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博物馆陈列场景的照明管理研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2-04-07
简要:摘 要:博物馆照明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展示的还原度和場景效果的真实性都直接影响陈列展品的展示效果以及观众参观的直观体验,同时灯光安全对于文物的收藏保护也有

  摘 要:博物馆照明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展示的还原度和場景效果的真实性都直接影响陈列展品的展示效果以及观众参观的直观体验,同时灯光安全对于文物的收藏保护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基本陈列古代史部分的照明现状,结合该陈列场景的照明改造,对博物馆照明管理开展研究,提出了下一步照明改造方向。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场景照明;文物收藏保护

  照明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众探索文物背后深层内容、绽放文物光彩的基础工作。文物展示的还原度和场景效果的真实性会直接影响陈列效果和参观体验,科学合理的照明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同时,照明光线中存在的红外线与紫外线会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隐性损伤,在注重文物展示的同时,更要坚决避免光污染对文物保护的影响。因此,将文物保护与观众体验相结合,让博物馆照明满足视觉舒适、展品感知、环境清晰的要求,确保文物展出既安全又经济可持续,这些都已成为博物馆照明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全国农业展览馆兴建于1959年,是为庆贺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建设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60余年来始终坚持宣传“三农”、服务社会的办馆宗旨,推出了一大批宣传党的农业农村政策、展示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和展现中华农耕文明灿烂辉煌的优秀展览。1983年,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农业博物馆,一个机构、两项事业,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实施中国农业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后在原2号馆和4号馆基础上组建“中华农业文明”基本陈列,在7、8、9号馆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陶中的远古农业”等专题陈列。因为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历史特殊性,博物馆设备设施均是在展览馆基础上建设的,展陈形式受到先天制约,硬件优势不足,场景照明与陈列照明缺乏科学设计,博物馆照明管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本文就中国农业博物馆2号馆“中华农业文明”基本陈列古代史部分(以下简称2号馆陈列)的照明管理与改造开展探讨。

  1 “中华农业文明”基本陈列古代史部分照明管理的基本现状

  博物馆照明主要有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手段。自然采光的光线柔和,显色性好,但是其中的紫外线对文物寿命存在威胁。人工照明的舒适度与自然采光比相对不足,但是能根据文物保护需要调节照度,避免文物损伤。2号馆陈列分为序厅与五个专题陈列,包括“农业文明的演进”“农具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养殖业的起源与发展”“纺织技术的起源与传播”。序厅以上古时期人文始祖生平事迹彩陶壁画为背景,以五色土和二十四节气示意图为地面,陈放名为“大地曙光”的五位人文始祖石膏像作为中华农业文明历史介绍的开端,需要较好地展示还原壁画与人文始祖像的特征,因此采用自然光和30组筒灯加9组射灯组合的模式对序厅进行照明,在满足序厅讲解照度的要求下拥有了室外向室内场景转换的合理过渡。在展区中,五个专题陈列全部采用人工照明,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传统光源为主

  光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更迭。第一代光源为1879年发明的白炽灯,利用钨丝做发光体进行照明。第二代光源卤素灯在白炽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灯泡中加入惰性气体延长灯具寿命。1961年,第三代光源金卤灯问世,灯泡中金属卤化物升华成为蒸汽直接发出可见光,光效较高。进入21世纪,第四代光源LED灯逐渐开始应用,并且由于造价降低和显色性、稳定性不断提升,开始在各行各业投入使用。①

  2号馆陈列照明由场景照明、展柜照明和道路照明三个部分组成,以传统光源为主。场景照明多使用金卤灯,60%的展柜照明使用金卤灯,30%的展柜照明在柜外使用卤素射灯,10%的展柜照明在柜内使用LED灯带。道路照明主要使用金卤灯和LED日光灯。传统光源尤其是金卤灯和卤素灯的灯具外壳温度高达130℃,具有消防安全隐患。同时,传统光源光线中包含的红外热辐射和紫外线非常高,不利于文物的收藏保护。

  1.2 传统照明理念

  以展览建筑为基础建设的博物馆在空间规划上存在一定劣势,采用的照明理念也相对较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展品的还原度不足。传统光源使用寿命较短,不及时维修光衰严重,陈列和场景的还原度不断下降,多处场景昏暗,细节难以辨识,无法深度探究展品背后的真实细节和面貌。二是对《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GB/T 23836-2009)的执行不足。2号馆陈列通过场景还原和文物展示,对中国古代农业历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文物陈列主要包括纺织绣品、纸质物品、陶(石)器、木制品等,这些文物对于光敏感程度各有不同,对应的照明展示方法也各有差异,应根据设计规范要求对照度进行合理调校。现阶段存在部分光敏感展品照度高达300lx以上,无法有效防范光化学效应对文物的隐性损伤。三是消除眩光的措施不足。由于空间照度不足,为了实现路线导览和空间照明,在屋顶安装吸顶灯和射灯作为道路照明,部分展柜和场景射灯的布置存在偏差,对观众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眩光刺激,影响观展体验,无法满足观众舒适欣赏展品的要求。

  2 “中华农业文明”基本陈列古代史部分的照明改造实现路径

  博物馆照明的重要性在博物馆服务性质的变化中不断提升,安全、舒适、还原的照明管理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博物馆展陈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文物保护安全

  博物馆展品的照明安全包括机械安全、电气安全、灯光安全,其中灯光安全非常重要又最容易被忽略。照明光源中的光辐射作为一种能量,会通过光化学反应和光的热效应加速文物的老化损坏。紫外线波长较短,能量较大,穿透能力相对较弱,一般很容易被文物吸收转化成内能,引起文物光氧化反应,长时间影响下会使文物出现褪色、色变、龟裂等损坏,造成不可逆的可见或隐性损害,无法通过文物保护手段修复。红外线波长一般较长,能量较低,对文物的主要损坏体现在热效应上,会引起文物展示环境相对湿度的变化,增加材料干燥程度,使之易脆,使文物表面发生翘曲和龟裂现象。②所以在2号馆陈列场景照明改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人工光源和照度对文物安全尤为重要,应尽可能减少光辐射对文物的损害。

  推荐阅读:中国博物馆几个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