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民歌《茉莉花》因其悠扬动听的曲调、意蕴深厚的内容广受人们的欢迎,被人们广泛传唱。《茉莉花》的成功主要因其内在“美”,笔者在民歌作品教学过程中,对其内在“美”有着自己的体悟和认识。本文从词曲内涵、音色调性的角度,系统总结其内在“美”,借此深化对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认识,为其他歌者训练和演唱该作品提供必要的借鉴价值,同时也希冀对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江苏民歌《茉莉花》 艺术特征 内在“美”
《北方音乐》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国家二类期刊、黑龙江省省一类刊物。全文上《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本刊立足“以人为本、老少兼顾、注重实用、突出服务”的宗旨,以“发现和挖掘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为己任。
《茉莉花》又称《鲜花调》,是清代以来便十分流行的小曲。该作品不仅在国内被广泛传唱,而且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已传播至海外,尤其是意大利歌剧《图兰多特》以《茉莉花》作为主要音乐素材,更是大大提升了《茉莉花》的知名度,成为中国民歌作品在国外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茉莉花》曲调特色分析
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鲜花调》的第一小节、第二小节重复第三小节、第四小节,而且采用了相同的旋律和节奏,也因此被称为是《双叠翠》。江苏民歌《茉莉花》正是从该小调演变而来的四二拍五声徵调式歌曲。
民歌《茉莉花》主要有23个小节,采用的是前奏+a+h+c+尾声的结构,是由三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分节歌。第一乐句、第二乐句对称整齐,句式均匀,旋律独立性比较强,而第三乐句则压缩了结构,增强了旋律的连贯性,流畅自然。第一乐句涉及四个小节,停留在五声调式的徵音上,两拍的时值,以凸显属音的意义,随后又分为旋律对称、落音与唱词相同的两个短句。第二乐句也涉及四个小节,落音停留在五声调式的宫音上面,使乐曲显得稳定、和谐。第三乐句涉及六个小节,落音停留在徵调式下面四度的徵音上面,结尾部分采用了托腔,而且还加上了三小节的尾声,营造出温暖、亲切的意蕴。半拍一字或者是一拍一字,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和切分音,大大提升了曲式的紧密性,呈现出轻快、愉悦而又略带俏皮的效果。这一部分采用级进音与环绕音作为旋律,主要是在二度及三度上进行音程,很少采用跳进,又使这一部分音乐增加了清新、雅致之感,使人产生平稳、流畅、自然的听觉审美体验。尤其是该作品还采用了一字多音的旋律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其平和、细腻、柔美、深情的调性。
《茉莉花》的艺术风格
1.深厚意蕴的美学内涵
茉莉花虽然花小单薄,但香气淡雅、含蓄内敛、不张扬外露的特征迎合了我国民众崇尚宁静、淡泊、致远、含蓄、内敛的审美理念及人生境界,潜在地形成了我国民众对其形态与内涵层面强烈的审美追求,传达出浓烈的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哲学理念的韵味。南方女子因茉莉花淡雅的香气、含蓄内敛的意蕴,对其青睐有加,常常戴在发髻上作为饰品,茉莉花花小单薄、香气淡雅的特征又迎合了我国女性外在含蓄、内在贤惠、形体小巧玲珑的特点,久而久之便被视为“女性”的象征。爱情是人类歌、舞、书、画艺术传情达意的一个古老的话题,是最能激发民众普泛化审美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一个主题。在此背景下,民间艺术家在《茉莉花》歌唱创作中,以茉莉花作为传情达意的素材,在其所蕴含的宁静、淡泊、致远、含蓄、内敛的意蕴以及含蓄、柔美、温馨的女性气质之外,又加上了爱情的主题,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娴熟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与眷恋之情,潜在地反映了其对于爱慕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这不仅为歌词确定了明确的传情达意的主题,而且大大提升了其艺术内涵,使其能够从普众化的层面传达人们所共同理解、接受、认可的爱情思想。
2.比兴的创作手法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歌词采用了比兴的创作方式,诸如“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中的“香”,“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中的“白”,再到“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的“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茉莉花优美、雅致的特点,暗示了江南女性细腻、柔美的性格及对爱情的渴望。从整体上来说,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歌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便于传唱,这也是其广泛传播的一重要因素所在。
