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榜样的树立,就要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立足实际、切实反映道德榜样人物的真实情况、自身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就要这些榜样真正走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工作、人民的内心,让他们自觉接受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主动学习先进人物的示范行为。
关键词:道德榜样,典型,大众化,主体性,效仿
2013 年9 月26 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学习宣传道德模范事迹,目的在于鼓励广大群众自觉认同并效仿榜样的行为。因此,推进道德榜样大众化是一个新的课题。
道德榜样是社会特定阶级的理想化人格的典范与楷模,是特定阶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具体人物身上的集中体现。道德榜样亦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它对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与行为作出导向与评价,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模仿道德榜样,使受教育者的品行与其所模仿者的品行趋同乃至相同。任何时代都需要有符合自己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不同时代的榜样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都是一定的思想、精神、道德的文化反映。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个体权利、个体独特性、个体主体性、个体之间差异越来越突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由一元化走向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雄崇拜主义已经淡化,平民化的榜样愈来愈受到大家的追捧,人们的价值追求与生活方式更加现实化,对于榜样的追求也更加理性化。在这个意义上,榜样的树立理应顺应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潮流,以中国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为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使榜样的行为要易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效仿和践行。因此,道德榜样的大众化在当代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榜样的大众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道德榜样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合乎人民群众的需要,他要成为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道德榜样为人民群众所践行,就必须直面现实、贴近生活、赢得民心,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揭示时刊发展规律,成为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向导、一种追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榜样树立的问题。的确,每个榜样人物都是产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所处的时代背景给他们提出了要解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基本问题和突出问题,才使得每一时代的道德榜样的衡量标准有所差异,树立道德榜样的价值尺度有所不同。
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并日趋完善,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更加开放、多元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向趋向高级。在以往的社会中,道德榜样是以自己的高尚伟大、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体现着一种高远的社会道德理想;而在今天的道德榜样们身上,
则突出体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鲜明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今天的榜祥身上多了一些属于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有了个人奋斗所获得的成就,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说教与教条、纯粹追求崇高道德理想、人民群众可望而不可及的圣人;而是在追求“善”的价值这一人类迫求的永恒主题时,把道德理想、时代需求和自身的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的产物,是有血有肉、具有丰富生活内涵与社会成长背景、人民群众接受并努力效仿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榜样变迁有正确的认识,在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推进道德榜样的大众化。
二、道德榜样的大众化必须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和主体性
榜样的树立,就要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立足实际、切实反映道德榜样人物的真实情况、自身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就要这些榜样真正走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工作、人民的内心,让他们自觉接受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主动学习先进人物的示范行为。
树立道德榜样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能将道德榜样人物高、大、全,程式化、圣人化。事实上,过去我们树立的一些道德榜样并不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榜样距离人们的生活太遥远。此外,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立发展的自由空间,生活的环境与社会经验、阅历也大不相同,由于不同的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出现了对道德榜样的认同感差、学习和效仿的自觉性差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时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就要广泛开展向道德榜样学习活动,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在树立道德榜样时要考虑道德层次性的划分,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树立相应的道德榜样,体现出以人为本。此外,我们还要乐于发现身边的道德榜样,使广大群众认识到道德榜样就是每天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普通人;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从而提高其学习、效仿道德榜样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榜样的来源自人民群众,也服务于人民群众。因此,在榜样树立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样才充分体现其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三、道德榜样的大众化必须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感召性
榜样树立的首要前提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他们自身及他们的事迹都是真实的,不是经过人为加工创造出来的。道德榜样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才能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仰慕和敬佩。毋庸置疑,真实是道德榜样的灵魂,因为只有真实才能产生正能量。任何弄虚作假、凭空想象、添枝加叶、蓄意夸大的“加工”,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只会使公众反感,甚至产生负效应。因此,道德榜样及其事迹不是包装、杜撰出来的,应该把他们实实在在地摆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从事实中自主地体会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榜样只有具有真实性,才能为人们所认同,才能成为大众效仿的对象,才能在社会中形成共鸣的朴素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强大的道德感染力。
感召性是道德榜样的特征之一,是其真实性、可认同性、可亲近性、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真实反映。它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道德榜样的感召性产生于其真情流露。榜样之所以被发现、被树立,成为对人们具有感召性、感染力的道德榜样,在于促使这些个体在完成其道德行为的动力是源于其内心真实情感,是一种真情流露。任何情感上的伪装、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都不会产生感染效果的。另一方面,道德榜样的感召性产生于道德榜样行为的震撼性。他们总是在危急关头、大灾大难面前,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无私奉献着,体现了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2013 年9 月26 日,全国评选表彰出54 名来自基层的全国道德模范,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看似平凡的普通工人、教师、学生以及年过半百的老人用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的人民群众。的确,在榜样树立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其真实性和感召性,这是道德榜样实现大众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道德榜样具有极强的感召性,才能激起人类个体向其学习的热望,促进整个人类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推进道德榜样的大众化,就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充分考虑个体性差异、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恰当的道德榜样衡量标准、贴近百姓生活,使之成为可望又可及的榜样目标;就要真实准确详实的发布有关道德榜样的事迹、生平和精神启示,以其巨大的感召力激发广大群众自发像道德榜样学习的积极性;就要积极有效的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中形成人人做善事、传递正能量的良好氛围,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海明.论道德榜样[J].贵州社会科学,2007(3):4.
[2]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8.
[3]曾钊新.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1990,154.
注释:
[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83.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