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感染力很强的听觉传播符号,有着独有的叙事功能和与众不同的审美要求。在我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黎族的民间音乐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反映黎族人民劳作、娱乐、喜庆等活动的重要载体,寄托着黎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本文從黎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与研究、创作与创新、重视与扶持、平台与渠道等层面入手,就如何对地方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传播是最好的传承等观点。
《音乐大观》(月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自由性、评论性、理论性的音乐文化多媒体刊物。
音乐传播是艺术化的传播,就地方民间音乐而言,传播是最好的传承。当下,人们在面对音乐传播现象、传播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在理性地认识音乐的传播途径和手段,并将其当作一种媒介现象来看待。在我国多元的民族音乐艺术中,黎族民间音乐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印记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主要是由古越族音乐发展而来,具有原生态音乐特征。黎族民间音乐的曲调自由、结构灵活、旋律顺畅、古朴清纯,汇聚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元素,深受黎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为此,笔者将通过简单的归纳与梳理,对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作一番研究与思考。
一、黎族音乐的丰富内涵与断层困境
我国海南省目前还居住着130多万黎族同胞。黎族作为古越族的一支,在迁移以及与其他民族长期混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传统与艺术形态,民间音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外来文化艺术因素的渗透和当地百姓生活环境的现代化,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如果不注重创新和发展,就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
黎族民间音乐同样属于中国五声性音乐体系,分别有民歌、器乐、舞蹈三种体裁,其中咏唱民歌历来是黎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之一。由于黎族民间音乐的创作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因此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和曲调的易变性等特点。创作者同时也是接受者、传播者和传承者,缺乏稳定性和专业化,他们通常都会自生自灭。黎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实际上与当地的民俗民风密切相关。传统农业社会时期,黎族同胞在开荒种植、上山放牧、采摘狩猎时都要唱敬山神歌,黎族青年男女从谈恋爱到隆闺相会,或“三月三”传统节日里男吹唎咧,女吹鼻箫或男女对歌,婚俗中的说亲、定亲、出嫁、结婚各个环节都有音乐相随;祭祀请道公或娘母,要表演歌舞;丧俗仪式中祖先歌、老人歌、丧歌的演唱,唢呐、锣镲的演奏。这些活动都为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了场所和条件[1]。
黎族同胞聚焦地现在还存在着哈、润、赛、杞、美孚五种方言,体现在民间音乐上就有了独特的“唱调”。当地人在演唱黎族民歌时用的又分别为黎语或汉语,前者五言一句,后者七言一句,从而使黎族民歌既绚丽多彩又形式多样。这是我国少数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2]。虽然黎族民歌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与现代音乐相比,传统的黎族民间音乐还存在着明显的农耕文明属性,主要以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活形态为反映对象,特点是速度缓慢、音量较小、音域较窄、节奏自由等。并且,许多黎族民歌多用古老词汇,受城市化严重影响的年轻人既听不懂又不喜欢。据了解,现在还会唱黎族民歌的黎族同胞在年龄上已出现明显的递减趋势,4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已不熟悉黎族民歌。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前进和黎汉民族的融合同化,包括黎族民歌在内的黎族民间音乐正在逐渐失去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当前,黎族民间音乐面临着两种情况:一是不去接受新的生活、文化、经济元素,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二是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涅槃与重构,在不失其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音乐是描绘美好事物的声音,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也需要通过创新与传播来更好地传承。音乐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在人类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们不能为传统民间音乐的改头换面叹息,而是应该客观地正视音乐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族音乐的自觉与不自觉重构现象[3]。
二、黎族音乐的教育与社会各界扶持
(一)从小培养孩子对黎族民间音乐的认同感
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后继有人,这就离不开教育。这方面除了家庭教育外,当地幼儿园、小学等要培养孩子学会唱黎族民歌,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对黎族民间音乐产生文化认同感。在通过教育培养黎族音乐人才传承黎族民间音乐时,还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普及相关知识,让人们能深入了解什么是黎族民间音乐。
(二)高校要发挥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人才优势
海南省的高校应联合西南地区高校在网络中建立西南地区民族音乐云资源共享平台。专家学者可以发表学术见解,为学习、创作、演出提出指导性思想;教师可以上传自己的教学课程、音乐作品谱例和演奏视频;学生和民族音乐爱好者可以在云端查阅理论知识、学习演奏技巧,寻找自我的不足之处,加以更正。黎族民间音乐的繁荣离不开高校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音乐创作者可以在云端查阅资料,根据新的流行元素创作出易于传播的黎族新音乐。云端资源在多方位交流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播民族音乐、构建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三)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开发黎族民间音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地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发黎族同胞居住地的旅游资源,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把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播与旅游业密切结合起来。祖国的宝岛海南风景宜人,是当下人们旅游的首选地之一,而海南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业又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推介中,海南应该有自己的旅游音乐宣传语,这可以向专业音乐创作人员或民间艺人征集,用传统黎族民间音乐曲调加入歌词,唱出富有地方特色的黎族旅游宣传歌(黎汉双语)。在推介海南旅游资源的同时传播黎族音乐,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黎族音乐,使黎族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优势互补。 (四)通过网络向音乐创作人征集作品
