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特别是嵌入式系统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使得软件技术基础知识的应用领域更加广阔,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普通高校的非计算机电气信息类专业中。本文是一篇期刊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与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应用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参与项目从提出到使用的全过程。本文提出的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适用于大专院校非计算机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企业人才培养等方面。
关键词:教学模式,软件技术基础,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本课程是以应用为目的,选择性地介绍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部分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对计算机软件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而学时却非常有限。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与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应用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没有专业特色。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3个部分。这3个部分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都是单独的一门课程,但是现在要把各部分的内容综合到一门课程中去,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该课程是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作为基础,软件技术基础的程序通常是C语言描述的,《C语言程序设计》是软件技术基础的前导课程,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效果。《C语言程序设计》是大一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语言类的课程,学习思维并没有发生转变,故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再有,C语言的学习是在VC的环境下以纯软件的角度学习的,而电子类专业所使用的C语言以嵌入式为主,更注重结合硬件环境。目前软件技术基础方面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通用型,没有专业区分,只是相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3个部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简化。
2.教学方式的陈旧致使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师按照课本沿用一贯的思维方法传授知识,学生被当成听众,不经意间学生就受到教师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教学思维严重落后技术发展的现象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3.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38学时,实验课10学时,也就是说学生大部分都在上理论课,上机机会偏少。而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强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1.将嵌入式操作系统内容引入到教学中。为了培养面向市场、面向应用的人才,必须开设紧跟时代潮流的、面向实用的教学内容。将嵌入式操作系统内容引入到软件技术基础教学中,通过分析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一方面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原理及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中大量应用了数据结构中所学习的知识,因此也是对数据结构应用实例的分析研究。例如,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是源代码开放的,其核心部分代码量并不是很大,通过对ucosii源代码的讲解,鼓励学生自己读源代码,理解操作系统管理的精髓,消除对操作系统的神秘感。在ucosii中对任务就绪表的管理,充分利用了各种编程手段,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而这些都是在软件工程中所倡导的。在ucosii中对内存的管理运用了大量的链接表,这也是数据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时大多是在这部分开始遇到困难的。因此,通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学习,将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各部分内容有机的结合在实例中。
2.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压缩课上讲授内容,变教师讲解为主为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且适用性、可操作性非常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实用性人才。教学中强调功夫在课下,无论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意识,有利于校企衔接。
在教学模块的划分上,深入分析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合理规划案例模块,精心设计各类教学模块中应用案例之间的联系,使各个案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任务。例如在设计内存管理算法案例时,首先在数据结构的线性表章节设计小案例:能实现单链表各种基本功能的函数库;再在操作系统的内存分区章节利用前面的案例进一步实现内存分块管理的空闲块的管理;再在内存管理方法章节,设计实现内存管理;最后再将前面这些运用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的子模块里。这种由易到难、由小到大逐步加强深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兴趣、科研兴趣的培养。部分学生在案例逐步加深的过程中,发挥创新精神,主动提出自己的案例设想、解决方案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具体教学过程如表1。
3.将软件技术基础这门非计算机专业的通用课改造成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应用案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本课程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由于本课程多开设在大二年级,学生还有许多专业课没学,所以在设计应用案例时,可适当提供一些现成的硬件系统和底层驱动程序,学生在一定的软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整个项目,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所学即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考核模式不再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而是采取阶段性的总结,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评价。考核形式、标准制定是否合理也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步,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思维方面,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其思维的品质、方法和能力是否达到期望的高度。(2)技能方面。考核学生能否理解案例的丰富内涵,在表达意见、分析信息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是否具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分析是否具有独到的见解。(3)学生自我考核。建立个人学习历程档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因为自我评价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消除他们的从众心理和过度依赖他人的思想。
四、结语
本文所述教学方法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及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中,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了教师科研立项与更新知识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http://www.gov.cn
[2]梁建冲,于净,等.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保证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
[3]李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
[4]黄林生,梁栋.电子信息类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2014.
[5]王亚南,林克松.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革新的路向:技术知识建构的逻辑[J].江苏高教,2015.
[6]周云,辛华,姚新宇.案例教学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尝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教育期刊推荐:《中小学教师培训》二十多年来,本刊理性办刊,及时宣传国家有关师资培训的方针、政策,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途径和方法。推广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验和成果,报道国内外师资培训信息,研究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传播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宣传中小学教师的先进事迹。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