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旱情的预测和监控有着非凡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林业信息化的现状,研究林业信息化在防灾减灾中的预警作用。
《林业劳动安全》报导林业劳动安全与职工卫生动态、介绍林业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科研成果,提供国内外林业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的新技术与信息。是交流林业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信息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园地。面向全国林业系统的广大林业职工与大专院校师生。
2010年,全国五省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旱灾。由这场灾难造成的各方面经济损失极为严重,人民生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生态环境面临危机。如何利用日常生产实践经验收集、整理信息,从而能够分析判断,对灾难的发生作出科学预测,制定合理化应对措施,对有效保护生态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 从旱灾现象及影响触及旱情发生的本质探索
2010年全国旱灾十分严重,部分省区干旱持续几个月。旱情直接影响到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各行各业,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给西南林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据林业部门统计,截至3月底,西南旱灾林业受灾面积达1418.4万亩,成灾面积90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45.3亿元。这样的灾难对部分省区来讲可谓百年难遇。从现象上分析,今年的旱情主要受到持续高温、降雨偏少、江河水量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
2 由林业信息化现状引发科学预警和预测分析
我省林业信息化建设自2006年以来,先后完成了辽宁数字林业建设规划(含六个子规划)和辽宁数字林业系列标准(10项21个),并先后通过省科学技术监督局以及相关专家和部门审定。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省、市、县三级林业专网和中心机房建设,网络正逐渐延伸到乡(镇)四级体系。建立了全省森林资源数据库、公共基础数据库、政务办公数据库和资源监测数据库等。2007年,通过全省数字林业核心平台的开发实现了公共基础数据的共享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了14个应用系统的开发,并全部与核心平台实现集成。辽宁省数字林业核心平台基于底层应用支撑为出发点,内置流程建模、表单建模、报表建模等工具,同时为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标准和接口,从而方便资源的共享与数据交换。有了这样强大的底层支撑和应用平台建设,根据林业的生产实际,我们需要定期按照林区(林场)的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相对湿度、疫情变化等因素建立估算模型。以上述建模工具为雏形,采样数据,建立深度计算模型,经过中长期或长期的实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建模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对该地区灾难性的异常状况实行预警和监测的目的。
3 依林业生产实践经验研究科学应急管理决策
3.1 模型的理论假设
3.2 模型的规范分析
4 结论与探讨
上述模型结果可以看到:通过现有系统中的模型计算和数据获取,同时设定相应的预警触发条件,比如设定偏离值,当月降水量超过30%时发出观察预警,连续两个月则发出严重预警,连续一季度则发出最高等级警报。当某年数据曲线与前几年数据的拟合曲线发生连续或严重偏离时可以有效实现监测和预警。通过对数据建模中曲线变化趋势的模拟分析,甚至可以对未来相关数据的变化进行部分预测。
绝大部分自然灾害在最终爆发前已有着长期的潜伏和积累,在这段时期内又往往伴随着渐变、分散的先兆。我省数字林业作为全国示范性的林业信息化体系,在辅以终端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数学模型的计算分析,完全可以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预测与预防。
推而广之,这种数据和模型的建立可以应用于林业甚至其他行业各部分业务领域,于资源监管和保护以及所有资源的抽样摸底调查具有显著的现实应用价值,这种基于现有的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对森林资源实行全面监测与分析,从而确定最佳应急预案的科学方式对保护现有林业生态环境,推动林业产业经济,实现现代林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