各地在开发旅游新产品时,可以通过网络向音乐创作人征集新黎族音乐作品(汉黎英三语),包括景区的宣传片音乐、景区迎宾歌舞、景区的演出节目。这类黎族歌曲、黎族舞蹈和黎族器乐的结合模式,可以在景区网络宣传、景区门口欢迎仪式、景区中的各个景点演出环节中进行。如“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等,都可以在景区门口大屏播放黎族音乐录像,或者通过表演黎族音乐的方式展示景区内各景点的特色,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景区中的各景点,通过听音乐就能知道景内有哪些特色风景,哪些景点适合自己浏览。而在各个具体的景点中,同样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详细地展示景点的具体内容。同时景区也可以出资请自媒体平台的“网红”(音乐创作者、黎族歌手、黎族演奏者)为景区拍摄短视频广告,在景区进行直播宣传。如此,既能在旅游景点传播黎族音乐,又可以让景区吸引众多游客,更能促进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计划性开发;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的开发[4]。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政府完全可以把开发景点外包给企业,但由于某些企业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迎合旅游者口味而出現一种“伪民俗”现象,这会导致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出现许多问题并对游客在理解上出现误区,因此,在黎族民间音乐与旅游资源协同开发时,要从保护与传承黎族民间音乐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把握好。只有在政策上引导到位,加强科学而有效的管理[5],才能通过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让黎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
三、黎族音乐的创作创新与广泛传播
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人,传播行为是人的社会行为,传播方式的本质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6]。黎族音乐要得到广泛传播,就应该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只有经常有新作品出现,才能确保黎族音乐传播的内容源源不断。要以“演”促“创”、以“演”促“播”,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对黎族民间音乐的全方位互动式传播。音乐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日益改善,黎族音乐如果再用以前的那种传统方式创作,就会失去年轻受众,失去年轻受众就意味着失去更多的传播对象。因此,在创作新的黎族音乐作品时,需要掺进年轻人也能够接受的现代音乐元素,像刀郎在传播新疆民间音乐时就加入流行音乐元素进行编曲。创作与创新是保持黎族民间音乐生命力长盛不衰的有效手段,也是黎族民间音乐广泛传播的基础条件。要通过多种举措,让当地的黎族音乐工作者和黎族音乐爱好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如开展黎族原创音乐有奖征集活动、扩大黎族音乐演出平台、拓展黎族音乐传播渠道等。
(一)“演”的平台
黎族音乐的“演”分为传统平台演出和网络平台演出两个方面。就高校而言,传统平台演出又分为校内演出和校外演出。在校内,可以定期举行与黎族音乐相关的音乐会、汇报演出、校内比赛等,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联合其他省市的高校和中小学举办演出活动;在校外,学校可以联系景区(企业或政府机关),让学有所成的学生在景点中演出实习,锤炼自我,如演唱黎族歌曲或者演奏黎族乐器等,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电视及网络选秀比赛,让他们在黎族“三月三”节日活动中显身手。通过“三月三”这类活动的表现舞台,激励年轻人主动传承、积极弘扬黎族音乐文化。
(二)“播”的渠道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黎族音乐也要不断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播放更多的黎族民间音乐作品,同时还可以利用车站、码头、机场、饭店、宾馆、商场的户外媒体进行播放。其中像通过抖音等自媒体平台,邀请黎族歌手、黎族乐器演奏者、黎族音乐爱好者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演奏他们自己创作的黎族音乐作品,在向大众传播黎族音乐的同时,既能展示他们自己的才能,又有可能成为“网红”。对于当地有关部门来说,则可以举办与黎族音乐相关的音乐节,如黎族“三月三”音乐节这样的活动,大力传播黎族音乐文化。
四、结 语
有人在现存的《黎族民歌三千首》中,梳理统计出了76种黎族民歌的旋律与音调,实际上散落于当地民间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而没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黎族民间音乐则更多。只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才不会失传,如对传统曲目和节目实行数字化保存,建立丰富的黎族民间音乐资源库。要在确保传统特色不变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并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这个古老的艺术焕发青春。民族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民俗、语言、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海南省独有的黎族民间音乐,要通过积极传播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传承,只有充分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让传承与传播相互促进,黎族民间音乐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枉源.海南召开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EB/OL].人民网,http://hi.people.com.cn/n/2014/1218/c231190-23267724.html.
[2] 刘厚宇.黎族民歌分类探微[J].新东方,2010(5).
[3] 王海龙.“花儿”演唱形式的变迁与重构文化市场[J].大众文艺,2016(2):269.
[4] 陈英,李芬,刘伟.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今日科苑,2008(4).
[5] 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音乐研究概况及现存问题[J].大舞台,2010(9).
[6] 王海龙.撒拉族传统音乐形态研究[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123.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