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基于消费者异质性视角的“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选择行为研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1-07-31
简要:摘要: 基于消费者黑箱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为调查对象,从消费者异质性视角,采用结构方程、多群组结构方程方法,研究了互联网 + 消

  摘要: 基于消费者“黑箱”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为调查对象,从消费者异质性视角,采用结构方程、多群组结构方程方法,研究了“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的选择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外部变量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意愿; 不同的消费金额、有无利息、不同心理账户对“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使用具有显著性影响.

基于消费者异质性视角的“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选择行为研究

  胡彦蓉; 刘洪久; 戴丹,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2021-07-30

  关键词: 消费者异质性; 消费金融; 产品选择行为

  1 引言

  所谓“互联网 + 消费金融”,是指以消费为目的,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向社会各阶层消费者提供的小额日常消费贷款,通常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主要指衣服、电子产品等方面的消费贷款. 目前,大多数人都在不同程度接触或使用不同类型的“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从传统的信用卡到京东白条、淘宝花呗、趣分期、闪白条等[1]. 与传统的有抵押、有担保性质的大额消费贷款相比,“互联网 + 消费金融”借助新的技术及商业模式,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解决了传统消费金融的许多难点和痛点,日益受到网购人群和年轻用户的接受和青睐. 据《2018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由 2010 年的 6798 亿元,上升到2018 年的8. 45 万亿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80 后和90 后年轻人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他们受西方提前消费思想的影响,不再以生活型消费为主,逐渐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从而极大刺激了提前消费和信用消费. “互联网 + 消费金融”克服了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人群不足,让许多低净值人群( 如大学生、年轻的工薪阶层等群体) 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广受长尾人群的欢迎[2].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看,国外对“互联网 + 消费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信贷方面. 主要基于的理论包括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杜森贝里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永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和 Hall 的随机游走假说等理论[3 - 4]. 主要研究的内容体现在 3 个方面: 第一,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效应研究[5]; 第二,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分析[6]; 第三,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如社交网络与借贷风险[7]等. 国内关于消费金融的研究是从 2010 年开始的,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连续举办消费金融研讨会,报道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目前,该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8 - 9]; 二是消费金融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10 - 11]; 三是消费金融与消费结构、消费升级的关系研究[12]; 四是消费金融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13 - 14].

  总而言之,国内外对“互联网 + 消费金融”的研究以宏观层面研究为主,通过横截面数据,分析消费金融对消费行为的影响[15 - 17],而从需求方 - 消费者视角,尤其通过市场调查数据,研究“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并不多. 因此,本文基于消费者“黑箱”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为调查对象,从消费者异质性视角,采用结构方程、多群组结构方程等方法,研究“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的选择行为.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消费者异质性视角,研究“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影响,已有的研究主要通过总量数据,从宏观视角进行相关研究,或者从家庭调查数据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同质性影响[18].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从微观视角,基于消费者个体的实际调查数据,从消费者异质性视角展开相关的研究.

  2 文献回顾

  2. 1 消费者“黑箱”理论

  消费者“黑箱”是来自于营销学的概念,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心理过程. 消费者的购买过程包括认识问题、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和购后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商家无法了解消费者的购买态度和行为意向,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看不见、摸不着、不透明,购买过程也是在消费者内部自我完成的,故称之为消费者“黑箱”. Kotler [19]认为,消费者在受到营销和外部环境因素( 如经济、技术、文化等) 刺激后,经过消费者“黑箱”,外部刺激会与消费者内部的生理、心理因素( 如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 相互作用,进而产生购买行为 ( 如图 1 所示) . 其中,消费者“黑箱”包括消费者特征和消费者决策过程; 消费者特征则包括个人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特征、社会特征等,会影响消费者对营销和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和反应,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 同时,消费者面对不同的刺激,也会表现不同的购买过程.

  2. 2 技术接受模型

  Davis 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 TAM) . 该模型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用户的行为意向研究. 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主要是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20]; 此外,外部变量也会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其中,外部变量包括系统特征、个性特征、任务特征等[21]( 如图 2 所示) . 当用户感到某一技术有用并且易用,能提升工作绩效时,使用意愿则会增强. 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不同学科领域应用 TAM 模型; 并进行不断改进,相继提出了 TAM2 模型、TAM3 模型和 UTAUT 等模型[22]. 同时,也认为隐私、社会规范、信任、技术顾虑、安全等因素也会影响信息技术的接受.

