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业导师是中国“双创”战略实施的重要人才资源。本文通过对 28 家众创空间负责人的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了“双创”背景下创业导师特质结构,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探讨了创业导师特质对创业者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导师特质对创业者的影响由特质结构(专家型特质、关系型特质、公益型特质)、创业储备、创业心理和创业者行为共同构成;经历了外在影响、内在影响和突破自我三个过程,且在不同过程中对创业者发挥的影响力的要素有所不同。创业导师的这三类特质在外在影响过程改善了创业者的创业储备,进而对创业者心理产生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心理在内在影响过程产生变化(积极的),并最终在自我突破这一过程实现了创业成效的进阶。最后,从创业导师辅导过程、创业导师选聘、创业导师培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创业导师;众创空间;创业导师特质;自我决定理论
李燕萍; 沈夏珏, 科学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16
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和培养力度”,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业导师,创业导师更是我国“双创”战略实施的关键人才资源,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也是当前我国“双创”战略实施的重要工作。创业指导是一种干预措施,通常旨在增加初创企业和新生企业家的成长[1]。创业导师对创业者的指导是提升创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2],从 2015 年至今,国务院、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出台的政策中都对创业导师有所涉及,毫无疑问,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前所未有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系统研究创业导师的特质及其对创业者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创业导师辅导在创业教育中越来越受欢迎[3],研究者在探讨创业教育的重要性[4]时提出创业导师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根据已有文献,研究者对创业导师的探讨主要可以分为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从群体层面看,研究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体现在创业导师队伍选拔方面。学者们对高校创业导师群体[5]、创业教育导师群体[6]、创业导师队伍结构[7]、和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群体[8]组成和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个体层面看,研究者对创业导师的能力[9]、行为动机[10]、指导效果[11][12]等方面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尽管学术界对创业导师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国外学者对创业导师的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及指导效果等研究成果,是基于西方成熟市场的经济环境建立起来的[13],还需要加强适合中国情景下创业导师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虽已涉足创业导师领域,但基于中国“双创”情境下创业导师特质的相关研究鲜见。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从自我决定理论[14]视角出发,通过访谈收集创业导师一手资料,探究创业导师特质结构,挖掘我国“双创” 情境下创业导师群体所具备的共同特点,以及这些特质对创业者创业效果的影响作用,丰富创业导师理论研究,为中国“双创”战略实施的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导师制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工具,挑战了缺乏充足经验性资料的宏大理论和只有变量分析的经验研究,因此,也特别适合于缺乏理论解释或现有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研究[15]。本研究采用目前主流的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16],即通过对文本资料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来构建创业导师特质及其对创业者的影响研究。
1.2 研究设计
(1)抽样方法。本文采用理论抽样的方法,即一种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资料收集方法,用来揭示相关概念和它们的属性与维度。当研究新的或空白领域时,理论抽样为探索发现提供了空间,能够让研究更好地利用偶然事件[16]。众创空间是“双创”时代创业者的重要平台,创业导师也是众创空间的重要构建要素。本文抽取一些众创空间调研其创业导师的基本情况以及服务情况等。首先,选取典型众创空间(天使翼、创库咖啡、火凤众创),对众创空间的相关负责人展开半结构化访谈,每个众创空间访谈 1-2 人,获取部分关于创业导师的研究资料;其次,在对第一次调研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至 28 家,使文本涉及的类属达到“饱和”点;最后,扩大理论样本抽样区域,进一步检验类属的理论饱和度。
