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重庆古镇水文化历史记忆发掘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9-12-25
简要:摘 要:重庆古镇是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码头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元素的缩影,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承载着巴渝地区深厚的文化记忆。在古镇城市化、商业化、现代化的

  摘 要:重庆古镇是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码头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元素的缩影,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承载着巴渝地区深厚的文化记忆。在古镇城市化、商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中,古镇原生态文化风貌趋于同质甚至遭到了严重破坏。追寻和回归古镇文化的本真记忆,要深入挖掘整理以“水”为意象的重要文化符号,围绕水环境打造复原关键场景资源,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展现丰富的水文化记忆,开发有特色的水民俗文化旅游,真正传承历史文脉。

  关键词:重庆古镇;水文化记忆;发掘

中国历史文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我国城乡文化生态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古镇文化风貌和文化特色在如火如荼的商业开发中,日益同质化。地处长江上游沿河口岸的重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古镇繁若星辰。据不完全统计,具有一定规模且知名度较高的古镇有近40个,这些古镇大都分布在长江干流或其支流嘉陵江、乌江、岷江等江河沿岸,形成了“临水而建”的布局特点,体现出了对“水”充分的依赖性。作为巴渝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文化典型,重庆古镇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又因水而衰,水作为这些古镇的文化底色,凝聚了巴渝优秀文化精髓与特质,承载着深厚的巴渝地域历史文化记忆,对巴渝文化的成型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古镇的水文化特质与遗存现状

  重庆古镇临水而建、因水而生,体现出了“因水而兴,兼收并蓄”的巴渝文化特质,承载着历史久远而地域特征浓厚的巴渝历史文化记忆。然而,数百年来伴随经济发展、陆路运输发达、战争破坏等影响而逐渐衰落,古镇陷入了繁华不再、沉寂落寞的困境。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商业化进程,古镇的乡村地域文化正在被消解,虽然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古城镇抢救保护等政策的指导下,一些古镇进行恢复与重建,但由于传统研究的局限及商业价值的吸引,往往存在“千镇一面”的弊端。古镇的重建与再现,应重视对古镇开启生命、生活、生产的水文化记忆的挖掘,侧重于对巴渝水文化历史传承的恢复。

  (一)“临水而建,舟楫往来”的区位优势

  山城重庆地势险要,陆路交通极为不便,古镇大都临水而建,舟楫往来水运兴盛,文人墨客、商贾云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重庆古镇一度发展成重要的物质集散地、水陆码头和军事要地,繁盛一时。有研究数据发现,两千年来,三峡地区的城市发展体现了其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溯江而上的区域开发时序,其中71%的城市分布于长江干流沿岸,73%的城市分布于两河交汇处,82%的城市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1]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124座古镇绝大多数在历史上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交通枢纽,古镇沿江河流域分布、沿驿道分布。[2]如距今1700多年的龚滩古镇,位于阿蓬江与乌江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着陆,是乌江流域、长江流域的重要货运集散地,是川盐入黔的重要转运站,被称为“百日场”;磁器口古镇更是“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

  (二)“因水而兴,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

  巴渝地区处于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上,使得古镇南北文化兼容并包,又承载着历史久远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文化浓郁、标志突出。一方面,古镇古建筑随处可见,青瓦房、古戏楼、吊脚楼、宗祠、会馆、廊桥、庙宇等以木作梁、古朴典雅,石板路、青石街、渡口、吊桥、水运码头等透着浓郁的历史沧桑,书写着古镇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过往。另一方面,与古镇共生的传统建筑技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间乐舞、民间文学、节庆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彰显着古镇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繁荣,如磁器口古镇的“沙磁文化”、龚滩古镇的苗家刺绣、涞滩古镇二佛寺的石刻艺术,以及具有沿江地域特色的码头文化、火锅文化及川江号子等。

  (三)“日渐衰微,千镇一面”的遗存现状

  重庆古镇因便利的水运交通、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而兴盛,却也伴随经济发展、陆路运输发达、战争破坏等影响而逐渐衰落,古镇历史上的繁华不再、沉寂落寞。建筑自然老化、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且居民对遗产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传统风貌受到极大的破坏,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地域性特色文化也受到较严重的破坏。传统手工技艺、礼仪习俗及民族文化等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丧失发展活力,无人问津。大量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民间文化也面临消失的命运。近年来,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古城镇抢救保护等政策的指导下,虽然古镇保护研究与开发如火如荼,但由于传统研究的局限及商业价值的吸引,在古镇开发的实践中往往存在“千镇一面”的困窘,缺乏对古镇文化记忆的发掘,缺乏特色与科学的技术保护。昔日繁华的古镇,历史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文化遗存大拆大建,文化丧失自我特色。[3]

  關于古镇保护的大量研究表明:古镇文化身份具有脆弱性,城市化、商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地域的原始文化,地方传统文化的意义正在被消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受到威胁,城市化景观将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分割,加速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变迁与消亡。[4]在古镇改造过程中应该全方位保留古镇的文化记忆,有选择地保留历史建筑的精华,保护原真性文化生活环境,并且要真正能找到不同地方古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径。[5]

  二、“水”与古镇文化记忆

  据《管子·乘马》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重庆古镇多山水环绕,水资源丰富,增添城镇的灵气与活力,造就浓厚的历史文化,水已成为影响古镇文化记忆的重要元素。但水乡古镇的原真性缺失问题不容忽视,以“水”为意象的重要文化符号,在古镇抢救保护中缺乏深入挖掘、追寻和回归古镇水文化的本真记忆,真正传承历史文脉。千百年来,巴渝先民择水而居、因水而兴、因水而衰所遗留下的与水相关的建筑、文学、民俗、艺术、宗教等文化瑰宝,需要恢复重现,留住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推荐阅读:《中国历史文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学术研究刊物,主要刊发有关中国古代文物、考古、历史及博物馆专业的学术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