  2. 3 双通道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于 1980 年首次提出的. 1999 年,理查德·萨勒总结了近 20 年的研究,提出: 心理账户是个体或家庭编码、评估和记录金融行为的认知运算过程. 从本质上,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揭示了人们进行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双通道心理账户是在心理账户的基础上,由 Prelec 和 Loewenstein 在 1998 年提出的. 它是指人们在消费决策中存在两个通道,一个通道记录了付款后从消费中获得的正效用,另一个则记录了未获得收益而支付的负效用. 如果正效用大于负效用,人们则认为消费是“值得的”; 反之,则认为“不值得”或者“买亏了”. 同时,引入两个联结系数: α 系数和 β 系数. 其中,α 系数也称为快乐弱化系数,是指消费快乐被付款疼痛降低的程度; β 系数也称为疼痛钝化系数,是指付款疼痛被消费快乐降低的程度. 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能很好解释,在购买决策中,消费者为什么会愿意“先付款后消费”和“先消费后付款”. 原因在于,“先付款后消费”可以使消费者获得“规避债务,没有经济负担”的心理体验; “先消费后付款”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更多自由,更多资金”的心理感受[23].

  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本文基于消费者“黑箱”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针对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的支付特点,添加了个人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等外部因素对消费者支付的影响,构建了理论模型,具体如图 3 所示.

  3. 1 基于 TAM 理论的研究假设

  基于技术接受( TAM) 模型,消费者对京东白条、蚂蚁花呗支付方式的接受行为,主要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感知有用性反映消费者使用京东白条、蚂蚁花呗时,感觉到的业绩提高程度; 感知易用性反映消费者使用京东白条、蚂蚁花呗时的容易程度[24]. 感知风险是在使用京东白条、蚂蚁花呗过程中,对隐私暴露及资金安全的风险感知程度. 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均以互联网消费者为目标客户,使消费者通过消费信贷获得先消费后付款的消费体验,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不仅拥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使用优势,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消费者对超前消费的排斥心理. 李琪[25]通过对支付宝钱包使用意向的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显著影响消费者的使用态度. 王晓彦[26]通过对信用卡、蚂蚁花呗、微信支付的实验研究,也发现蚂蚁花呗能显著刺激消费金额增长.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当消费者采用“先消费后付款”,也就是京东白条、蚂蚁花呗时,会有如下假设:

  H1: 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2: 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3: 感知风险对行为意向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此外,在技术接受( TAM) 模型中,外部因素,如个人特征、社会影响等也会间接影响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的使用行为. 宋文杰[27]使用 TAM 模型,研究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意愿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影响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个人创新性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杨路明[28]通过对移动支付方式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 如个人创新性) 、社会因素会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向. 雷晶[29]基于扩展技术接受模型也发现,个人创新性通过感知有用性,可以间接影响移动支付使用者的行为意向.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 个人创新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5: 社会影响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6: 个人创新性对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7: 社会影响对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8: 个人创新性对感知风险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H9: 社会影响对感知风险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3. 2 基于消费者“黑箱”理论的研究假设

  基于消费者“黑箱”理论,外界环境刺激因素首先作用于顾客中枢控制系统———大脑,然后,通过消费者认知和感知活动,在一定认知心理作用下( 如既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再依据自己的偏好和需求,做出一系列行为决策. 而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和需求,一方面会受到个人消费特征、产品特征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身某方面的效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0: 不同消费金额在感知有用性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H11: 不同消费金额在感知易用性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H12: 有无利息在感知有用性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H13: 有无利息在感知易用性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3. 3 基于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的研究假设

  基于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不同的支付方式,如“先付款后消费”和“先消费后付款”,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消费心理感受,从而决定了人们不一样的花钱行为. 李爱梅[23]认为,情境因素( 如支付方式、商品类型、个体特征) 会改变获得账户和损失账户,从而影响消费者决策行为. Prelec 和 Loewenstein 的研究也发现,消费和支付的时间间隔是影响双通道心理账户的重要因素,先消费后付款,会使获得账户增加,损失账户减少,支付让人感觉在“白花钱”[30],并且会产生较高的消费正效用[31]. 由于获得账户用 α 系数表示( 也称为快乐弱化系数) ,损失账户用 β 系数表示( 也称为疼痛钝化系数)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4: 快乐弱化系数在感知有用性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H15: 快乐弱化系数在感知易用性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H16: 疼痛钝化系数在感知有用性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H17: 疼痛钝化系数在感知易用性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专业调查网站“问卷星”发布问卷,并采用付费方式收集问卷. 调查时间为 2020 年 1 月到 3 月.共收到问卷 841 份,剔除与事实不符以及没有使用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 476 份,有效率为 56. 6% . 其中,男性比例为 45. 8%,女性为 54. 2% ; 年龄主要集中在 18 ~40 岁,所占比例为92. 7% ; 学历主要为大学本科,所占比例为 72. 7% ; 月收入或可支配收入 5001 ~ 8000 元为多数,所占比例为 23. 7% . “先消费后付款”的产品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化妆品和数码产品,大件耐用品等不是主要支付对象; 分期费用三分之二集中在 3000 元以下; 分期时间大部分在 6 个月以内.

