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基于语料库的《故都的秋》英译本比较研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0-11-02
简要:摘要:语料库分析可以提高翻译鉴赏的效率、提供崭新的视角以捕捉传统鉴赏实践中忽略的细节。本文引入科学客观的定量研究手段,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对《故都的秋》的两篇英

  摘要:语料库分析可以提高翻译鉴赏的效率、提供崭新的视角以捕捉传统鉴赏实践中忽略的细节。本文引入科学客观的定量研究手段,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对《故都的秋》的两篇英译文从形符类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表等多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再对数据结果进行定性判断以评价两篇译文的语言水平和情感风格还原度。

文学教育

  本文源自文学教育(下),2020(09):14-17.《文学教育》(旬刊)创刊于2005年,是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楚报刊中心主办的大型学术期刊。多年来,刊物受到各界好评,社会影响大,发行量在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

  一直以来翻译欣赏被认为是主观、没有标准的,现实中不论是学术上还是出版行业,都只依靠读者或编辑的主观阅读体验作为评价手段。然而,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利用语料分析软件进行文本挖掘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语料库可以提高人们对语言的总体认识,对译者培训、指出翻译问题都大有帮助(Huston2002)。

  90年代起,已有学者开始寻找翻译鉴赏可能存在的评价标准。如MonaBaker于1995年实践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分析,她通过建立大型的翻译英语语料库(TranslationalEnglishCorpus),对翻译作品进行风格描述(张美芳2002)。在英汉翻译领域,国内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已有的分析数量有限,且大多局限在“词汇密度”“平均句长”等形式指标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译文与原文情感和风格的比较。

  基于这种现状,本文以郁达夫所作散文《故都的秋》及张培基、王椒升的译文为样本,利用数据库分析软件Antconc进行了定量定性的综合评价,并在语言水平分析的基础上加入对风格、感情的讨论。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经典作品之一,写于1934年,那时的中国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作者思想消沉,试图通过寄情山水以消解愁闷。这篇散文行文优美,极具作者的个人风格:文笔细腻、情感上率直,毫无掩饰。特此选取这样风格突出,感情色彩明显的文本便于研究和讨论。

  二.语言水平分析

  1.字数

  首先可以从字数入手,获得一个简略的印象。从翻译扩容程度,预判译文的语言水平:

  据统计,英译汉中文学类文本的英汉字数比为1:1.41,即每1000英文词对应1410汉字(王克非2003)。张译版的字数比相较于这个平均值偏低而王译版则高出0.23。初步判断张译版的语言更为凝练,效率更高。猜测这可能和张培基的词汇选择、语言习惯有关。为了更准确的判断,我们还需要引入其他评价指标。

  表2-1:字数统计

  2.形符/类符比和词汇密度

  形符(token)是一个语言单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总词数;类符(type)指所有形符数减去重复出现的形符数后的数目。一般认为类符/形符比(Type/TokenRatio,TTR)与文本的词汇丰富度成正比。在规模相当的情况下,TTR越趋近于1,文本的词汇越丰富。通过Antconc生成的形符和类符,得:

  词汇密度的功能与TTR类似,可以用来考量文本的信息量:词汇密度越大,文本的信息量越大,阅读难度也越大。词汇密度的算法不一,本文采取计算方式为实词与总词数的百分比。实词数可通过在Antconc中添加停用词表去除功能词后,计算得出;总词数则直接来自形符数。两者相比可得:

  表2-2:形符数,类符数和TTR对比

  综合上表,两篇译文在指标上都距原文有一定差距,体现了翻译作品的词汇简体化特征,即试图通过降低实词所提供的信息量来降低译文的难度,提高其可接受性(胡显耀2007)。对比两篇译文,两者数据接近,反应语言水平大致相当。张译版的TTR和词汇密度均略高于王译版,说明其在词汇丰富度和信息量上略胜一筹,而王译版阅读难度相对较小。

  表2-3:词汇密度对比

  三.风格和情感分析

  1.平均句长

  平均句长一般用以反映文本的难度,总的来说句子越长难度越大。但本文认为其功能不止如此。对平均句长的分析进行创新,可将其用于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分析。

  平均句长的计算方式是用总词数除以句子数。一般来说,是将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作为结句标志。本文考虑到汉语的流水句特点,尤其是反映在散文创作中的“形散”风格,灵活地将逗号、分号这两种符号纳入考虑,将“句”定义为“小句”、“分句”,以此放大差异,便于更好地区分两篇译文的风格特点。利用Word的“查找/替换”功能对其进行数量统计,并计算句长,得:

  表3-1:平均句长

  可以看到,原文的平均句长仅有不到5个词,足见散文的文体特色。在风格的保留上,两篇译文都做到了尽量贴合原文,均使用9词以下的短句。两者之间差距0.67个词———近似一个词的差距,表明张培基的译本更多地保留了散文的风格。

  2.高频词汇

  高频词表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不同于上述指标,高频词表需要使用者配合更多的实证分析和具体解读进行分析。使用者可以将高频词表当做一个快速入口,利用其提供的高频词定位原文,进行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可以说,高频词表分析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它不仅可以验证已经得到的、关于文本词汇丰富度和信息量的判断,还可以提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挖掘文本的风格和情感特征。

