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中级职称论文发表浅谈当下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4-06-11
简要:论文摘要:统计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处理现实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试卷笔试考核形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引言

  论文摘要:统计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处理现实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试卷笔试考核形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民经济的核算,还是公司经营和个人决策等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越来越强调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以及建立模型等,统计处理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要求并能提供科学的方法。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统计学与数学、经济学及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紧密相连,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研究各类社会经济现象必须掌握的课程。但现行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乏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成统计设计和调查,不能借助于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整理分析,难以胜任社会经济数据综合处理的相关工作。特别是在三本院校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网络教学日益盛行的情况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如何结合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建立先进的统计理念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统计学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教学脱离实际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活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既强调统计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也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大部分院校统计学教学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较少,甚至不予关注,淡化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就导致学生表面上理解了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但在碰到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不能从定量的角度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即便建立了数学模型也不知道如何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不够科学准确,或者对统计结果缺乏认识,不能有效对总体或未来趋势进行合理判断。

  2、实践学时偏少

  大多数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总学时设计在32—64学时之间,其中48学时及以下的占比较高,对于这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安排理论教学就已显紧张,如果再考虑到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基本不能安排,这样导致很多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在课堂上只能一带而过或者简单介绍,不能进行有效的体验分析,对于统计图表的绘制和一般数据的处理,基本限于老师讲解演示,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处理分析,实践教学学时不足现象较为普遍。

  3、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在拿到统计学教材时的第一感觉是“又是数学、又是计算、不喜欢、没兴趣……”,基于此,统计学课程学习就定下了不好的基调。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基础差、缺乏兴趣,对统计学课程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加上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基本可以搜索出答案,知识获取相对容易,这样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多余,不需要掌握原理,只需要会用网络即可,直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校的学习氛围也较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三本院校的学习氛围相对较差,加上整个社会的浮躁风气,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为考试及格即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4、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尤其是三本院校统计学课程考核目前以试卷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考核重点是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为了能在期末考试中顺利过关,很多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考核内容的死记硬背上,或者重点关注的是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解法,而对原理应用则较少关注,统计的实践应用则更是直接忽略,很显然考核方式的单一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当前统计学的教学重点和发展趋势。

  5、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对于数据综合处理能力要求很高的统计学课程理应小班上课,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掌握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状况,积极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到教学相长;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统计学课程基本上是合班上课,少则70多人,多则150多人,教学互动相对较差,课堂管理较为头痛,课堂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大部分三本院校的教师基本课时量偏多,找项目、发论文等工作也耗费不少时间,加上对教师的深造学习投入普遍较低,教学软件的购买相对较少,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时间上和精力上都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相对较慢。

  大部分三本院校由于建校历史短,其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主要是讲师及以下,教学经验相对欠缺,教学成果不够突出,教学力量稍显薄弱。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只能进行创新,创新教学的关键就是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因此,统计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增加案例教学

  要改变统计学目前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现状,就必须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强化案例教学环节,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和掌握统计分析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的当前,资料收集已相对容易,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精心准备案例,最好能以情景剧或其他形式展现出来,增强趣味性、引导性,避免传统的教师准备好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的被动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案例的主题选择非常关键,尽量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经济现象(如CPI的变动分析、股票的变动分析、大学生消费与需求调查分析等等),当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然后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统计调研、整理、分析等过程,在课堂上对统计分析过程进行说明,对统计分析结果予以解释并能根据结果对未来进行合理预测,教师做好点评工作,培养学生完整的统计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工作重点,统计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借助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首先,在学时分配上适当增加上机实验学时,采取学生上机和教师指导的方式,适时解决学生应用统计软件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其次,在内容上尽可能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设置统计图表的绘制、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实验项目,加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加深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同时,可以选择部分社会经济现象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系统的统计实验练习,增强学生的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在培养方案的修改上,增加统计学实训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改革考核方法

  统计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处理现实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试卷笔试考核形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当前,比较普遍的考核方式是笔试成绩和实践成绩各赋一定的比重,我校由以前的7:3调整为6:4,现在调整为5:5,实践成绩主要根据实验过程的参与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进行判断。当然也可以取消笔试,直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参与全过程,教师要及时跟进指导并做好记录,以便考核真实有效。

  4、更新教学方法

  虽然统计学的教学普遍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是避免不了以前的“填鸭式”,仍然以老师灌输为主,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尽可能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参与统计调查、整理、分析、预测等各环节,要求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解决计算问题,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并结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的统计认识,由传统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讲述式教学转变为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分析式教学,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并能独立解决问题,提高统计分析能力。特别是当前发达的网络背景下,网络学习资源越来越多,教师更应担负好“抛砖引玉”的角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特别要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统计数据和合理引用数据,提高网络自学能力。

  5、提升教师水平

  教师水平是教学的基础,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统计专业理论功底,高质量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尽可能熟练掌握各种统计软件,指导学生完成各种上机实验操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自己也应不断深入学习,充实自我,把握机会深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与同行交流,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身作则,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