  4. 2 同源偏差检验

  同源偏差是指受访者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具有特定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可能造成原本不相关的变量变得高度相关. 本文采用 Harman 单因子检测方法进行同源偏差检验. 结果显示,未旋转的第一个主成份仅占总载荷量的 38. 822% ,低于 40% 的标准. 因此,本研究受到同源偏差问题的影响并不大.

  4. 3 因子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本文首先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KMO 值为 0. 934,Bartlett 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 4785. 346,自由度为 171,达到了 0. 001 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数据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第二步根据理论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萃取,共提取了 6 个因子( 具体结果如表 1 所示) ,各测量题项在对应因子上的载荷均超过了 0. 5,并解释了 73. 508% 的方差,说明萃取的因子是适合的.

  4. 4 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 Cronbach’α) 和组合效度( CR) ,对提取出的因子进行信度评价,具体结果见表 2. 可以看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个体创新性、社会影响、行为意向的 Cronbach’α 系数和组合信度( CR) 分别介于 0. 744 ~ 0. 899、0. 754 ~ 0. 899,均高于 0. 7. 因此,本文潜变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具有可靠的信度.

  此外,本文用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来衡量潜变量的效度,具体结果见表 2. 可以看出,本文的 AVE 值最小为 0. 506; 其平方根分别为 0. 688、0. 474、0. 980、0. 527、0. 513、0. 461,均大于该潜变量与其他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因此,本文潜变量具有较好的效度.

  4. 5 整体结构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对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 3. 从假设检验的结果来看,感知有用性 ( β = 0. 612) 、感知易用性( β = 0. 298) 在 0. 001 的显著性水平下,会显著影响行为意向; 个 人 创 新 性 ( β = 0. 860、β = 0. 878) 在 0. 001 的显著性水平下,分别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产生显著性影响; 社会影响( β = 0. 290) 在 0. 001 的显著性水平下,会显著影响感知风险,并且社会影响( β = 0. 166) 在 0. 01 的显著性水平下,还会显著影响感知易用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假设 H1、H2、H4、H6、H7 得到证实. 感知风险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β = - 0. 035,p > 0. 05) ; 社会影响( β = 0. 068,p > 0. 05) 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个人创新性( β = - 0. 022,p > 0. 05) 对感知风险的影响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 H3、H5、H8 没有得到证实. 此外,整合模型中,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 χ 2 /df ) 为 3. 245; RMSEA 为0. 069,小于 0. 08 的标准; GFI、CFI、NFI、IFI 分别为 0. 909、0. 930、0. 902、0. 930,大于 0. 9 的标准; AGFI 为 0. 881,大于 0. 8 的标准,说明整合模型调查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拟合良好.

  4. 6 基于消费者异质性的结构模型分析

  4. 6. 1 基于不同消费金额的结构模型分析 为了检验不同消费金额对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使用行为的作用,本文根据调查结果,将消费金额划分为小于 1000 元、1000 ~ 3000 元、大于 3000 元三个标准; 然后,采用结构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 4. 可以看出,当消费金额小于 1000 元时,感知有用性( β = 0. 700,p < 0. 05) 显著影响行为意向,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影响( β = 0. 035,p > 0. 05) ; 当在 1000 ~ 3000 元时,感知有用性( β = 0. 702,p < 0. 05) 和感知易用性( β = 0. 291,p < 0. 05) 都显著影响行为意向; 当大于 3000 元时,感知易用性( β = 0. 745,p < 0. 05) 显著影响行为意向,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影响( β = 0. 208, p > 0. 05) . 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在小于 1000 元和 1000 ~ 3000 元时具有显著差异; 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在 1000 ~ 3000 元和大于 3000 元时具有显著性差异.