(2)数据收集。根据本研究目标,受访对象主要来源于众创空间的负责人和众创空间的创业者。众创空间的负责人必须有至少 2 年在众创空间任职的经历,熟悉创业导师的选拔、聘请等流程,清楚创业者的基本情况、所处创业阶段及创业者需求等,了解创业者参与众创空间活动的行为和动机。根据理论饱和的要求,所有的类属在所属属性、维度和变化形式上都得到充分发展,其原则是样本数的确定应该以新抽取的样本不再提供新信息时为标准[16]。一般而言,理论饱和度与样本数呈正相关关系,根据 Fassinger 等的研究成果[17],样本数以 20-30 个为宜。本文最终选取 28 家众创空间样本,共访谈 31 人次。
1.3 研究实施
本文通过一对一深度访谈、调研座谈会、会议观摩和收集整理网络资料等方式获取原始数据资料。一对一深度访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员与众创空间的被访谈对象按照访谈提纲展开半结构化访谈,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访谈录音形成文字资料;二是通过微信、QQ、邮件等网络聊天工具展开半结构化访谈,并将聊天记录和邮件内容等信息整理形成资料。调研座谈会则是在奔赴调研地点之前事先将访谈提纲以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众创空间的相关负责人,然后通过武汉、深圳、合肥高新区召集众创空间的相关负责人及创业导师参加调研座谈会,访谈数据由众创空间提供的内部书面材料、宣传册和座谈会现场录音组成,最后研究人员将访谈录音形成文字材料,并结合书面材料整理成文本材料。最后,会议观摩主要通过参加全国大型创客汇、创新创业联盟筹备会、产业园区内部会议以及众创空间内部会议等,了解创业导师的基本情况,并查阅了与会代表提供的相关内部资料。
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与创业导师的背景、自身经历以及创业导师队伍的组成结构等展开,每人/次访谈时间均在 60 分钟以上。研究素材收集历时 6 个月,转录文字共计约 8.4 万字。对文本资料进行整合、质证,确保所有资料能真实地反映众创空间创业导师的基本特质。至此,数据资料的整理工作已完成。其次,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对随机抽取的来自 23 家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剩余的 5 家用于检验理论饱和度。本文严格遵循扎根理论范畴归纳和模型构建步骤,概念化和范畴化文本资料,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删减和修订存在争议的概念和范畴,以避免编码结果受到编码者主观意见的影响,以此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 创业导师特质结构的建立
2.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就是重新整理分析原始资料,对原始语句进行逐句检查、分解,赋予资料中的事件或行动相应的标签,这些编码来源于原始资料,贴近原始语句,同时也简短生动地反映了原始资源所表明的内容,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以及当事人的所言所感。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整理,一共得到 414 条能够反映创业导师特征的原始语句和对应的初始概念。经过多次分解、剖析和提炼数量繁多且相互交叉的初始概念,最终,从资料中抽取 16 个范畴。开放式编码得到的范畴和初始概念,如表 1 所示。
2.2 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主范畴,运用聚类分析建立开放式编码中不同范畴间的关联。本文发现,表 1 中的范畴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推理关系,因此,本文共归纳出六个主范畴,各个主范畴及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 2 所示。
2.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经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及其相关分析之后的第三个重要的扎根理论分析阶段,主要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之上,对原始资料、概念、范畴尤其是范畴关系进行不断分析和比较,探讨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之间的联系,将其进一步抽象化。经过系统地分析、梳理原始资料、初始概念和范畴间的关系,本文的核心问题可以范畴化为创业导师基本特征及其影响模型,如图 1 所示。
2.4 模型阐释
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用“情境——认知——结果”理论架构可以有效地解释创业导师特质对创业者创业效果的影响过程。创业导师特质对创业者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四阶段、三过程”,“四阶段”指创业导师特质、创业储备、创业心理、和创业者行为,同时,“四阶段”形成了“三过程”,分别是外在影响、内在影响、和突破自我。内在影响(包括第二和第三阶段)在整个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并具有积极的自我整合、自我完善与不断学习的倾向, 但这种倾向的发生并非自然而然的, 而是通过外部环境的支持实现的。在图 1 的模型中,创业导师的三大支持特质即创业者的外部环境,当创业者的创业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创业者对于突破瓶颈的渴望更加强烈。
2.5 理论饱和度检验
饱和是没有新的资料出现,理论饱和是分析中的某个点,这时所有的类属在所属属性、维度和变化形式上都得到充分发展。本研究用另外 5 家单位的访谈记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逐一完成其余 5 位创业导师的饱和度检验,没有形成新的概念、范畴和新关系,说明本文的理论模型是饱和的,可以停止采样。