《茉莉花》的美质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1942年,原前线歌舞团团长何仿先生便从南京六合八百桥镇采集、记录并改编《茉莉花》,有力地推动了《茉莉花》的传播。1957年,《茉莉花》被制作成唱片并发行。1965年,周恩来将民歌《茉莉花》带出国门,万隆会议连环会上演唱了该作品,受到各国领导人极大赞赏。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茉莉花》收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直接推送《茉莉花》这首中国民歌。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时,《茉莉花》在交接仪式中营造出优美、动听的情境氛围。2001年,中国上海APEC会议的晚会上,百名儿童演唱了《茉莉花》。2008年中国奥运会上由《茉莉花》改编而来的主题曲《爱的火焰》,委婉而刚劲,细腻而激情,受到世界人民的极大喜爱和欢迎。目前,我国山西临汾、湖北宜昌、黑龙江、宁夏、河北、江苏等地区均有民歌《茉莉花》,但其中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从国内到国外都具有极广的传唱范围。江苏民歌《茉莉花》之所以广泛传播,受到国内外民众的极大欢迎和青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个性化的美质内涵,准确把握这一点是提高江苏民歌《茉莉花》训练效率和表演质量的关键所在。
1.具有丰富情感的调性
江苏民歌《茉莉花》具有细腻、柔和、委婉、内敛的调性,使整个音乐作品显得分外悠扬、动听,聆听该音乐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以感受其细腻、柔和、悠扬、婉转的美感,言有尽而意无穷,产生无限回味。而且这种细腻、柔和、委婉、内敛的调性也十分符合我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宁静、淡泊、致远、含蓄、内敛的审美理念及人生境界,该歌曲作品从本质上契合了我国民众最核心、最主要的审美特征,从而造就了民歌《茉莉花》具有了普众化的审美因素。这是该作品具有的重要美质因素,也是其重要的传播价值所在。
2.具有深厚内涵的歌词内容
江苏民歌《茉莉花》采用了“比兴”的歌词创作手法,无论是歌词表面传达出的江南女子对茉莉花无限热爱之情,还是歌词潜在地传达出的女子委婉地、含蓄地表达出的对于心上人的爱恋与追求的心理,都符合我国大众对于花小单薄但香气淡雅的茉莉花的喜爱心理及对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支持和向往的思想情感,使人能够通过聆听、传唱《茉莉花》而产生对物、对情的审美认知与体验,由此产生直观美与通感美的体验。
3.具有易懂和便于传唱的特征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歌词具有简单易懂、朗朗上口、便于传唱的美质特征。我国流传的民歌非常多,仅仅以茉莉花题材为主的民歌便有山西临汾民歌《茉莉花》、湖北宜昌民歌《茉莉花》、黑龙江民歌《茉莉花》、宁夏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等。但是其中部分作品之所以流传范围有限,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歌词不太顺口,不便于群众传唱,例如宁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部分歌词为:“要插(个)茉莉花,要插(个)茉莉花,茉(呀)莉(的个)开心红呀么红不过它,我有心(者)我有心摘上一朵看,又怕(那)看花的骂(呀)(牧童哥)。”演唱起来显然不太顺口,歌词不是很流畅、自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它们的流传。
4.具有宛转悠扬的音色效果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美质还表现在其演唱过程中的旋律级进方式,大大提升了歌曲作品婉转、悠扬的音色效果,尤其是曲折、回返的级进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其情感的细腻陛与情绪的委婉性特征,而且演唱中一唱三叹的运腔效果和多样化的下滑式发音,进一步展现了民歌作品《茉莉花》妩媚、委婉的效果。而且演唱过程中,对于同一乐段相同歌词内容的灵活性、渐进性处理,也大大增加了歌曲传情达意的效果,既彰显了歌者对于茉莉花的无限热爱之情,又反映了其潜在地对心上人的爱恋,充分彰显了江南女子细腻、柔和、委婉、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这种演唱效果成为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可或缺的美质特征。
结语
民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传承作用,除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之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各地域的不同文化进行维护。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廣为流传也充分说明民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