  为验证在不同消费金额上,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本文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模型形态检验和因子负荷等同检验. 其中,模型形态检验未设定限制参数,允许在不同消费金额上,模型具有不同的回归系数、不同的截距,具体结果见表5. 可以看出,模型1 中,卡方值( χ 2 ) 为160. 122,df 的值为 98,卡方值( χ 2 ) 与自由度比值小于 2,RMSEA、GFI、NFI、CFI、值均在标准范围内( RMSEA = 0. 037 < 0. 08, GFI =0. 895 >0. 8,NFI =0. 938 >0. 9,CFI =0. 975 > 0. 9,) ,在 p < 0. 001 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不同消费金额的 3 个子模型具有相同因素分析模型,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恒等性检验. 在模型 2 中,模型的拟合程度有所降低 ( 如 GFI 等指标) ,卡方值( χ 2 ) 比模型 1 提高了 20. 206,df 的值比模型 1 提高了 16; 此外,在嵌套模型中,模型 2 在 p <0. 05 上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 NFI、IFI、RFI 值均在标准范围内( NFI = 0. 001 < 0. 05,IFI = 0. 001 < 0. 05, RFI =0. 000 <0. 05,TLI =0. 000 <0. 05) ,说明模型 1 和模型 2 是等同的,在不同消费金额的 3 个子模型上,具有跨群组效度; 同时,在不同消费金额上,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到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看,感知有用性在 1000 ~3000 元之间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同样,感知易用性在大于 3000 元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假设 H10、H11 得到证实.

  4. 6. 2 基于有无利息的结构模型分析 为了检验利息对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使用行为的作用,本文再次采用结构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 6. 可以看出,在无利息的情况下,感知有用性( β = 0. 427,p < 0. 05) 、感知易用性( β = 0. 449,p < 0. 05) 显著影响行为意向; 在有利息情况下,感知有用性( β = 0. 824,p < 0. 05) 显著影响行为意向,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影响( β = 0. 107,p > 0. 05) . 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在有无利息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基于表 7,有无利息在模型 1 和模型 2 上都具有跨群组效度. 在有无利息的条件下,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感知有用性到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看,在有利息时,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假设 H12 得到证实,而假设 H13 没有得到证实.

  4. 6. 3 基于不同心理账户的结构模型分析 首先,检验快乐弱化系数对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使用行为的作用,依然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见表 8. 可以看出,当快乐弱化系数处于快乐状态下,感知有用性( β = 0. 594,p < 0. 05) 、感知易用性( β = 0. 348,p < 0. 05) 显著影响行为意向; 当处于不快乐状态下,感知有用性( β = 0. 610,p < 0. 05) 、感知易用性( β = 0. 233,p < 0. 05) 也显著影响行为意向.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在快乐与不快乐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基于表 9,快乐弱化系数在模型 1 和模型 2 上,具有跨群组效度. 在快乐弱化系数的作用下,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感知有用性到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看,在感觉不快乐的情况下,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在感觉快乐的情况下,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假设 H14、H15 得到证实.

  本文还检验了疼痛钝化系数对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使用行为的作用,依然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进行模型,结果如表10. 可以看出,当疼痛钝化系数处于不痛苦状态下,感知有用性( β =0. 447,p <0. 05) 、感知易用性( β =0. 507, p <0. 05) 显著影响行为意向; 当处于一般状态下,感知有用性( β =0. 775,p < 0. 05) 、感知有用性( β =0. 266, p <0. 05) 显著影响行为意向; 当处于痛苦状态下,感知有用性( β = 0. 639,p <0. 05) 、感知有用性( β =0. 195,p < 0. 05) 显著影响行为意向.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在痛苦到不痛苦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基于表 11,在疼痛钝化系数在模型 1 和模型 2 上,具有跨群组效度. 在疼痛钝化系数的作用下,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感知有用性到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看,在感觉一般的情况下,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在感觉不痛苦的情况下,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假设 H16、H17 得到证实.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消费者“黑箱”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为理论基础,增加了个人创新性、社会影响等外部变量,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为调查对象,从消费者异质性视角,建立了研究模型. 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表明: 1) 传统的技术接受模型对“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选择行为依然有效,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感知风险对“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使用的影响没有得到证实. 2) 外部变量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意愿. 其中,个人创新性通过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意愿; 社会影响通过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意愿; 同时,社会影响还可以正向影响“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的感知风险. 3) 从消费者异质性角度看,消费金额不同,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 在 1000 ~ 3000 元之间时,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大于 3000 元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在有利息时,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此外,在感觉快乐和不痛苦的情况下,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更高.

  基于以上结论,为了更好的促进“互联网 + 消费金融”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投资、消费与出口被称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其结构失衡也备受垢病,随着“消费驱动阶段”来临,居民消费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而从本文的调查可以看到,“互联网 + 消费金融”的使用者大部分收入并不高,月收入主要集中在 5000 至 8000 元之间,购买的产品也多为 3000 元以下,大件耐用品并不是主要购买对象. 由于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才能保障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水平得到提升. 第二,帮助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鼓励提前消费. 基于本文的调查,“互联网 + 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率并不高,使用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20 ~ 40 岁之间,很多人把提前消费等同于过度消费,因此,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是推动“互联网 + 消费金融”发展很重要的任务. 此外,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很多人往往有很强的预防性储蓄意愿. 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互联网 + 消费金融”发展,刺激消费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