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世界经济的调整,不仅受房地产市场自身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而且将更多地受全球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目前,国际原油实际价格已经超过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的水平,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不仅带来全球通胀压力,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可能。
关键词: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经济调整,社会事业,自主创新,国际金融研究
本文选自《国际金融研究》介绍和分析国外金融界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主要栏目有时评、理论园地、环球金融、国际银行业、中国金融观察。国外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金融科技、海外文献、新书评介、大事记等。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主编:张秉训, 地址: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号,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66-102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32/F, 邮发代号:82-961,刊期:月刊,开数:16开引言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减缓,国际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明显下行趋向。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可能使全球经济面临长达5年的调整期。我国可利用全球经济调整的契机,把握经济发展的节奏,提升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扩大以社会事业发展为基础的内需,坚持“节能、减排和降耗”,提升国际化水平和竞争能力。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减缓,国际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明显下行趋向。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可能使全球经济面临长达5年的调整期。我国可利用全球经济调整的契机,把握经济发展的节奏,提升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扩大以社会事业发展为基础的内需,坚持“节能、减排和降耗”,提升国际化水平和竞争能力。
一、2008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走势
1.美国短期衰退风险减弱后,长期调整的可能性增加。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2007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到2%,四季度出现了0.2%的负增长。由于美联储大幅降息和布什政府的短期刺激经济的政策,2008年一、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分别回升到09%和3.3%。但是,进口进一步收缩是形成二季度经济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从长期看,短期的调控政策难以改变美国经济的周期性走势,却可能成为推高全球通货膨胀和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这将导致美国经济累积的风险难以充分释放,同时,也会迫使全球经济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
2.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减弱。
受美国经济的影响,2007年欧元区经济增速放缓到2.6%,今年一、二季度同比放慢到2.1%和1.5%。今年一季度,受投资萎缩的影响,丹麦、爱尔兰和葡萄牙等4国经济增长环比出现了负数;二季度,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环比负增长,导致欧元区和欧盟27国经济增长环比出现了0.2%和0.1%的负增长。
3.日本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增大,内需不足和投资萎缩继续困扰经济发展。
2007年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到 2.1%,不仅低于欧元区,也明显低于美国。今年一、二季度,日本经济增速同比进一步放慢到1.2甲。和1%。二季度出口增速下滑为6.4%,环比下降 4.7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出现负增长。今年6月份,日本通货膨胀达到2%;剔除食品和能源因素,通货膨胀率为0.1%。内需和投资不足、社会保障负担沉重、政府债务过大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有限,将继续困扰日本经济。
4.全球经济调整的幅度主要取决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走势。
世界经济的调整,不仅受房地产市场自身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而且将更多地受全球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目前,国际原油实际价格已经超过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的水平,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不仅带来全球通胀压力,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可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限,而且更多地受到全球食品、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
二、全球经济周期调整的深层原因
1.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开始减弱。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迫使信息产业调整,降低信息技术成本,并促使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传统的汽车等制造业领域,也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而使计算机和网络及其支撑的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2006年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美国工业三季度出现负增长,四季度企业利润开始下降。
2.石油价格持续高位可能增加全球经济调整的深度。
2008年以来,原油的实际价格超过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水平。7月份,美国西德克萨斯(WTI)轻质原油和欧洲布伦特 (Brent)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45美元,尽管8月份已回落到120美元以下,但其实际价格仍然大大高于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水平。同时,粮食和矿产品价格的同步上涨,也给全球带来了明显的通胀压力。在全球经济进一步减速的情况下,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维持在高位,可能会迫使全球经济调整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
3.全球经济失衡成为导致经济周期调整的重要因素,可能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长期的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和跨国资本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体现为个别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实际上是一次艰难的利益调整。 2006年,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超过 8100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盈余为 2600亿美元;美元不仅对欧元和英镑大幅贬值,也对人民币和越南盾等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4.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仍会继续释放。
以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金融国际化为特征的全球化,使很多国家在过去实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胀”,但其蕴含的巨大风险已开始显现。这种风险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减速、全球经济不平衡延续以及石油、粮食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而不断放大,通货膨胀成为发展中国家普遍面对的难题。2007年以来,全球货物出口增速明显放缓,美国实际进口出现萎缩,国际游资继续寻找新的投机热点,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抵御外部风险的难度。随着全球性科技创新进入新一轮调整期,金融创新需要新的制度保护,全球经济不平衡开始调整,本轮经济调整可能延续较长时间。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