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空心病”现象,传承学术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工作方法,开展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工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和创新思维,激发教学的创新实践,授人以渔。高校教师有责任从日常教学和创新创业活动中,开展专业兴趣培养、价值观引导和理想目标引导,引导大学生重塑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旨在培养具有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能够推动信息产业进步、引领行业文明进程、具有“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特质的大学生,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和人才支撑。
关键词:传统文化;专业兴趣;创新精神
一、概述
“空心病”在大學生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1-6],即表现为人生意义感缺失、孤独抑郁、人际交往能力差、自我评价偏低和存在轻生倾向等问题。这种疾病不仅仅出现在普通学生身上,也发生在一些优秀的大学生中,他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目标,陷入到强烈的迷茫感、无意义感和孤独感中,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对于每个家庭和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清末民初的梁启超,家庭满门俊秀,子女各个成才,三个子女当选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中央研究院院士;考古学家梁思永,中央研究院院士;火箭控制学家梁思礼,中科院院士。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的梁思忠,经济学家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除了学业成就,这些子女在品性、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亦属出类拔萃,这与梁启超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梁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梁启超用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情怀和趣味,融入了几代后人的血脉中[7]。
“趣味主义”是梁启超留给后代的最主要遗产。在梁启超看来,“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没有趣味的人生就没有意义。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治学上,梁启超都主张趣味和乐观。在他的家书中写道“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7、8]。
本人非常赞同梁启超先生的观点,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体会和感悟,并付诸于教学、科研、创新创业指导和学业指导过程中,用言传身教引导和影响学生们愉快而努力地学习,培养趣味,挖掘潜能,积极创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将情怀和趣味,融入到教书育人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工科生的爱国情怀和专业趣味,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并把这种趣味和精神融入到学业和创新中。
二、在传统文化熏陶中唤醒专业兴趣和创新实践
把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融入到工科学生的教学过程和培养当中,守正出新,立德树人,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学生们在评教中写到:“一位把学生当做自己孩子的老师”,“十分注重方法的培养,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本人见过的最棒的老师”,“老师富有耐心,教学思路清晰,一丝不苟,和蔼可亲”等等。带领授课班级学生、学业班主任班学生、学业导师学生和大创组的同学们申请并获得学校2019年度双一流引导专项资金“文化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在工科专业生中的守正出新立德树人”项目立项,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与学生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科技的发展,感受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并引导和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树立大理想、大抱负,实现大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项目组成员作品包括“国家博物馆之-友好往来”,“文化传承之山西传统与遗迹”,“文化传承之汉服和饰品制作活动-唐志敏组”和“文化传承之读者文章赏析-当女性仰望月亮”等等,如表1所示。在这些作品中体现着项目组同学们的所动、所见、所读、所想和所悟。
三、将创新融入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群体、学科专业和学时安排以及最新相关技术发展,每学期更新教学内容、教案和在线教学辅助资料。自2016年以来,建设了《电路分析基础》和《信号与系统》两门课程的课前复习课程资源,建设了研究生课程《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案例。2018年,为授课班级学生建设了《信号与系统》课程拓展学习应用案例,制作文章检索途径和方法PPT和专利检索途径和方法PPT,介绍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与课程相关的科技文献和最新科技成果,并把拓展学习内容上传到爱课堂平台和授课班级微信群。这些资源的建设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基础知识,同时能够对最新科学技术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关系加以了解和实践,激发同学们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想法。2017年秋,主讲的3学分《信号与系统》课程和其它班级的4学分同一门课程,在期中考试试题完全相同的情况下,3学分开展教学创新实践的班级平均分66.53分,与4学分班级的平均分66.92分非常接近,而且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
