实效,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娴熟的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成为根本性问题。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就要坚持“联合攻关”的团队建设模式,着重推进“理论名家 +授课专家 +教学骨干 +青年教师”的团队协同建设,在综合提升教师素质能力的过程中,通过教师队伍优化整合和协同发展,打造思政课教师发展共同体。一是推动阶梯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要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结构优化、发展有序的阶梯型队伍。要树立“选、引、培、稳”的建设思路,通过“校内专家特聘、校内外兼职聘任、管理干部兼任、相近学科教师转任”等多种方式,补齐补足思政课专职教师;实施思政课教师名师培育工程,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强化制度、经费、组织支持力度,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加强对新进教师、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教学骨干;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师成长营,开展专题培训、业务培训、工作交流和教学观摩,通过老中青“传帮带”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二是强化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培育。以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为核心,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理论功底、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研水平和师德师风的培训,依托高校、党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一批本土化、特色化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多途径拓展培训渠道,逐步完善培训体系。同时在强化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社会实践培训,充分发挥不同地方对红色文化、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等方面资源优势的挖掘,打造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形成生动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平台,增强培训的体验性、现场感和互动性,增强教师对现实问题的感悟力。三是激发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健全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单独设立思政课教师评聘标准、单独独立指标的要求,完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符合思政课教学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加大对思政课教学成果和思政课教师的倾斜力度;在国家有关重大人才项目评选中对思政课教学和研究领域优秀人才予以重点倾斜,切实激发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增强教师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

  (四) 贯彻“多元一体”原则,协同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方式方法是推进“五协同”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点。“所谓方法就是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用的一定程序、一整套方式或手段,它表现为把某种理性的体系应用于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种种现象。”[12]35对于思政课而言,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善的教学内容,完备的课程设计,最后都要落脚到教学方式方法上来,落脚到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展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承载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思政课教学过程上来。因此,善于运用一定程序、一套体系、一种模式的方式方法,并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求及时进行改革创新,是最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点任务。教学方法创新是上好思政课的推手,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引发学生审美疲劳,需要充分结合新时代新场域新媒体,协同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贯彻“多元一体”的方法整合原则,重点推进“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方法”的教学协同,既让思政课堂“火”起来,也让教学形式“活”起来,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一是采用专题方法提升理论教学的深度。从方法论上讲,作为一个以理论灌输为基本手段的课程形态,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针对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痛点堵点,打破教材体系,按照团队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兴趣,科学规划专题教学内容,推出系统化专题教学课件,坚持授课重在以理服人,推动广大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融入教材、转入课堂、化入教学,阐释好新时代中国声音、讲述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弘扬好新时代中国精神,推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二是施行多元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度。要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深耕实践教学创新,善于从地域特色、学校特点、专业特征和课程特性等方面挖掘更符合课程本身、契合学生认识、融合时代要求的实践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定期在革命场馆、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建设成就陈列馆、新时代改革发展第一线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增强现场感、仪式感和互动性,推进课内课外协同授课,推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别样思政课。三是运用创新方法拓展网络教学的广度。思政课只有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要深挖网络资源打造思政“微课堂”,坚持媒体平台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短视频微视频结合,依托网络APP开展“微思政”“微宣讲”“微学习”,以网络化、可视化、便捷式方式创新开展思政课教学,讲出思政课的“热气”“热点” 和“热度”。要积极开展思政课网络APP研发,思政课短视频软件开发、思政课网络主播培训等工作,将深奥的理论以可视化、交互式的图音再现方式,让理论在流量中火起来,让思想在点击中亮出来。

  (五) 落实“大思政课”理念,拓展教学运行载体

  拓展教学载体是推进“五协同”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保障。载体的使用和拓展要坚持大格局和大思路,针对思政课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的特殊性,思政课创新发展不是对教学载体做狭隘化的理解和择取,而是要坚持“大思政课”理念,积极推进“教学基地 +研学基地 +资源开发” 的载体协同,将思政课不仅讲在课堂上,更要讲在中国大地上,从更广层面上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一是在拓展教学基地中讲好“大思政课”。要积极对接各类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充分深挖各类思政教学资源,依托革命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思政大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现场所看、所观、所感深度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加深理解和认同。从社会实践一线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知名人士等,把政策方针、国情时政、社会实践等带到大学生思政课堂,组织带领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工农,全面了解国情、社情、党情、民情,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思政课的理论教育、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与悠久的历史贯通起来、与辉煌的文明联系起来、与鲜活的实践互动起来、与伟大的成就呼应起来、与美好的憧憬融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实、讲透理论精髓,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和信心,激活青少年在新时代放飞青春梦想的斗志和豪情。二是在创设研学基地中讲好“大思政课”。走马观花不能解决问题,深入融入方能触动灵魂。思政教学要积极对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其联合建设思政课研学基地,创造师生参与体验的现场教学、志愿服务和锻炼平台,鼓励支持学生将所学与所用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回望历史、平视世界、观察社会、参与实践、体悟真理中,主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为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和接力者,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三是在开发资源载体中讲好“大思政课”。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本身就是创设新教学载体的过程。思政课要积极拓展延伸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运用红色资源和实践素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将改革开放成果、地域红色资源、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成就、伟大抗疫精神、党史学习教育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建设大课堂有机统一起来,让青少年在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伟力、理论伟力和实践伟力,进而引导他们用科学真理滋养信仰、用辩证思维剖析现实、用伟大实践夯实自信、用责任担当砥砺梦想,将思政课打磨成具有“理论深度、价值高度、时代鲜度、生活温度、奋斗态度”的新时代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