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键词很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当学生出现心理困惑时,为了让其尽快摆脱困境,心理咨询师须要用类似于“安慰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援助。但是,安慰再好,即使能把心灵的创伤弥合,也很难与受助个体的心理纹路完全畅通对接。当把心理健康援助仅仅局限在困惑发生后的安慰层面,对相当多的接受心理援助的学生而言,其效果并不显著。因而,将心理咨询端口前移,加强对心理健康援助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提高心理健康援助效果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刘琦, 教学与管理 发表时间:2021-06-01
关键词 心理咨询室 心理困惑 心理健康 安慰式 前瞻性
许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由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组成,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为那些由于遭受各种各样心理困惑及生活变故而处于心理困惑状态的学生尽快摆脱困境提供心理健康援助。例如,突发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的疫情、家庭变故、身体遭受意外伤害、人际关系不和谐、遭受欺凌、学习困难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心理健康援助很像是问题发生后为了弥补问题导致的个体心灵困惑而实施的 “安慰式”行为。当学生的心理困惑产生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是化解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但并非心理健康援助的全部。
一、“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存在的缺陷
问题发生后,对遭遇心理困境的学生实施类似于“安慰式”的心理咨询服务,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对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很有必要,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心理咨询服务现场过于形式化
走进各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内部建设设施虽然各有不同,但却大同小异,例如:在咨询室门口悬挂“×××心理工作室”的牌子,并附有心理咨询师简介、联系电话及咨询室值班表;室内光线柔和,色调以中性为主,在桌子上摆放纸巾和鲜花(或盆花),两张椅子摆成 90 度直角,茶几及墙壁上布置一些温馨的装饰,书柜里有一些心理辅导类书籍,有些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了音乐放松椅、沙盘等设备。心理咨询师在与接受心理援助人员交流的同时,一边说一边在咨询记录表里记录着来访人员的案例。部分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援助的学生如同去医院看病一样,拘谨、彷徨、紧张,甚至怕被别人看见,这样的心理状态很难让他们彻底打开心扉去坦然接受心理健康辅导。
2.心理咨询服务大多是坐等求助者上门
“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问题发生后,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主动求助,心理咨询师根据需求者存在的困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即:坐等需求者上门。以校园欺凌为例,欺凌行为在每所学校都发生过,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校园欺凌中,容易被发现的是身体欺凌。身体欺凌一旦发生,学校心理咨询室会立即启动对遭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显性问题发生后的心理咨询服务,大多属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主动行为。而一些隐性欺凌,例如言语欺凌及网络欺凌却不太容易被发现。有的学生长期遭受软暴力欺凌,但由于种种原因,受害者没有把自己遭受欺凌一事告知他人,他们长时间独自忍受各种软暴力,心理上的创伤远大于身体欺凌中的被欺凌者,但由于这种欺凌行为没被发现,当他们不主动寻求援助时,基本得不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健康援助。
3.心理咨询服务局限于就事论事
以中等教育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例,其接待的学生很多与男女生交往有关。比如,当处于暗恋痛苦的学生向心理咨询室老师诉说自己的心理困惑之后,心理咨询师大多就事论事: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调整自己等。这种就事论事的心理咨询服务,有点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部分性格内向、较少接受过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身心健康水平本就不高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认知的知识基础,很难从遭遇困惑后心理上的“死胡同” 中走出来。因而,“安慰式”的就事论事的心理咨询服务,对部分受助者所起的作用很有限。
4.心理咨询服务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
再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服务时,如果对需要帮助的人缺乏一定的了解,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如同教师备课及上课时不了解学情一样,只是按照教材把知识讲了,即使课讲得无可挑剔,但却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教育需求。在对受助人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前,如果对受助者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指标、心理健康教育经历、心理困惑的系统诱因、心理发展期待等一系列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自然很难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因而,“安慰式”心理健康援助由于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甚至心理咨询师与需要心理健康援助的学生根本就不认识,片段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其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
5.心理咨询服务受助面较小
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当疫情还处于较为严重时期,很多心理辅导机构就做好了如何对失去亲人及感染了新冠肺炎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的计划。当疫情形势逐渐向好发展,特别是在武汉解封后,部分心理辅导团队将心理健康援助的重点放在被疫情夺去父母生命的青少年身上。这部分青少年毕竟是少数,还有一大批青少年在长达三个月左右 封城 、封路 、不出门、停课不停学的日子里,由于适应不了被疫情打乱的生活节奏而使得生活与学习长期处于无序状态,由于父母亲子陪伴能力的缺失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由于熟悉的人在疫情中倒下而导致严重的心理恐慌。因为疫情,他们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与那些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却不太被关注,较少接触到心理健康援助。
6.心理咨询服务缺少与家长的互动
问题发生后,心理咨询团队对遭受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援助,大多局限在与受助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与受助学生的家长及班主任取得联系。教育离不开各教育主体之间的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情况更复杂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援助必须要靠受助学生父母、亲人、老师、玩伴等多方人际关系的合作,仅靠“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很难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提升心理咨询室前瞻性身心健康指导能力
“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当把心理咨询服务仅仅局限在问题发生后的安慰层面,对相当多的接受心理援助的人而言,其效果并不显著。因而,在做好“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十分必要。
1.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咨询服务的研究
