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当代教育论坛》发表的教育论文,杂志属全国教育科学类核心期刊。杂志每月三期,为宏观教育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校长教育研究。杂志创刊四年,就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文摘》等国家权威媒体上全文转载和摘要文章238篇,在全国1309种教育类杂志中排名第7位,在全国业界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摘要:作为音乐专业必修科目之一的视唱练耳课程,其传统教学方式在当代教学过程中正面临着重重考验。如何使视唱练耳的课堂高效且不再让学生感到枯燥,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在开展了一系列观摩演出后,笔者建议将研究性教学的模式引入视唱练耳教学中,打造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性教学课堂舞台
创新实践
说到研究性教学我们并不陌生,它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①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并且应用于实践中。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更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推崇音乐研究性教学,目的是借助研究性教学的热潮,充分利用其特点提高教学质量。但从当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展开来看,音乐研究性教学还是一支有待我们不断发展的“潜力股”。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每一个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然而,多年来常规模式的课堂教学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如何将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视唱练耳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使视唱练耳课堂不再让学生感到枯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课堂”模式值得推敲
现在大多数高师学生接触的视唱练耳课与普通文化科目的课堂教学模式极为相似,均是采用大班上课,并在课后完成相应练习,对所学加以巩固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只需要一位老师、一架钢琴、一面黑板。课后留给学生的则是一纸苍白的视唱曲谱和一系列被反复敲奏的和弦、音程、旋律。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视唱练耳课堂的互动率几乎为零。每每谈及视唱练耳课,很多同学都会在心里默叹——“想说爱你不容易。”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现今视唱练耳课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不难看出,大部分视唱练耳课堂采用的都是一种“轮状”的沟通,即有一位公认的中心物(教师或钢琴),成员间的交往也仅限同中心物,这样沟通起来错误较少,利于对课堂教学进度的控制。但由于交互的量和面有限,此模式并不能充分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
综合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目前视唱练耳学科的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因此衍生出了一些问题:如视唱时只能听取学生演唱的片段,加大了由于学生失误引发教师误判其水平的可能性;再如练耳时教师无法顾及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缺少对个体的针对性教学从而阻碍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暴露了一个弊端——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教学。长期将视唱练耳和唱谱听记音等同,却与音乐实践活动割裂开来。这样不仅会削弱这门课的根本作用,更会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兴趣,最终限制了自身音乐学习的发展。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创造性”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并非仅仅让学生学习空泛的乐理知识或单纯的培养听辨及弹唱的能力。由于学生本体的丰富性以及教学目标、层次的多元性,“研究性教学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对其进行一种必要补充。”②针对视唱练耳课程而言,基础性知识(音高、节奏的听辨以及对乐谱的认知视唱能力)着实重要,但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意义所在。我们将研究性教学放入到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其目的是使之具有上述教学特质,即“学生以一定的音乐素材为研究对象,与同学合作探究其音乐本质及展现方式,并予以实践。”③
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对原本的“课堂”模式进行一种补充,将视唱练耳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以顺应音乐专业学习的需要。
二、视唱练耳是否需要“舞台”
文中所指的“舞台”并不仅指“观众席前面的演出场所”,视唱练耳研究性教学的一个载体,是一种自我学习并亲自实践学习成果的体验方式。
“舞台表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实践形式,然而视唱练耳作为基础学科,并没有“登台”的机会,除了专场音乐会,学生几乎很少有机会能站在舞台上亲身感受视唱的魅力和练耳的乐趣。唯一能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刻就是有限的回课时间。但是,课堂严肃的气氛常常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自身实力难以得到体现。而强烈的“交作业心理”也让学生在无形间过分关注于音准、节奏,忽视了真正的音乐性。视唱练耳作为一门直面曲谱、直击音乐本质的学科,似乎离“乐”越来越远,变成了“理”。
课堂上,视唱已经更多地被“念经”化了,毫无美感可言。随着调式调性的不断深入,谱面的逐渐复杂化,原本的旋律在学生的口中变得愈加佶屈聱牙。在外界环境以及自身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学生们确实很难自如地表达出曲谱上的音乐内涵。而在练耳环节里,授课模式显得更加单一,有的学生虽勤于练习依旧收效甚微。长此以往,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学习音乐的能力。要想调整这样的心理情绪,视唱练耳“舞台”化教学方式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三、台上一分钟,台下做足功
本学期我们举行的视唱练耳观摩课便很好地诠释了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学科中的运用。由老师统一布置给学生一条旋律(单声部或二声部均可),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改编,形式不限,并将最后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眼前一亮,兴趣大增。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