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环境保护征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6-04-28
简要:本篇文章是由《 环境保护 》发表的一篇环境保护论文,杂志创刊于1973年,由郭沫若同志题写刊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的国家级环境保护类期刊,环境保护部工作指导刊

  本篇文章是由《环境保护》发表的一篇环境保护论文,杂志创刊于1973年,由郭沫若同志题写刊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的国家级环境保护类期刊,环境保护部工作指导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创刊近40年来,在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下,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综合性期刊,《环境保护》杂志积极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成就、经验和做法,引导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高校、NGO组织等参与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然而,在人们欣喜的同时,环境的不断恶化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从国内近几年的环境状况数据来看,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恢复工作所带来的资金消耗则是令人震惊的。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也不乏一些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置子孙和国家利益于不顾的人,继续与可持续发展模式背道而驰。完善、科学的环境公益诉讼法是保护环境、阻止那些“见利忘义”者的有效武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其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环境公益诉讼法的内涵进行介绍,然后,对当前的环境公益诉讼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参考性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论文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国内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尽管环境保护相关法案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在环境治理以及预防等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

  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界定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当公众或者是社会公益团体为了实现对公益的保护目的,对破坏公共环境的非法行为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第二类是指环境公诉。国家公诉人的检察机关,为了实现对公共环境的保护目的,作为原告,提请公诉,从而实现对破坏公共环境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制裁的目的。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就是指公民、法人或者是一些公益组织为了实现对公共环境保护的目的,而采取的民事诉讼行为。

  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现状

  目前,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具有相当好的法律基础,像《宪法》、《民事诉讼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都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科学基础。但是,同美、日等国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适格当事人限制

  在《民事诉讼法》中对适格原告的定位标准是“和此案件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组织、法人或者公民”。但是,很多利害关系人由于诸多因素并不愿意进行起诉,而其他人却没有起诉的权利,只能任凭环境被破坏。

  (二)相对于其他利益的损害,环境损害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

  环境损害很多时候并不是一时就可以发现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因此,其具有隐蔽性;由于在环境侵损和环境危害之间常常会介入一些其他因素,因此,在对侵害行为同侵害结果之间关系认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当环境损害方有多家时,并且,侵害原因也有所不同,此时很难判断是哪一方造成了环境损害,损害程度怎样。另外,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很多环境损害短时间内很难确定,而民事诉讼规则中则要求申请赔偿的损害必须是能够确定的,无形中增加了环境公益诉讼的难度。

  三、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一)诉讼主体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诉权主体应当为公民、除行政机关及具有政府背景的组织以外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之所以赋予如此多的主体诉权,原因同样是基于最大限度保护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之目的。但是,这里的法人不应该包括机关法人,因为,机关法人发现环境问题并不需要走司法解决途径,它手中本来具有强大的行政权力。其次,没有行政权力的机关法人亦不必管理环境问题,这是行政分工的必然结论。最后,我国政治制度并非三权分立,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力量对比并不平等,因此,允许行政机关做原告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二)受案范围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应当是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原告利益确有损害的环境侵损行为。此处对原告利益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和一般的民事案件等同,只要原告是我国公民,诉讼标的是全民所有财产,并且,客观存在损害事实,就应该认定原告的利益受到损害。当然,原告起诉的主要目的必须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行政诉讼同民事诉讼分属不同的体系,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应该尽量避免行政诉讼。

  (三)公民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限制性前置程序

  借鉴美国通知前置程序的做法,在起诉主体递交起诉状,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后,由法院向被告、主管行政机关发出起诉通知,并于通知送达双方之日起,60日内,受送达双方既无行政行为又无补救措施,原告方的起诉方生程序法上的效力。

  (四)公民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奖励制度

  为了更好的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展,减轻原告的经济负担,可以对原告采取适当的经济奖励。目前,美国《反欺骗政府法》规定,败诉的被告将被处以一定数额的罚金,原告有权从被告的罚金中提取15%-30%的金额作为奖励。”这种做法在我国同样适用,我们可以在《环境保护法》和各个单项环境法规中设立专门条款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组织、检察院支持诉讼制度同时,规定民众进行环境公益诉讼可以获得奖励的比例。

  (五)环保组织、检察院支持诉讼制度

  由于在环境公益诉讼当中存在一些技术或者是鉴定等方面的专业性问题,普通公民很难做到一一了解,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原告(尤其是普通群众)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建议在国内的《民事诉讼法》中增加一些相配套的规定。例如:当人民法院接收到公民申请的环境公益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应积极的为其提供书面形式的环保组织联系方式以及组织的基本情况(就近原则),并且,还要告诉原告关于人民检察院支持环境公益诉讼的申请方式等。

  (六)责任承担方式

  我国现有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为环境公益诉讼的责任承担方式奠定了良好基础,现有的停止侵害、消除妨害、恢复原状均可应用于环境公益诉讼判决。此外,我建议增加罚金,借鉴美国经验,增加环境公益诉讼的威慑力,并通过罚金补偿原告为公益付出的时间精力及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