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2-03-30
简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背景下,创新型高中地理课堂的魅力在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甚至参与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环境对高中地理课堂模式的转变起到重要的支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背景下,创新型高中地理课堂的魅力在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甚至参与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环境对高中地理课堂模式的转变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以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为背景,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课堂设计原则,并列举了智慧教学环境下的“海岸地貌”课例设计方案及具体实践经历和达成效果。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一)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我国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良好态势并飞速发展,基础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人才的建设储备等都具备了强大的供应基础,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夯实了基础。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为计划的基本原则,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阶段迈入“常态化应用,全方位创新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教育的新模式、新业态。

  (二)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

  1.课堂教学中的预设。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任务进行理性思考、创造设计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预设重点在于对学生学情的精准预测以及教学逻辑的建立,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预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前。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针对学生现有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等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并安排多种手段、方法實现学生能力水平的进阶。第二,课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活动按照课前教师预先的设计开展,反映了学生能力水平进阶的具体过程。第三,课后。课堂教学预设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学方案完成情况的预设或者学生能力水平进阶的达成情况进行预设,是对教学成果的设定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设定。

  2.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生成”是在课堂教学中动态发展的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既定的学习任务中,调用自身储备的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生活常识等,积极主动参与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不断修复自身学习漏洞,完善自身知识框架,并衍生出新的问题与新的疑惑,进而往更深层次思考的学习过程。生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主动思考,与同学、教师之间思维碰撞而产生的动态过程,具有多样性、拓展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传统的机械模式化的教学过程,主张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课堂设计原则

  “预设”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生成”。高中阶段,地理知识难度大,地理实践力的要求提升,而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效果更加显著,更加适切学情,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进行精准测评;并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收集或观察到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组合、再创造、再表达。因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课堂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基于情境、任务驱动、逻辑为先、创造生成。

  (一)基于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预设要依托主题情境开展,学习任务的设计围绕主题情境进行。地理情境可以源自生活所见、新闻时事,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资料、图片、短视频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采集、整理。在某种特定情境的预设下,学生能更好地置身其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达到全身心投入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

  以情境为背景,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设学习任务。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探究便有了方向。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任务驱动的学习策略,以阶梯式、分层次的任务目标为线索,并通过独立研究学习和同伴协作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攻克知识难关,突破思维障碍。随着一项接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成就感倍增。此外,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问题、疑惑,要想办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解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三)逻辑为先

  任务作为贯穿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主线,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中之重。预设学习任务要注重逻辑性,学习任务有梯度,每一项任务需要在上一项任务达成后方能操作实施。高中地理课程的任务设计可以划分为一个又一个独立的任务模块,每一个任务模块都具有整体性,在每一个任务模块下划分多个子任务,这些子任务逻辑性强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学习任务链。学生在思路清晰、逻辑准确的任务链下进行探究,能更高质达成学习目标,更高效进行深度思考。

  (四)创造生成

  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主题情境背景下,根据逻辑清晰的任务链进行深度思考学习,学习生成的成果须借助信息化手段予以创造性表达,并将之呈现出来,在班级范围甚至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交流。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动态的过程性思维,在信息化环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通过多种多样的软件再度还原理解思考过的地理问题、概念、原理等,对输入的知识进行动态的再创造并表达输出,以达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预设与生成实践案例及反思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必修一模块内容要求1.4提到,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模块学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该模块后,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有关的自然现象,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本课例“海岸地貌”从课程标准要求出发,以智慧教学环境为载体,打破教室的壁垒,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大范围延伸,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采集、活动环节的设计,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以驱动学生学习动力,达到自主知识升阶的效果。

  推荐阅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发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