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了,我国也在不断普及英语,很多高等院校也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本文是一篇英语教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独立学院迎来一次转型发展的好时机。本文剖析了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大局,存在的优势和问题等,探讨了如何打破以往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成具有独立学院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独立院校,专业建设
我国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紧缺与浪费并存,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不仅仅是观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在此观念的引导下,实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改善人才培养的土壤和环境。
一、独立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转型发展的契机
2014年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了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2015国家教委公布了具体哪600所本科院校。这是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这样一来可以使高等教育尽到应尽的职责,毕竟研究型人才需求只是一少部分,需求更多的是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国家教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或文件大力支持独立学院的发展。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从总体思路、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完善配套政策、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这几个方面做了较详细的说明。同时也提出“允许试点高校二级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公办民助(或公立民办)的改革探索”。《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公布2016年5月30日为止我国共设有266所独立学院。截止至2015年,我国有216所高校开始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其中独立学院就有26所,这就足以证明独立学院勇于创新的决心和勇气。独立学院的建立充分利用了社会的资源,这也会是独立学院在改革路上物尽其用的资源。
二、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困难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扎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商科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具有较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才。独立学院在很多方面都有别于其他普通的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中的一支,也亦不同于普通英语(EGP)。两种新事物的结合必然会有各种问题的出现。目前主要的问题如下:1、办学理念有待丰富独立学院的出现是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教育部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资源,鼓励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源而举办学院的结果。最初统称为“二级学院”或“独立二级学院”。办学的时间较短,经验严重不足。虽然在独立院校的成长过程中,国家教育部出台过不少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规范其运行与发展,但是很长时间大多数的独立学院只是老路新名,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基本上还是走原来学校的老路。方法虽然保险稳当又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资源,可是这种做法是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学院得不到发展。2、师资力量有待提高目前各独立学院的师资建设都有几个特点:一是系系联合,英语系与经济或管理系联手。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但却有新的矛盾出现。安排课程时需考虑对方任课教师的上课时间、上课时数,且任课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不尽如人意。二是采用“双师型”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多数从事商务英语教师都是从语言文学类转入,商务知识或是实践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三是直接引进商务英语方向的硕士及以上的教师或是从国外商科毕业的学子,但是对于地域不是太发达的或是资金不是太雄厚的独立学院来说第三种方式不是太容易实现。3、办学条件有待夯实基础设施的建设能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也是评判独立学院发展如何的一杆标志性的旗帜。基础设施是硬件,是学院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当前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数的独立学院都是依托某一高校,其办学条件很大程度都有赖于母体院校的发展状况。因此资金使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等都会受到限制。结果是在教学上会是使某些课程无法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难以实现特色化的目标;在管理上也会招致不少不必要的麻烦。
三、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独立学院要求发展必须八面玲珑,集思广益,想出对策,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面对目前的机遇与挑战,转型发展并办出特色是最好的出路。1、找准人才培养模式以形成特色培养模式的确立是在宏观上给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定位。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出符合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的人才。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重视其对基本技能知识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会更加重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即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通过这类学习是学生把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运用自如。而且对这类型的学生一般不会过多要求写好学位论文。《本科专业目录和介绍》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宏观方面都作了说明。但是要如何办出特色学院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做好市场调研。结合当地市场需要开设商务类课程;然后根据学院自有的师资力量重点建设某类课程,以突出自己的特色。这些培养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三年,一年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从事具体职能岗位能力培养的工作,实行“双身份”、“双基地”等模式,让学生充当即是实习的实习生也是公司员工的双重身份,实现学校与企业两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又称为双证教学,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就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2、加大实习实训以发展特色学校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必须加强实习实训的建设。首先应该是校内的实训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类实训室如语言实验室、商务实验室(实验室软件涵盖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制作等)、商务英语口译/翻译实验室、视屏录播室以及校园网、无线调频、自主学习平台、英语角或是英语沙龙、语言资料室等各类能给予学生锻炼的平台。其次对于课程的实训建设。由于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刚刚起步,部分任课教师对实训的内容、意义及作用并是不太明确,对课程实训部分的实施不能严格贯彻到底。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对新进职员或是外聘教师做好这方面的培训或是指导工作。对于课程的实训建设应该是双向型的,即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要打造自己的特色实训课程,多让教师团队或是教师带领下的学生团队参与如演讲、谈判、商务翻译、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做到课程的建设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最后也要加大校外实习实训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的商务人才和实践机会。一是可以聘请公司领导或骨干到学校任职任教,或是定期讲座。二是可以让学生得到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平台。或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可给予适当的学分作为奖励。3、加强师资建设以巩固特色商务英语教师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中的一支,作为英语教师中的一支特殊群体,他们在教学与教学理论研究,商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压力都远远大于一般的普通英语教师。因此,如何有效缓解他们的压力,提高学院商务英语师资力量的问题应该提到学院的议事日程。目前解决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问题的最有力有效的方法就是“双师型”教师。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目前各高校的“双师型”建设有待完善,这也被列入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及《转型指导意见》之中。解决师资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注意根据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如: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商务考证;攻读MBA、MFE、MSF等;支持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去本校经管类学院学习商务类课程,有条件的可以去国内外高校进修学习该类课程;参加商务英语类研讨会、学习班,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等。4、加快外界合作以促进特色加快与外界的合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加大校企结合办学力度。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训平台,或是直接从企业聘请专家给学生做指导,还可以节约学校办学的资金。《转型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大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表示中央和地方财政支要将校企合作项目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对企业在高校设立的技术创新和培训基地、捐赠的实验实习实训设备依照国家教育捐赠的优惠政策规定予以税收优惠。二是可以加大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作用,与国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联盟、协会开展对等合作交流。德国的职业教育办得有声有色,可以加强合作。目前这种办学方式在我国如日中天地发展着,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更加直观地接触国际商务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全面提升的很好机遇。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转型建设面临着机遇,也会碰到挑战。但是只要找准了路子,建设出自己的特色,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就会更加明确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本论文对培养模式、师资建设、实习实训以及与外界的合作的这几个方面做了分析阐述。仍有不到之处,如课程的设置,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的转变等方面仍有待研究。
英语教学论文投稿期刊推荐:《英语世界》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商务印书馆主办,《英语世界》杂志社编辑出版。首任主编为陈羽纶先生。该刊是一本面向大学师生及英语爱好者的阅读学习类刊物。系中国第一家英汉对照的英语学习杂志,曾荣获国家颁发的“编校质量奖”和“国家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一向以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而著称。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