四、科研项目反哺育于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电路分析基础》和《信号与系统》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着重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课程理论难度较大,数学基础要求高,且数学计算较多,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以工程应用实例展示和介绍,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基于在研科研项目,理论与实践(实例)相结合,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最新前沿技术发展和热点技术需求,开展了机器学习和5G通信技术相关的“拓展学习”教学和实践环节。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与教学团队一起开展了电路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同学们对两门课程的此部分教学环节参与度和热情度很高。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系统频响特性”部分内容讲解中,向学生们介绍了本科研组研发的抑制微波炉谐波电磁辐射的4.9GHz和7.35GHz单频段和双频段滤波器以及基于目前在研华为创新基金项目“可调滤波器设计”,包括滤波器设计目的、参数指标、结构、仿真分析过程、器件参数曲线和测试结果等等。如图1所示。
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第一章介绍实际电路和集中电路模型部分,把本科研组研发的七导联无线心电监护系统介绍给学生,展示其电路版图和结构模块,如图2所示,并结合本课程基础知识做基本功能介绍。
随时搜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2018年,参加了美国普渡大学5G通信技术专家在清华大学的技术报告会,会上对专家系统建模时使用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KCL和KVL基本定律的PPT进行拍照,在2019年春季学期,讲完KCL和KVL定律后将所拍照片展示给授课班的学生们,并做简单的原理介绍,课下将这些照片上传到教学群里供同学们仔细理解和思考。2019年6月,参加了第十届国际微波论坛会议,会上将专家使用到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的串并联等效电路知识用于天线设计的思想及时在所授课班级的微信群里与学生分享。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感悟到目前所学基本知识在最新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近两年,指导本科生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3篇。
在教学过程中将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中,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最新进展,前沿技术发展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课程兴趣度和学业挑战度。在课上或者课下学业和大创指导中与学生交流有关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和技术制裁,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培养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信号与系统》课程讲解“调制与解调”章节中,讲述信道复用技术时将最新5G通信的关键技术“空分复用”引入课堂,激发同学们课业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兴趣。
五、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做学生的引路人
在大创项目立项之初,与学生们交流他们的兴趣点和申请大创项目的初衷,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本着踏实认真的态度去真正地做创新性研究,从申请书撰写、方案设计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们大量阅读高水平文献,追踪最新科技发展报告和成果新闻,贯彻授人以渔的导师作用。
在大创指导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自我的创新想法,参与学生创新思想的可行性讨论,而不是简单告诉学生其想法是对还是不对。2019年,指导的学生们通过设计多款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超材料结构,将其加载到底馈或侧馈的微带天线上,实现了小型化、高增益或者多频段的性能。在小型化天线的设计中,创新性地将超材料加载到底部同轴线馈电点的周围,减小了天线的整体尺寸,并通过对称性地加载超材料单元结构,使小型化效果更明显;在多频段天线设计中,将非周期性的超材料单元结构加载到天线上,在毫米波频段实现了多频段特性;在高增益天线设计中,创新性地设计了吸波超材料结构并将其加载到微带天线的介质基板上,吸收馈电产生的寄生辐射和表面波,提高了天线增益。
基于创新项目研究工作,本大创项目研究工作进入了北京邮电大学第十一届大创展,并获得了三等奖。指导本组学生把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撰写学术论文,在本学科重要的国际会议CSQRWC2019上发表题目为《Design of a Miniaturized Antenna Based on Split Ring Resonators for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的论文,项目负责人在会议上做了口头报告,其陈述和回答问题表现出色。
六、结束语
基于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思想并付诸实践,是一个逐漸培养的过程,言传身教不仅是对学生父母的要求,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从自我做起,从每一次与学生的接触开始,寓传统文化于课业学习和创新研究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才智,推动信息产业进步、引领行业文明进程、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主题演讲[EB/OL]. http://www.sohu.com/a/311178618_827871,2016,11.
[2]金玉熙.大学生“空心病”现象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刘琳,汪德强,陈明.如何治愈学校的“空心”病——对新时代的教研组建设的实践[J].教书育人,2018(34):4-5.
[4]胡中晓,潘敏.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基于“空心病”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9):234-235.
推荐阅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创刊于1993年,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主办。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