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初民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之一,为传播和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初民研究政治现象时,以唯物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政党的起源、产生、消亡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探究了政党的内涵。邓初民的政党思想带有鲜明的特点,如阶级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及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立场。
《党建研究》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管的唯一公开发行的党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正确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宣传党的建设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宣传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方针政策;宣传各地各条战线党的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党员模范人物。
关键词:邓初民;政党;马克思主义;阶级
中图分类号:D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057-02
政党制度起源于西方,西方民主制度的关键就是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是西方民主中最具迷惑性的一环,极大地掩盖了政党的本质问题。邓初民在研究政党问题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阶级理论,把阶级作为理论起点,从政党的概念、产生、消亡出发,揭示了政党的本质。邓初民的思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涤荡了当时混沌的民国政治学理论界,同时也对中国的政党制度建设提供启示。
一、邓初民政党思想的理论内涵
阶级论是邓初民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中之重,邓初民在《新政治学大纲》中较为详细地阐发了阶级论的相关思想。邓初民在论述政党相关思想时,便以阶级论为理论前提。在邓初民的阶级理论中,生产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本关系,规定着所有社会关系的特质。生产关系又是阶级在经济结构中的体现,因此阶级关系规定了社会关系进而规定了政治关系。
阶级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自从人脱离了动物,开始了分工协作,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类就逐渐进入了阶级社会。阶级斗争作为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而逐渐激烈。近代社会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从而可以承担复杂多样的上层建筑,比如政党、议会等。政党是资本主义到来后,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反映到阶级矛盾上来,阶级之间矛盾白热化后的产物。一切为了利益而进行的社会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斗争的最终形态就是政党斗争。当某一阶级为了本阶级利益而进行政治斗争,并建立起政治的组织,形成指导思想、政纲、政策、策略战术,这种政治的组织,就是政党。
政党的形成根源于阶级自觉。政党的形成过程并不是說一有阶级就有政党,也不是说某个阶级自觉的组成某个政党,而是随着阶级意识的逐渐觉悟而慢慢产生的。并且是由阶级中最有阶级觉悟、最能团结、最勇于为阶级利益奋斗的精英组成的。某一个阶级是社会的一部分,而政党又是该阶级中一部分精英。邓初民将其总结为“所谓政党,是一定阶级之一部分,且是全阶级中最有阶级觉悟、最能团结,又最勇于为本阶级利益奋斗之一部分。概括言之,它便是由全阶级中之先进分子结集而成之指导社会斗争的组织。”[1]209而这个政党的产生过程便是阶级由“自在的阶级”进展到“自为的阶级”的历史过程。当阶级依然存在但缺乏阶级意识时便是“自在的阶级”,随着阶级矛盾的激烈和深刻,自发的阶级和不自觉的阶级逐渐自觉,最终成为“自为的阶级”,这个过程中必然形成为本阶级利益服务和战斗的组织,这个组织就是政党。但是一个阶级的阶级意识经常被行会组织、帮派、团体等意识所蒙蔽,无法同时实现阶级意识的觉醒,这就会有先觉的分子引导后觉分子,逐渐实现阶级意识觉醒的过程和必要。所以由先进精英组成的政党担负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同时,也有教育群众唤醒阶级意识的重任。
一切的社会事物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渐变——突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政党也不例外,既然阶级是政党的决定性因素。那么,阶级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政党的变化。由于阶级的不同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代表其不同利益的政党,阶级内部阶层的不同也会分出不同派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日益单纯化,政党之间的差异也会日渐弥合,政党也因之单纯化,最终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邓初民先生不仅分析了政党的概念、形成、消亡,还重点介绍了政党中领袖的重要性。政党是阶级利益的代理人,是社会矛盾白热化的产物,同时扮演着阶级的领导者、捍卫者和群众启蒙者的角色。而且还是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政党在承担如此重任的同时,就产生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要求,那就是统一和指导政党行动的领袖。因为政党如同阶级一样并不是均质的、同一的,无法随时选出能担任领导,指挥行动的人。因此就需要一个常任的领袖,这一领袖需要统一党员内部的意志与思想,排除不同性,从而能够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党内部的不同性、不均质,就是政党需要领袖的必要原因。
二、邓初民政党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属性
邓初民的政党思想始终以阶级为逻辑起点,这一特点贯穿了整个的思想脉络。邓初民在利用相关理论分析政党时,将政治关系的规律建诸社会的阶级对立上,并把阶级矛盾作为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在对政党理论的阐述中,邓初民从一开始就反复强调政党的阶级性,分别从政党的定义、产生、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来论证政党的实质。也只有从政党的本质出发,才能避免种种看似客观实则浮于表面的观点。比如西方政党理论中纷繁复杂的政党派别,很容易迷惑研究者的大脑。邓初民便以阶级为主要划分依据进行分析,政党的存在是为了维护阶级的利益,那么不同的阶级也便会产生不同的政党,因此政党应当划分为布尔乔亚政党、普罗列塔利亚政党和小布尔乔亚政党。这就一下厘清了西方理论中繁复的政党名目与派别,使得理论简洁而有力。
(二)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6。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瞬间,就富有强烈的改变世界的动机。邓初民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相结合,以笔为武器参与现实社会的变革。始终将研究的关注点聚焦于社会变革、政治的变革上,并以实践的经验来充实和发展政治理论。所以从一开始邓初民就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当作一般的政治学来研究,而是当作政治家、革命家的政治的战术战略或革命的战术战略来处理。就其政党理论来说,政党任务更被看作为了领导被压迫阶层与被压迫民族以群众的力量取得政权、保障千百万人民生命的一种政治运动。 (三)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立场
老一輩学者在引进西方先进理论经验时,无不带有浓厚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希望借学术来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所以邓初民在阐发政党理论时,始终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政党是近代社会阶级对立尖锐化的产物,任何民族国家的历史一走入近代,必然因阶级分化日趋明显、斗争日趋激烈,而诞生政党。因此邓初民还专门介绍了当时中国政党的发展历史,不仅介绍了孙中山建立并改组的国民党,还重点介绍了力主抗日的共产党以及全国救国联合会。邓初民希望各党派精诚合作,摧毁当时日寇的侵略势力,建立新中国。
三、邓初民的政党理论对于当今政党建设的启示
(一)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邓初民的政党理论中,政党作为阶级利益的捍卫者,是最有觉悟、最能团结和最勇于为阶级利益奋斗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便最能为也最勇于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因此,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政治要求就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领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邓初民提出,政党本身不能指导作战,即政党内部的分子不能随时随地选出适当的人或集团以担任一切行动的指导,或彼此轮流着担任行动的指导。这样一种常任指导的人物——政党的领袖——就成为必要。领袖的任务,就在于统一个体党员的意志,排除其不同性从而正确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同时领袖也必须以阶级、政党的全部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完成他的任务。习近平同志作为人民领袖,作为新时代的领路人,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也激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限力量。
(三)加强组织建设,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邓初民认为,政党需要肃清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才能巩固起来。一些党员思想蜕化,破坏了党内的团结,坚决地把他们肃清出去,这并不是削弱了党的力量,削弱了革命,反而是增强了党的力量,增强了革命。这与习近平同志的党建思想相吻合,腐败是社会的公害,不但破坏了政治生态损害了人民利益,还损害了执政党的威信。只有坚决地同腐败现象做斗争,剔除党内不良分子,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组织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
参考文献:
[1]邓初民.新政治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