3 结论与管理意义
本文研究表明,创业导师特质、创业储备、创业心理共同对创业者行为产生影响。其中,创业导师特质是前置变量,创业储备和创业心理是中介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性地构建了上述三个范畴对创业者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发现作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外在影响阶段、内在影响阶段、突破自我阶段,并遵循“情境-认知-结果”框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创业导师管理的实践意义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为创业导师的指导过程提供理论指导。创业导师可以利用“外在影响 ——内在影响——突破自我”这一过程有效提升创业服务效率。具体来说,创业导师在外部影响阶段,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特质及优势,针对创业者的实际需求或从理论层面或从实践层面,对创业者展开帮助和辅导。在创业导师的影响下,尤其是对创业者创业心理的关注下,创业者的创业心理在前一阶段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一阶段对创业者的自我认知至关重要。创业者的压力是个不常谈及的话题,却又是个一直实际存在的问题。创业者对自我的要求更高、更挑剔,面对无数未知的任务和挑战,常年 24 小时处于应急模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使创业者常常在不同的阶段出现情绪上的困扰。压力、焦虑等情绪困扰其实是许多创业者都会遇到的挑战,而且是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创业者的情绪困扰已大幅超过健康阈值上限,处于中度及重度的抑郁或焦虑状态 。创业导师为创业者解决了项目资源、经济压力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创业者在胜任需求和关系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在互动的过程中留意创业者心理状态,利用自身特质对创业者产生正向影响,不仅能提供情绪支持,也能够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上,帮助创业者避免个人情绪或行为模式所致使的盲区,使得创业者的自主需求得到满足,进而才有可能实现创业突破。
第二,为众创空间选聘创业导师提供参考依据。当前随着创业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指导有效的创业导师队伍,亟待构建创业导师的遴选标准,对创业导师入选范围、聘任条件和聘用流程进行规范。创业导师标准包括入选标准和服务标准,众创空间可以将是否具有专家型特质、关系型特质、公益型特质纳入选拔创业导师的标准当中。优先考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高校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行业带头人、协会负责人、风险投资人、天使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创业导师标准的提出能够促进众创空间对创业导师自身发展及服务指导过程实施监管,引导创业导师在给予创业者职业支持(包括资源、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创业者面对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创业导师的心理支持和角色榜样作用,引导创业者形成积极的创业心态。
第三,为政府开展创业导师服务专项培训提供可行性建议。由于创业导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他们在个人能力以及爱好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创业者角度来说,他们需要更精准、更细化、更高效、更专业的创业教育。Jacobi 认为[23],一位具有较高胜任力的导师基本都应参加过“导师项目”等类似的指导培训,这样才能更加熟悉、更得心应手地完成指导任务,因此开展创业导师培训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一项举措。首先可以创建创业导师学院,设计较为完整、适用的课程体系,对企业家、投资人等创业导师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完善他们的创业知识体系,使其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地指导创业者。其次,可以通过外部学术交流项目为创业导师提供学习交流平台,邀请创业教育界的佼佼者参与创业导师学院的课堂教学、合作研究等,增强创业导师对创业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创业导师们在交流中取得进步;最后,可以参考借鉴欧美等国家的先进做法,如美国的百森商学院、英国的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等创业导师培训项目,提升创业导师们的实际帮扶能力。
本文的研究局限主要有:第一,本研究仅为质性研究,本文提出的创业导师基本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模型是基于探索性研究得出的,其信度、推广度还未经过大样本统计检验。今后尚需对模型中涉及的变量范畴进行概念化并开发出测量量表,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以检验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本研究的案例企业仅来自武汉、深圳、合肥三地,缺少其他地区的样本分析,未来会采用大样本统计方法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