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从蒙元时期龙袍服饰透视草原文化精神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8-12-07
简要:龙袍是古代皇帝彰显封建王朝统治者身份的服装,内涵功利性要求,包含着皇帝的思想与灵魂,是体现皇权意志的装饰品代表作。蒙元时期是龙袍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

  龙袍是古代皇帝彰显封建王朝统治者身份的服装,内涵功利性要求,包含着皇帝的思想与灵魂,是体现皇权意志的装饰品代表作。蒙元时期是龙袍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蒙元时期在龙袍中也体现出其鲜明的草原文化精神。蒙元时期的龙袍氛围团窠式、胸背式、云肩式三种,对三种龙袍的样式及其包含的文化、精神进行阐述,通过蒙古族服饰蕴含的草原文化,让人们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的魅力。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是国内仅有的中央级中国古史研究的学术专刊。专业性强,学术内涵丰富,栏目多样,除发表有关历史理论以及中国通史(鸦片战争以前)和各断代史的专题学术论文外,还设有书评、读书札记等栏目。

  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忽必烈入住中原,成立元王朝,其服饰发展集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及各民族文化于一身。蒙元时期的龙袍服饰既保留了草原文化崇尚自然、开放、信义的特色,又吸收了中原文化艺术、风俗等汉民族特点,选用庄重、大气的颜色,配以鲜亮饰品,彰显蒙古民族开朗、率真、豁达的同时,也体现了其王权至高无上的特点。

  元代织物常用龙纹当作服装的装饰性图案,但使用暗花龙或小龙作为装饰的袍服并不能称之为龙袍。龙袍指袍服显著部位使用较大龙纹来装饰,龙纹是作为等级象征的。龙袍类型包括短袖、长袖的各种及膝外套,包括大袖袍、短袖袍、海青衣、辫线袍以及腰线袍、窄身袍。按照不同的龙纹装饰类型,也可以分为团窠式龙袍、胸背式龙袍和云肩式龙袍三种。虽然龙袍种类不同,但都体现出崇尚自然、兼容并蓄的草原文化精神,在中国龙袍服饰发展中颇具特色,拥有独特的地位。

  蒙元时期龙袍服饰的类型及特点

  [1]蒙元时期龙袍既体现了帝王崇高的地位与权利,又彰显了上位者的思想性与文化性,其主要类型有云肩式、团窠式、胸背式。

  1.云肩式龙袍

  蒙元时期的云肩式龙袍,将龙纹装饰在环绕领子的部分,这一部分大多数是以云肩作为装

  饰,另外在膝部和肩袖部也用龙纹进行装饰,叫作膝襕和袖襕,所以云肩式也叫作“云肩襕袖式”。[1]在《金史·舆服志中》首次有了云肩的相关记载:“日月云肩,龙文黄服。”是将日月装饰在云肩之上,将龙纹绘制在身上的龙袍。《元史·舆服志》描述云肩“制如四垂云, 青缘, 黄罗五色, 嵌金为之”,说明云肩的图案与元青花瓷具有相似的纹样。云肩式龙袍按照龙的形式又可以分为缠身大龙和四盘龙两种类型,四盘龙是在四片垂云中描绘四条龙,而缠身大龙则是两条龙。

  元代龙袍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也有体现,如元初时期的《元世祖出猎图》(1),描绘的是初冬时元世祖忽必烈带领随从出外打猎的情景。图中元世祖身着大红色袍子,外罩白裘,衣摆处能够看出用行龙绣制的膝襕,身上的龙袍图像主要是四盘龙,就袍子的腰线而言,图中的窄身袍是辫线袍或腰线袍。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珍藏的元文宗与明宗像,二人都身着缠身龙袍,在两袖身露出部分龙足,根据距离算,应该是首尾相接的两条五抓龙,每个袖子都有一行龙作袖襕。画中两位皇后同样穿着红色大袖袍,以织金锦钠石失作领袖饰品,龙袍上的龙大部分被挡住,只能看到头和尾,应该是两条首尾相接的龙,而膝襕与袖襕上明显绣着两角五爪龙,膝部是四条行龙,袖子部分为行龙。

  还有其他诸如元代壁画、雕像等也有龙袍服饰的出现,如在内蒙古羊群庙遗址出土三件汉白玉石雕像,其中两件石雕都穿着龙袍。一件石雕外穿短袖右衽长袍,内着窄袖贴里,以卷云纹和双龙纹进行装饰,龙对称分布于身前,背部则龙尾相对。另一件石雕袍服款式与之相近,但双龙纹有所区别,两条龙环绕胸背部,龙身弯曲首尾相连,四到五爪,龙身上覆盖细密、整齐的鳞甲。据相关部门考证,此石雕是在公元1314年到公元1358年间制作完成。

