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资源中的第一类资源,是城市发展和经济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正确的开发人力资源,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既是人力资源行业的内在需求,也是城市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升级、争创新优势增强内生动力和提供智力支撑。因此,研究城市人力资源开展现状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文章以洛阳市为例研究当地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并针对其中存在问题提出合理的开发建议。
关键词:洛阳市,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结构,人才开发
1洛阳市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1.1人力资源的结构分析
2011-2015年,洛阳市人口总量由685万多上升到700多万,常住人口由657万多上升到674万多,适龄劳动力(15岁-64岁)数量由469万多上升到475万多,城镇化率由46.1%上升到52.7%,均保持正向增长,具有人口、劳动力数量的总量优势;洛阳市劳动力就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从2011年的418万人上升到2015年的4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4%以下。
但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衔接段期间,这种数量上的优势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把人力资源数量优势转换为人力资源质量优势、提升洛阳市的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洛阳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0-14岁人口增速缓慢,占比从20%至19.5%,劳动力潜在增量不足;15-64岁人口(适龄劳动力)虽保持在高位水平,但近三年占比呈下滑趋势,占比由71.4%下降到70.5%;65岁以上人口增速较快,占比由8.7%上升到10.1%,老龄化加快;伴随着适龄劳动力增速放缓、在人口中的占比下降,人工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渐退正在削弱本市的人力资源总量优势。从洛阳市人口的性别结构上看,截止2015年年末,洛阳市人口中男女人数为358万、342万,人口性别差异值101.8,低于全省平均值102.8,较为均衡。成年男性劳动力的劳参率始终保持在高位水平,成年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劳动力性别结构合理。
1.2从业人员的区域与产业分布结构
从洛阳市从业人员的城乡分布看,2011年-2015年洛阳市从业人员多为乡村从业,城镇从业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20%-35%之间,但从业人员的城乡结构分布变动呈现城镇从业人员逐年上升,乡村从业人数逐年减少趋势,城镇私营及个体单位吸纳就业增速较快。加快城镇化建设中的人口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近就地就业。从洛阳市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的数量分布来看,较为平均。受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洛阳工业制造业的改造升级、转型调整过程中,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速低于总就业人数增速。随着现代特效农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相对较多,增速较快。
1.3人口职业分布结构
从洛阳市从业人员的职业分布结构来看,除农林牧渔业外,吸纳就业较多的行业主要有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商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软件信息业、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业等行业的从业人数相对较少;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是就业的主要领域,知识汇聚型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足[2]。
2洛阳市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结构:现量充裕、结构失衡、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洛阳市当前适龄劳动力和从业人数均保持在高位水平,再加上城镇化率提升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量、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量、新技术的发展对低技术人力的替代带来的技术性失业量、以及继续增速的大学毕业生量等叠加效应,使洛阳市短期内呈现劳动力总量与存量充足富余、人力闲置、供大于求的短期静态失衡现象。另一方面,当前洛阳市本域的人力资源总体供应水平同东部发达地级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相比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机制略显滞后,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投入经费不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等。
2.2人力资源流动性不足
随着现代化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的加快,洛阳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取得长足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总体看,洛阳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支撑保障能力不足,还难以有效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亟待加快发展。洛阳现有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业务基本都是职业中介、职业供求信息服务、劳务输出等同类服务,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猎头服务等高端人力资源服务基本没有涉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业务既与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职介所的功能重叠,而且营业规模小、经营业务也大多雷同,对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作用未达到最优化。
2.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有待健全
首先,在运行机制方面,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性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国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缺失。与现代治理制度的市场化、高效化、简便化相比,事业单位性质和国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运行机制等方面有着传统行政的延续性和复杂性,有许多待破解的难题。
其次,在监管机制方面,虽然对于人力资源服务业有统一的行业许可、监管标准,但执行力度和全方位监管方面存在缺失。人力资源服务业缺乏行业自律机制、第三方评估机制。在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诚信服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等方面的有效监管力度不足。
第三,信息不对称,中介渠道堵塞,供需双方信息失灵。当前,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没有统一的规范,对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过时信息还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现有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急需进行资源优化共享,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公共就业招聘服务网络、人才信息网络虽然相比从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主要是各自为战,信息独享。
3洛阳市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3.1扩建人力资源培训基地
在整合原有人力资源培训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机构力量,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办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训;与产业规划区、产业聚集区、县乡合作,开办特色行业人才培训基地或特殊人力资源的培训项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有行业需求,建立针对各行业的技能人才培训系统,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服务。
3.2建设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
建立统一、规范、详细的洛阳市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丰富现有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站,构建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和扩散效应,扩大人力资源供需的信息覆盖面,将全市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企业逐步实现联网,实现全市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平台。
3.3构建专业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一方面,巩固现有的洛阳市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另一方面,围绕洛阳市产业战略规划,推进不同行业的专一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形成专业化人才信息集散平台;配合洛阳市未来发展方向,拓宽专业化人力资源覆盖面。鼓励各区县、各行业和高校,根据自身优势、相互进行资源整合,发展人力资源分市场,使专项人力资源市场成为引导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还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进行跨域合作,促进人力资源的“引进来、走出去”;需要洛阳市政府相关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企业等相关组织在人才政策协调、资源共享、市场共管、信息互通、资格互认、服务互补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推动人力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6[R],2017-10-11.
[2]洛阳市统计局.洛阳统计年鉴.2016[R],2017-10-11.
相关阅读: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