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让心理咨询服务从问题发生后的“安慰式”状态中走出来,首先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
(1) 不确定性灾害的种类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2) 不确定性灾害容易引发青少年哪些心理困惑?(3)各种心理困惑的特点及对受害人可能的影响程度;(4)各种心理困惑的干预措施;(5)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对心理咨询师业务能力的要求;(6)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接与融合的研究;(7)不确定性灾害发生后,如何在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8) 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9)系统性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的构建。
2.提升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能力
许多学校都有针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承担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工作。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都采用学生求助在先,教师指导在后的类似于“补救式”心理健康辅导,例如:在心理咨询室门口挂一个信箱,张贴一张心理咨询师的简介,并在简介中公布每个心理咨询师的联系方式,心理咨询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需求,采用面谈或书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健康辅导。能主动确定心理辅导主题并对学生进行前瞻性心理健康指导的心理咨询师非常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育人的阵地之一,要从教育的角度、育人的高度,将心理健康指导及心理健康援助的范围扩大、端口前移,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研究,构建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应对各种逆境的能力。
3.将应对突发灾难的心理调节纳入教育环节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很多学校将训练学生地震逃生能力纳入学校教育,特别是在每年的 5 月 12 日,很多学校都对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让很多学校将疫情防控纳入到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多措并举提高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能力。灾难发生后,用类似于“补救式”的方式落实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但是,学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应对各种突发灾难的技能,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上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心理上应对人生灾难的能力,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及学校社团组织,在教育教学及各项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加强对学生心理上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
4.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相关教师及心理咨询师是无法完成的,该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每个教师要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认真学习与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认真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及时干预,而且还要能够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从“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中走出来。认真探讨如何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心理世界更加强大;探讨如何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的知识及各种隐性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5.加强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的合作
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不出门、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等应对疫情的举措出台后,学校教育大多侧重于如何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通过一天数小时的网课规范及充实学生停课不停学的超长假期,但对学生应对灾难的心理辅导却做得不够。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仅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对需要接受心理援助的学生进行类似于“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各成一体、相互分割的现象较为明显,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很好化解。无论对学生进行哪个层面的教育,仅靠学校及某个社会组织是无法有效实施的。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援助时,需要学校主动与专业的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及家长进行合作,让各教育主体在相互协调、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辅导。
6.让心理健康援助在润物无声中进行
真正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在润物无声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援助也是如此。过于形式化、特别强调、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援助方式,虽然强化了教育的仪式感,但也让辅导教师及受助人多了一份拘谨与防备。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援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援助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将各种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让学生面对突发灾难时不恐慌,当学生遇到困境、陷入心理危机时,相关教师及社团组织能够润物无声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类似于“补救式”的心理健康援助,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中,化解心理困惑,让心理世界走向丰富及强大。
7.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
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质量如何?教育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学校的重视及全体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也取决于对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学校及相关学术机构,应将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纳入到课题选题计划,成立研究团队,制定研究方案,对心理咨询室定位、课程实施、发展目标、心理健康援助能力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等提供科研引领。
每个人都会无法预测地遭遇各种难以承受的打击及突发灾难,都会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出现心理困惑。当心理困惑出现时,需要用类似于补救及安慰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援助。但是,补救再好,安慰再到位,即使能把心灵的创伤弥合,却很难与受助个体的心理纹路完全畅通对接。将心理健康援助端口前移,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提高心理健康援助效果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