  2.团窠式龙袍

  如今,人们所知道的团窠式龙袍出土于元末明玉珍墓,据了解,此墓于1982年被挖掘,共发现五件团龙纹袍。其中青缎龙袍一件,袖长202cm,袍长137cm,右衽、圆领,用黄丝线绣制直径47cm的团龙置于背后、胸前部位。两件丹黄素缎龙袍,较为完整的一件袖长226cm,衣长137cm,胸背处绣制直径46cm的黄色龙纹。两件赤黄缎龙袍,袖长244cm,衣长132cm,46cm直径的黄色团龙位于胸背处。绣制龙纹所用的黄色丝线并非是原有色彩,而是长时间埋于地下后形成的。

  团窠式龙纹即团龙纹,也叫作盘龙纹,在元代史料记载中,这种团龙袍的记载较少。《元史·舆服二》中只记载一例:“黄销金盘龙衣,金炉合,结绶,龙头竿。”其中“销金盘龙衣”是绣制团龙纹的一种印金袍服。尽管团龙服只仪仗人员穿着,而文武官员或皇帝贵族并未发现有此穿着,但元代普遍使用团窠图案,团龙袍存在的可能性极大。《舆服一》中记载,一品公服为紫色,上缀五寸的大独科花,二品为三寸小独花,三品是二寸散答花,四品、五品则绣一寸五分小杂花,六品、七品只是一寸小杂花。此处所载的大独科花选择的就是团窠形式。在《舆服志》中阐述帝王质孙服系统中的夏服,包括金龙青罗、栆褐金绣龙罗、银褐金绣龙罗、蓝金绣龙罗、绿金绣龙罗、红金绣龙罗,据现阶段了解的胸背和云肩窠大部分选择织锦金的方式,也因此刺绣龙纹是团龙袍的可能性较大。

  3.胸背式龙袍

  在龙袍的后背、前胸处设计方形图案,是明清官服“补子”的前身。元代的胸背式龙袍存世量较多,在蒙元文化博物馆中就珍藏着云龙纹水波地腰线袍,此袍整体由水波纹面料制成,在前胸后背后有方形织物,宽30-33cm,高25cm,以龙纹为主要图案,双肩圆盘上有龙的图案,但没有绣制日月纹样。还有其他部分元代胸背式龙袍被国外博物馆或私人收藏。据了解,美国就有私人收藏元代胸背式龙袍,其运用方格卍字纹绫作底料,以方形龙纹缝制于胸背处,右肩处有“云龙捧月”的纹样,左肩是“云龙捧日”的图案,两个圆盘都有绘制鸟纹和兔纹,即日月纹。元代胸背式龙袍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的元明宗、元文宗画像上也有提现,元明宗穿着短袖深蓝色长袍,在前胸部分绣制方形龙纹,而元文宗身穿织金龙纹白色短袖长袍,肩部绣制三角形龙、日、月纹饰,胸前绣制金龙纹。

  蒙元时期龙袍服饰所体现的草原文化精神

  元代时期,中国幅员辽阔,民族融合,丝绸之路重获繁荣,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着长足的发展,蒙元帝国在文化、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快速发展,全面提升中外科学交流水平,让中国受到世界瞩目。蒙元时期的龙袍服饰也体现出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展现了蒙古族的民族精神,是草原文化及蒙古族审美心理的外在表现。

  1.龙袍重视自然和谐

  首先,面料选择重视自然美。服饰以面料为基础,面料不同则质感、光泽、穿着效果也不尽相同。蒙元时期龙袍服饰的面料包括纺织品、皮毛,冬季大部分使用动物皮毛制作衣服,如青獭、香獐、水獭、紫貂、银鼠、猞猁、玄狐、银狐等皮毛。动物皮毛具有御寒保暖、质感华丽、光泽自然等特点,是蒙古游牧民族重要的服装面料。如《元世祖出猎图》中描述的,元世祖穿着着雍容华贵的银鼠裘,和其他人形成明显对比,体现出皮毛高贵、华美的视觉冲击和动感十足的心理感受。

