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安徽萧县龙城镇聚集着一群人文画家,世人依地域称他们为“龙城画派”,当时当地最负盛名的书画家吴作樟为创立人。该文通过对龙城画派的界定、作品风格特点的分析及该画派与萧县文化产业的相互成就三个方面,梳理龙城画派的发展历史;以龙城画派的风格特点为依据,总结出其“真景入画”“人画合一”的笔墨写实的艺术特点;以此艺术风格特色为依据,结合萧县长期以来的文化产业历史分析龙城画派的发展。
本文源自刘琪, 美术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04-25 《美术教育研究》从创刊之日起,便秉持着健康、积极向上、视野开阔、选题新颖、技法纯熟的选稿准则采用稿件,为的就是鼓励这些年轻的学子、画家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美术教育研究》作为一本新创的杂志,也希望能在追求满含光明的真理征途中,创建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话语体系,成为大家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龙城画派 萧县 文人画 吴作樟 萧龙士
清代乾嘉年间,安徽萧县出现了一个地方性的画派,即龙城画派。龙城画派以龙城县这一地名命名,随着不断发展,在地方性画派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龙城画派代表画家的风格及其艺术创作主张最能体现该画派的艺术特点。该画派的代表人物大多出自书香门第,他们以传统的泼墨笔法为基础,秉承着文人画抒情写意的宗旨。2014年,安徽萧县正式成立了龙城画派艺术研究院。在萧县这个地灵人杰、富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龙城画派从开创、形成、发展到如今的繁荣盛况,经历了一段悠久的历史时期。
一、龙城画派的界定
清代,萧县出现了一批重视传统艺术、注重画作中笔墨运用的新秀写意画家,他们有的习书,有的作画,共同探讨艺术真理。一时间,龙城县聚集了众多文人墨客,形成了以龙城县为主要交流场所的书画创作群体。这群人即世人所称的龙城画派。而后龙城画派不断发展,在书画界崭露头角,并很快在当时的艺术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龙城画派的开派人物要属吴作樟。吴作樟从小便学习书画,书法功底十分深厚,甚至自成一家,风格独具,著有书法理论著作十二卷。其书画艺术造诣之高,直接影响了后来龙城画派的创立、发展,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龙城画派的开山祖师。一群画家之所以能够被相提并论且被称为一个画派,是因为他们的风格相近,创作手法相同,表达思想大体一致。正是古代有吴作樟、刘云巢、张太平、王为翰等,近代有刘开渠、萧龙士、王肇民、朱德群等,现代有欧阳龙、薛志耘、郑正、朱沛然等著名艺术家,才形成了龙城画派这样一个艺术风格鲜明的画家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萧县书画逐渐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继承并发展了龙城画派,大规模的发展使龙城画派延续至今,有大批传人,且在书画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萧县书画创作日趋繁盛,跨入“光辉时代”,在这里,画坛大家、新秀共放光彩。同时,龙城画派也逐渐走进寻常百姓中间。龙城画派形成于乾嘉年间,发展繁荣直至现在是历史的必然。纵观其发展轨迹,它的发展离不开萧县这片传统文人画成长的沃土。近现代以来,龙城画派不断发展,“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也日益繁荣。
二、龙城画派的风格特色
龙城画派起源于明朝末期,基本形成于清代乾嘉年间,在绘画上继承传统的文人画特色,在运用前辈传统技法的同时,也吸收同时期优秀书画作品的精髓。该派作品以写意花鸟画为主,画家在笔墨中展现自己的生活情趣,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文人画作为中国传统画的一种类型,十分重视画家的修养和学识,追求作品的气韵和意境。画家在画作中要实现笔墨相通、情景交融、物我统一。但其艺术风格不拘泥一种类型,或豪放或婉约,都以笔墨抒发心中意气。龙城画派作品尤其强调笔墨,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用笔的刚柔、疾徐、顿挫,用墨的焦浓重淡对比都是画作的重点考量因素。画家在创作中不重视形态相似,而重视作品传达的气韵、个性以及内心感受。
同时,龙城画派拓展了绘画的题材内容,除传统的牡丹、荷花、梅兰竹菊、松柏、芭蕉、鹤、鹰等题材外,画家加入了大量生活中人们身边的事物,如丝瓜、辣椒、葡萄、南瓜、大白菜、鸡、鹅、鸭、鱼等[1]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之物出现在龙城画派的画作中,既将文人书画引入民间生活,又为传统文人画增添了亲切的特点。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龙城画派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人画合一,交融传承
萧县位于皖北,靠近齐鲁地区,古称萧国,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各类古文化的发祥地,拥有金寨文化遗址、花甲寺遗址等新石器晚期遗留的文化遗址和隋唐时期的萧窑遗址。萧县人杰地灵,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是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2] 。人文地理特色对吴作樟等人的绘画风格产生了直接影响,塑造了龙城画派“心有天下,观照自然”的独特艺术灵气。生活在此的画家性格大多质朴敦厚,体现在作品中即画作风格朴实无华,秀雅洒脱。画家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多出身于书香门第,擅长书画艺术,同时也受到当地浓厚的生活气息的熏染,他们的画作展现了家乡的草木山水,笔下的形象经艺术加工和提炼无不绘声绘色。万物皆有情,他们赋予了景物无限的生命力,令人回味无穷。
