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松口镇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镇)”,在梅州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背景下,如何协调旅游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对松口镇的重大考验。本文重点对松口镇历史文化名镇价值的特色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如何保护松口历史文化名镇的方向性思路。
《大理文化》创刊以来,便以其浓郁的大理少数民族风情,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作品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1996年评为“云南省一级社科期刊”。
一、松口概况
松口地处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北部,东接大埔县大麻镇、三河镇、青溪镇,西临梅县白渡镇、丙村镇,南临梅县雁洋镇,北接梅县桃尧,东北部与福建永定县交界。地理位置为东经116º24',北纬24º30'。距梅州市50公里,距梅县55公里,距汕头150 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松口古镇位于松口镇区中部,南临梅江,它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自古有着“松口不认州”的盛名。因地处梅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利于农耕,又水陆交通方便,利于商贸,基于水陆要塞和千百年的文化发展历史等诸因,松口形成为一个英才辈出且蕴含客家特色的人文秀区。
二、历史沿革
据松口志载,西汉时期,松口归属南海郡揭阳县,松口置名“东畲寨”,主户是畲族人;东汉、三国、西晋时,属广州义安郡海阳县,松口改称义安围,至今松口溪南仍存“义安围”遗址;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因有梅溪而称梅口镇;清雍正年问(公元1723年),改称梅口堡。清嘉庆年间,始称松口堡。民国20年( 1931 年), 实行区、乡、保、甲制, 松口堡改称松口区 。民国29年( 1940年) , 梅县实行新县制, 全县设1区3镇, 松口镇为其中一镇,直至1949年8月。建国后, 于1950年成立松口镇人民政府, 隶属松口区。1953年改为区级镇。1958年8月实行人民公社体制, 松东、溪南、松北3个乡和松口镇合并为松口人民公社。1966年松口镇由松口公社分出, 为县直辖镇。。1983 年, 全县实行乡( 镇)、村建制, 松口公社复称松口镇。2004年11月, 松东、松南2镇并入松口镇, 松口镇成为梅县第一大镇。至2012年,松口镇共41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7万人,面积32.68平方公里。
三、文化解析
松口古镇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历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自公元945年置梅口镇至今,古镇的文化从形成、发展、传承到今天又注入了新的内涵,尽管我们看到的许多历史建筑已经不复往昔的风采,但是,文化的延续始终没有改变,这也是支撑松口走到今天依然倍具活力的根本原因。社会会变、环境会变,精神不会变。
概括起来,松口文化的根源来自:
(1) 客家迁徙文化
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部民族迁徙历史,松口古镇的形成与发展和客家民系的迁徙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 客家民系的迁徙发展造就了松口古镇。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士,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迁移运动,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客家人迁徙运动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末年,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乱所及,唯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比较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第三次大迁徙——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奥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奥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大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二是客家人口膨胀。
第五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去谋生,客家人向海外迁徙。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