  其次,龙袍色彩彰显出自然美。蒙古族借助色彩表达出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感。他们喜欢的黄、红、白等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不同意义。[2]红色是朝阳与火的颜色,火可以辟邪,能赐予人们财富与幸福,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对火很敬畏,所以龙袍也经常选择红色作底色;白色有着高贵、神圣、纯洁的内涵,这和蒙古族生活环境相关,如哈达、蒙古包、羊群、乳汁都是白色,龙袍的局部选择白色,表达了美好吉祥的祝福意义;金色是永恒和崇高的颜色,是星星、月亮及太阳的颜色,体现了皇权高贵与神圣的意义,在龙袍制作中将黄色当作是主要色调,并以金色作装饰。龙袍选择庄重大气的红、白色为基本色,选择金色为装饰,通过鲜明对比,彰显其民族开朗、率真的性格特征。

  最后,服饰图案体现出自然美。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将自然的图案融入服饰设计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龙袍中也经常运用自然图案,像植物纹样有山丹花、佛手、牡丹、石榴、杏花等,动物纹样有鱼、鸟、蝴蝶、骆驼、虎、羊、牛、马等,还有比较抽象的纹样,如火纹、水纹、卷草纹、盘肠、云纹等,都体现了蒙古族的自然崇拜。[3]

  2.龙袍的发展重要兼容并蓄

  草原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过程中,逐步完善草原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加自身文化的内涵。基于兼容并蓄的思想,蒙元时期的龙袍服饰在政治、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龙袍服饰文化特色。

  首先,龙袍服饰的多样性。蒙古族在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接纳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及特色,让自身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将其他民族的服装款式、颜色、材质等都融入本族龙袍服饰中,是蒙元时期龙袍服饰最大的特点。最典型的元代龙袍来自波斯“纳石失”和源自于中原的丝织物。丝织物包括绢、纱、罗、绫、锦、缎、浑金搭子、青赤间丝、缠顶金缎子、兜罗进锦、暗花细发斜纹、绛丝作帛、剪绒缎子、斜褐、草锦、绒锦等,缎匹中有绎丝、紫隔织、兰丝、串素、钠夹、纳石失,而纳石失来自波斯,通过金线对花纹进行勾勒的织锦,其纹样有着鲜明的波斯风情,又以其舒适手感、优秀质地、美丽外观,得到了元代帝王的喜欢,便将这种工艺大量应用在龙袍上。

  其次,龙袍服饰风格变化性。蒙元帝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与经济的交流过程中,服饰方面渐渐形成装饰华贵、衣料考究、气势恢弘的特点。“质孙”是元代服饰最具代表性的,“质孙”的汉语意思为“颜色”,蒙元宫廷的礼服,靴子、腰带、帽、衣、服等都是成套采用一个颜色的,共包括十三种颜色。上到皇帝,下到宫廷卫士、乐工都要穿“质孙服”,但皇帝的“质孙服”是没有细褶的直身放摆的袍子或腰线袍,以红、绿、紫为主要色调,衣上绣制有龙、凤、日、月等纹样,其款式、装饰、质地都与其他质孙服有明显区别。皇帝的质孙服包括冬夏两季,夏季是15套,如答纳都纳石失服,此服装在金锦上装饰大珠,搭配宝项金凤拔笠;速不都纳石失服,搭配珠子卷云冠等。

  最后,服饰形制的明显变化。蒙元帝国统治中原后,学习汉族的新观念、新思想,龙袍服饰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如将袍服前襟从之前的左衽改变成汉族通用的右衽。在元英宗时期针对舆服制定相关制度,明确规定前襟叠压关系,即公服要盘领、大袖、右衽。龙袍服饰是蒙元时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标志,在服饰制度、缝制工艺、面料色彩、款式风格、服饰种类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时代发展的巨大变化。

  结语

  元代时期,蒙古族作为统治者,其龙袍既彰显皇权至尊,也体现出草原文化精神。元朝皇帝的龙袍款式、面料、装饰都体现出多元化特点,即融入草原文化的自然和谐,也蕴含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兼容并蓄,还有遵守信义的内涵。通过对蒙元时期龙袍服饰的分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的发展动力与生存智慧,以及蒙元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蓬勃生机。

  [注释]

  (1)《元世祖出猎图》,作图元代宫廷画师刘管道刘贯道,作于公元1280年,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1]金琳.云肩在蒙元服饰中的运用[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3(3):12-18.

  [2]高云胜.草原文化背景下蒙元服饰特征浅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2):22-25.

  [3]刘珂艳.元代纺织品纹样研究[D].东华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