2.真景入画,不断创新
以真景入画是龙城派创作风格的一大特点,也是该派画家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对客体形象的真实描绘,在清代作为与摹古思想相对立的美学思想,被当时的龙城画派重视。山水自然在客观世界中的形态并非固定不变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事物更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些真实场景应用在画作中更具表现力。龙城画派的画家做到了用真实的自然之态表现自己的情感。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写意画,龙城画派在传统的章法布局基础上积极创新,配合多样性的画面安排,直接传达出画家的内心感受。
三、龙城画派与萧县的文化产业发展
明末至清代乾嘉年间,萧县聚集的大批文人墨客,形成了著名的龙城画派。四十年前,全国第一家县级画院——萧县书画院成立。后来萧县也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龙城画派的成立、发展与萧县的发展互相成就,其书画艺术特色发展脉络与萧县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孕育发生、形成到发展,传承关系清晰可辨,风格独具。近现代以来,龙城画派不断走向辉煌,同时也带动着萧县不断发展。
1.自成一家,享誉中外
20世纪前二十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均开始创办艺术学校。当时萧县就有许多人进入艺术学校学艺。在龙城县当地教授绘画的王子云辗转至杭州后,将自己在萧县的学生推荐至杭州学习作画,当时在杭州艺专主持工作的蔡元培鼓励刘开渠到法国交流学习。之后,龙城画派的画家也多次赴海外交流,他们既学习西方的绘画思想,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所学融合,将知识融会贯通,这使他们成为当时画坛的风云人物,正是这批博学多才的画家,为龙城画派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艺术与民间,融合相通
中国传统艺术与民间艺术的融合一直以来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文人画往往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学习绘画。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改变,传统艺术逐渐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萧县便诞生了一批土生土长的画家,其中有着各类职业的画家成为龙城画坛崛起的新秀。萧县作为典型的书画之乡,其民间的书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农家村落里,几乎家家挂着满墙的书画作品,书画也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礼物。
当前,龙城画派作品既继承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又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将书画作品从文人书房带入了现代生活,打破了书画艺术与平常生活的界限。萧县传统的书画艺术积极融入现代工艺产业,当地开办的各种手工制品厂都以文人画为原型制作精美的手工艺产品出售。
3.人才辈出,发展壮大
龙城画派人才辈出,依据时间可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以吴作樟、刘云巢、张太平、王为翰等为主,第二代以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萧龙士等为主,第三代以欧阳龙、薛志耘、郑正、朱沛等为主。其中,百岁老人萧龙士承前启后,跨越了几个历史时期。他曾在萧县当地执教,他的画作集众家之所长,融合传统又创新突破,自成一派,他画的墨兰甚至远送英国展览。萧龙士以苍朴之笔墨,描绘时代之真、善、美,他所作之荷(图1)与兰皆笔简气旺、情趣盎然、恬淡清远、意境清幽而又神采飞扬[3] 。在萧龙士这样的前辈的传授下,一时间龙城画派人才崛起,他们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收他地之长,独树一帜。不断发展中的龙城画派,既博采众长,又力求创新,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萧县依托“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紧密围绕书画行业,采取多项举措推动县域内书画产业的发展,以龙城画派的书画作品为实体,打造了集画材经营、美术创作以及书画装裱、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书画产业集群模式,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萧县文化产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扩大了其“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萧县书画的发展模式对于打造皖北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促进皖北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借鉴作用[4] 。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