  首先我们从原始的高频词表起步,这时尚未引入停用词表,故排名靠前的一般为功能词:

  两篇译文总体上是非常贴合原文的,彼此间的差异也很小,看似难以分析。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一个特别之处:张译版的高频词中出现了唯一一个人称代词“I”。在完整的词频表中我们可以查阅到详细的人称代词出现次数:

  表3-3:未使用停用词表的高频词(前10个高频词)

  此处,仅通过放大一个单词的差异,我们便可以看到译文与原文明显的语种风格区别:中文常常省略主语,通过上下语境而隐藏主语却不影响阅读,尤其在散文中更是如此;而英文却不能失去主语,不然则会造成歧义或者语焉不详,故而两个版本的译文都在人称代词数上有明显的的增加。

  表3-4:人称代词出现次数对比

  但是二者所着重的对象却不尽相同,张译版“you”、“I”词数相当,第一人称稍稍占优;王译版则有明显的的偏重,第一人称的数量贴近原文,而第二人称的数量远远超过。通过对比“you”一词在两个译文的位置分布,我们可以看到两张分布图表基本类似,说明两位译者在人称的增补策略上具有相似性。

  图3-1:“you”一词在两篇译文中的位置分布

  在前半部分,王译版中“you”的出现更为密集:

  张译版在人称的增补上做的比较克制,尤其是“从槐树叶底”一句完全与原文一致,没有使用任何人称主语,而是用祈使句组织语言。而王译本则几乎为每一个动词句都增补了主语“you”。这样一来,张译本保留了更多中文散文的风格,而王译本在追求语句逻辑性的同时也丧失了简洁性。重复出现的“you”也稍显冗余。

  表3-5:“you”所在原文回顾(1)

  另一处明显的差异出现在王译版的倒数第三处:

  王译版在对话末加上了具有互动感的“youknow”,这是原文没有的表达;而张培基则是依照原文,翻译完“一层秋雨一层凉”便结束了。此处可以感受到两位译者的风格差异,王椒升注重口语感,译文更加平实。张培基的语言则更为凝练。这和前文所得出的两者文字水平(信息量,词汇丰富度)是相匹配的。

  表3-6:“you”所在原文回顾(2)

  在软件中导入停用词表后,可以得到一张更能反应“语义”特点的高频词表:

  从整体区间上来看,原文的高频词区间为[4,21];王椒升的为[5,40],张培基[3,29]。再次印证张培基的词汇使用重复率更低,更丰富。

  表3-7:去除功能词后的高频词表

  其次,从各个高频词的对比情况来看,相同的词语张培基的使用频次要远远小于王椒升:原文中有关季节秋的词语“秋”和“秋天”总和为27,与张培基词表中的“autumn”吻合,而王译版则多达40次;专有名词“中国”在原文中出现4次,张译版也有4处“Chinese”,而王译版却多出一倍。

  看到表中唯二两个副词“来得”和“especially”:

  原文此处连用三个“来得”,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利用反复这一手法传达出来的情感体验:在一声声形式相类的叹息中抒发秋日悲思。这三个词尤其与句首的“可是啊”相呼应,极富有口语色彩。此时,一个胸中充满愁绪、借北国之秋抒发情绪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读之便能产生强烈的共情。为了与之对应,王椒升分别用了三个“especially”,相比之下,张培基则是单用一个“particularly”统领了后面三个形容词。其实他们的简略化策略是相同的:由于“来得”在英文中很难找到精彩的对应词,所以面对词义空缺,他们忽略了“来得”而转向“特别”。但是王椒升虽没有翻译“来得”,却保留它的修辞功能。因而王译版在此处的处理更贴合原文的感情色彩。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林语堂对于声声慢的翻译:

  表3-8:“来得”和“especially”原文回顾

  虽然林语堂的翻译也没有在具体的词义上保持一致,却保留了原作的形式和修辞。具有同样的反复,同样的嗟叹,故而饱含情感。反观张培基的译文,则缺失了一部分郁达夫独有的善感的气质,稍显冷静的文风也略微疏远了读者。两个译者的风格差异再次得到了体现。

  表3-9:《声声慢》原词与林译本对比

  四.结论

  使用语料库分析软件,本文对《故都的秋》的两篇译文进行了量化分析和定性评价。最终得出:经多项指标反复验证,张培基地译文词汇更丰富、语言更凝练;句子结构贴近原文,更好地还原了散文风格。王椒升的译文在情感把握上更胜一筹,保留了原文的情感色彩。由于笔者经验不足,本结论有待更多的讨论。

  在传统的翻译欣赏中引入基于语料库的量化分析,不仅提高了鉴赏效率,还有助于利用大数据显化易被读者忽视的细节。当然,语料库翻译鉴赏还需辅以实证分析和定性判断,如此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张美芳.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贝克研究新法评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3):54-57

  [2]王克非.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06):410-416+481

  [3]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词语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3):214-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