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则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为例,在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积极探索全新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提出“立足实战”“一进一出”“集中分散”“立体评阅”“双导师制”等理念和方法,并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程造价;校企合作;立体评阅;毕业设计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加快和地区产业发展的不断升级,各行业与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联系愈发紧密。建筑行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在城镇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不断涌现,BIM、智慧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1]。
2013年中国签署《华盛顿协议》,2016年正式成为其成员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受到各院校的高度重视,基于“成果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的基本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可[
2-4]。在此大背景下,社会对工科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成果产出为评价标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5-8]。
校企合作作为推进实践教学、提高办学质量、密切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有效抓手,得到各高校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推进,出现“联合培养”“工学结合”“双元制”等校企合作的诸多新方式[9-10],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校企合作仍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
一、新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1.教育理念相对保守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受传统教育理念束缚,课程教学多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虽然开设的实习、实践类课程比重逐年升高,但大多流于简单的参观和访问,真正能动手实践、实操的较少。教学中教师理论知识讲授多,学生动手实践少;教师灌输多,学生主动探索少;教师示范演示多,学生实际操作少,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不紧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差距大,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脱节。
2.人才培养体系脱节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经济建设的加快,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知识迭代的加快,人才培养方面跨学科、跨专业协同育人的趋势明显,而现行教育体系依旧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传统专业分类上,高校对新趋势、新发展、新需求持观望者多,积极创新者少,导致人才培养体系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
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理念保守、课程体系陈旧、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
3.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
高校教师普遍“身兼多职”,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科研任务,有的教师还承担了辅导员或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教师压力较大,往往疲于应付各类考核评估,投入社会生产实践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科研能力较强,但生产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而对工科类专业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更多地参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操作。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高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教学手段和理念也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困境
1.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企业的核心发展动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化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11]。面对社会对专精尖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教育理念却普遍滞后,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以致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普遍偏低[12]。高校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还需经过工作单位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步胜任工作,增加了用人单位人才培养的成本,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以致出现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双难”困境。
2.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矛盾
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进行员工尤其是新入职员工的培养。以建筑行业为例,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平均需要2~3年才能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员工,5~7年才能初步具备独立承担工程项目的能力,而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历练和积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竞争激烈,员工流动性加大,导致企业人才培养的风险普遍较高。如何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3.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追求短期利益
面对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市場激烈的竞争,生存是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而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原生动力。为增加资源投入的有效转化,企业在用人方面也更加注重短期效益,趋向于“拿来主义”。然而由于忽视人才的长期培养,相当多的企业核心员工流失现象时有发生,成为企业后续发展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互利共赢模式,既可以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短板,又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近年来高校和企业积极探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科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采用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和合作就业的“三合作”方式培养专业人才[1]。高校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通过合作优化资源、节约人力培养成本、促进长远发展,最终形成校企共赢的全新局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协同育人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应以“成果导向”“学生中心”为根本,通过积极打造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的全新校企合作模式,保持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一致性,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与行业动态发展的契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力和素养。
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育人模式的创新和多元化,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也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优秀人才。同样,企业也应建立一种新型的招人、用人、培养人的模式,以满足自身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正是改变过去由上至下、单向传授的教育模式,通过人才培养的实战化,实现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培养与需求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特长,使校企协同培育面向新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是与时俱进
发展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需求,也是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各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和融合,带动整个工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无疑对企业、学校、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建设工程领域为例,目前BIM技术、智慧建造、装配式建筑、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已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对建设企业来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已迫在眉睫,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跟上新时代知识及技术的更新速度。
校企合作则可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教育方法和手段更契合新知识新技术的特点和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挖掘和培养人才,提高用人效率,降低用人成本;学生能及时掌握新技术,了解新设备,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以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反过来又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助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最终实现学校、企业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与时俱进。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是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也是该模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保障。积极探索全新的共赢模式,促进校企之间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发展,构建长效的合作机制,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获益,是保持校企合作模式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学校方面,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紧跟市场需求,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检验人才培养效果,回归育人本质;企业方面,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降低企业人力成本和风险,增强企业品牌影响力;学生方面,校企合作能有效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整体竞争力,解决就业难题,促进个人职业发展。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高等院校要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13]。为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结合该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全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内蒙古地区第一批开设本科类工程造价专业的高校,内蒙古农业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多次与区内外专业院校交流学习,借鉴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经验,通过引入“业内专家评议制”等方式,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方案。同时结合学生与教师实践教学的反馈意见,基于“立足实践、服务社会”的原则,修订完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中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毕业设计“立足实战”的人才培养理念
校企合作的初衷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内蒙古农业大学将“立足实战”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与核心理念,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挂钩,最大限度地体现“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保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切实落实校企合作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毕业设计作为四年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人才培养成果的综合体现,也是课程建设是否合理、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最终检验,因此毕业设计应立足实战。
工程造价专业
毕业设计从选题之初,就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借鉴国内知名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的成熟模式,立足北方地区特有的区位建筑、设计、审计、工程核定、招投标的特点,聘请
大型建筑企业高级工程师、甲级审计事务所高级审计师、施工企业总工程师等10多位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设置、设计内容、涵盖范围、重点难点、过程辅导及答辩模式等主要环节。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多年教学经验编制详细的毕业设计指导书,确定重点难点,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毕业设计选题的长效机制,每年根据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毕业设计内容及方向,确保毕业设计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二)以“一進一出”的方式组织开展毕业设计
采取“一进一出”的方式组织开展毕业设计,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学生走出学校去工程一线。一方面,毕业设计设置专题研讨环节,针对毕业设计中的共性问题、主要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以及项目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聘请施工技术人员、审计师、工程师、工程造价师等一线工程师和专家,以讲座或宣讲的形式进行专题授课。通过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使毕业设计切实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推荐阅读:全方面发展人才论文如何快速发表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