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乐器,在艺术家的演凑下,散发出高贵的魅力,在很多电影或者电视剧中也经常应用这种乐器,为剧情增添不少光彩,在情感和乐曲的融合下让观众能更加真切的体会到情感的表达。
《电影艺术》专业理论刊物。主要内容为:对新中国电影历程的回顾及总结,对青年电影的研究,对国内有影响影片及主创人员的创作思路的介绍,以及当年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榜及相应态势的理论分析等。读者对象为电影工作者和电影文艺爱好者。
一、钢琴音乐美学元素解析
1、钢琴音乐美学元素中的本体与个性审美
透过形形色色的钢琴音乐的表象,钢琴音乐的美学元素揭示了钢琴音乐各内在诸环节、诸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而构成钢琴音乐的整体审美。听众所欣赏到的钢琴音乐是由特定演奏者还原而来的作曲家的钢琴音乐鲜活本体的审美,而对于演奏者而言则是一次对音乐本体的情感再创作与感性再升华。鉴于钢琴音乐演奏者的情感注入及其感性特征,不可能对这些目前为止尚难以量化的特质进行明确界定,也正因如此,个性与共性之间才会产生差异,不同的个性演奏者之间,即便是对同一作品进行演奏时亦会产生明显的不同,同时,由于个性情感倾向与感性认知的不同,不同演奏者即便是对同一作品的演绎亦会在不同的细节之处引发不同的共鸣。个性自有其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不同理解下的钢琴音乐亦自然会产生其多风格、多层次性,这就使得个性存在着不可替代性,钢琴演奏家之间的个性就是其不同的演奏风格。
2、钢琴音乐美学元素中的感性与理性审美
在钢琴音乐实践的三大环节之中,美学思想贯穿始终,其中的欣赏环节处于整个环节的最高端,欣赏环节实质上是一个蕴理性于感性的过程,即首先通过感性认识对钢琴音乐进行感知从而获得第一手的感知数据,然后再根据储存于头脑中的钢琴音乐理性数据对该感知数据加以衡量,以判别钢琴音乐实践第二大环节——即音乐还原(音乐演奏)环节的精准与审美程度。简而言之其实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判断过程。与其相反的,音乐实践的第二大环节则是一个由理性的乐理认知到感性附带情绪的音乐还原过程。由此可见,钢琴音乐的美学元素中的感性与理性存在着同时依存于音乐整体中的特质,二者既不可割裂亦不可混为一谈。钢琴音乐的感性特质是伴随理性特质同时出现的,当某一乐章呈现出来的时候,听众不只是仅仅听到了乐谱中的一串音符,而且还能体验到蕴蓄于其中的音乐情感,只有体验到了这种情感方能称之为钢琴音乐的审美。
3、钢琴音乐美学元素中的存在与意识审美
钢琴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性审美就在于其以一种精神现象超越音乐本体而存在,书面或其他形式的乐谱并不是音乐真实的存在,而仅仅只能代表一种载体形式,钢琴音乐只有在演奏的过程中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与审美价值。不止如此,钢琴音乐还具有审美的接受性,一旦作品失去接受性,不再受到大众的欢迎,则这件作品就将极少再有其存在与审美的价值。存在决定了意识,正因有了钢琴音乐美的存在,才会产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只存在于演奏者的音乐实践能力之中,只有首先具备了审美的意识,演奏家才有可能将钢琴音乐作品再现为一种审美的存在,虽然只存在于演奏的那一瞬间,但这就已经足够了。演奏者为达到更佳的钢琴音乐审美效果,就必须勤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揣摩、反复领悟钢琴音乐本体的真谛与内涵,在此基础上方能将钢琴音乐的审美不断保持并持续强化。
二、钢琴音乐在《钢琴家》中的美学表现
1、背景气氛与艺术品位的审美营造
现代电影的表现手段极为丰富,声、光、电、磁、机等无所不用其极,其中声是电影背景气氛与艺术品位的重要审美体现,在电影艺术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反观默片时代,我们就会看到缺乏钢琴音乐表现的默片更适合拍喜剧片、动作片等类型,极难拍出表达情绪或剧中人物细腻情感的剧情片。而钢琴音乐在营造背景气氛方面则易如反掌,无论是时代气氛、地方风尚还是背景气氛与环境气氛都能表现得得心应手,钢琴音乐语言的丰富使得钢琴最容易实现影片的情感诉求,同时更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影片的艺术品位审美的需要,进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影片创作思想的完形以及表演内涵的大幅提升。在《钢琴家》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生死关头,钢琴家选择了弹奏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这不啻是犹太民族投向纳粹丑恶灵魂的最锋利的标枪,更是犹太民族足以震撼世人灵魂的不屈的宣言,为影片营造了崇高的精神基调。
2、剧情发展与推动的审美营造
钢琴音乐对影片的剧情发展与推动有着极为强大的审美营造作用,在《钢琴家》这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十几次乐声,其中的前半部分,多为巴松管的低沉乐声,其余的十次乐声均为钢琴音乐,钢琴音乐一次又一次地闪现,将困在充斥了死亡虚墟的死亡之城中,苦苦寻找人性光芒的钢琴家的死亡边缘的生存状态,塑造得生动、凄惨且真实。影片在启幕的第一时刻即以肖邦钢琴音乐《升c小调夜曲》(op.20)中的不和谐音符与晦暗的色彩预示了即将来临的灾难,此后的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时长里通过巴松管的穿插与钢琴的掩映,将命运的苦难一股脑地压在了犹太民族的身上,令人透不过气来。1小时36分钟的时候,再一次响起钢琴声,而钢琴家只能在心里听到,在当时的处境之下,是不允许他发出任何声响的,钢琴声不只在钢琴家的内心轰鸣,更是整个犹太民族对残酷屠戮的呐喊与抗争,钢琴音乐充分表达了犹太民族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