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刘盼遂是学术研究由传统步向现代的一代学者之杰出代表,在学术转型过程中起到了传续旧学、建立新范式的承接作用。其先后师事黄侃、王国维等名师大家,在治学上形成了以小学为根底、博通而多向的研究风格,著述遍及传统学术范畴之中的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大体在 1949 前后即开始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时期,刘盼遂的学术研究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其一,由博而精,专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其二,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逐渐趋近于现代学术形态。这种转变既是时代风潮所致,也可见学者本人的通达品格,对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成熟和体系完善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关键词:刘盼遂;学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当代学者
张童洋 天中学刊 2022-01-27
刘盼遂,原名铭志,字盼遂,著名古文献学家,精通小学、经学、史学、文学及校勘、目录之学。籍贯河南省淮滨县刘套楼村,此村原属于息县,故而先生出版著作,常题‚息县刘盼遂‛撰。关于刘盼遂先生生平和著作的相关研究虽不甚多,但也不乏其文。2001 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聂石樵先生搜集整理的《刘盼遂文集》,考订精详,搜罗完备,基本上包括了刘盼遂先生绝大多数的著作和文章,是研究刘盼遂先生最重要的文献依据,也足可代表刘盼遂先生相关研究的最高水平。此外,聂石樵先生对刘盼遂先生学术渊源及学术成果方面的判断与评价,也十分中肯准确,堪称不刊之论。笔者本文主要依托《刘盼遂文集》,侧重对刘盼遂先生在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加以梳理和论述。
一、学术渊源与研究底色
刘盼遂先生就读于山西大学国文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先后师从郭象生、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诸先生,也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跟随黄侃先生学习音韵学和《文心雕龙》,其中王国维和黄侃对其影响尤大。‚远绍王念孙,近承王静安‛[1]2,是对刘盼遂学术渊源最为直接精准的评价。 ‚远绍王念孙‛,指刘盼遂精通古文字、训诂学、音韵学,擅长古籍的笺释和校勘,继承了乾嘉学派以小学通经的治学方法,但其超越王念孙这些清代学者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以小学通经,而且以小学通史、通一切古籍,即他并非单纯研治小学,重要的是他把对小学的研治运用到对古籍的笺释、校勘、辨伪、考证等方面来‛[1]1。刘盼遂以小学见长的研究风格,相当程度上受到了黄侃的影响。高中毕业后刘盼遂之所以选择进入山西大学读书,就是因为其素来仰慕的黄侃彼时受聘于山西大学。这表明刘盼遂早年即已有志于小学,加之深受章黄学派的影响,最终决定了他后来的学术风格。
‚近承王静安‛,指刘盼遂受王国维的影响。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研究题目是‚诗经状词通释‛,所确定的导师即为王国维①。日后他的《观堂学礼记》《观堂学书记》《说文师说》等著作,即是由跟随王国维学习《仪礼》《尚书》《说文解字》时所做笔记整理而成。在自己的文章中,他也常常以王国维的观点和论断为据,进而阐述发挥。王国维在学术生涯早期深受西方哲学影响,以西方理论切入中国古典文学,写出了《红楼梦研究》《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这 3 本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后来转向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的考释,在中国古史、古文献、古器物、文字音韵乃至西北史地、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方面,都卓有成就。如此观之,刘盼遂在具体治学路数上似与王国维并不尽同,不过若论博通群书、雅观群类的广泛治学兴趣和研究成就,则可称与王国维一脉相承。
二、著述门类与旨趣变化
细而论之,正如学者所言:‚其治学门径,举凡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金石、经学、史学、文学,靡不该涉,皆能承继绝学,光大发扬,发凡起例,后出转精。‛[2]不过以现代学科体系视角观察,刘盼遂可说始终以小学为线,连缀起各个方向的学术研究,如从完整的学术生涯着眼,又可见其旨趣的波折变化。笔者将刘盼遂的著述成果分门别类加以述评,以窥其一生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演变。
(一)以经学、子学相关内容为对象的研究
刘盼遂对经学、子学的研究主要有:《〈论衡〉集解》《〈论衡〉校笺》及《〈论衡注〉要删》《王充〈论衡篇〉数残佚考》;《〈颜氏家训〉校笺》及《〈颜氏家训〉校笺补正》,跟随王国维先生的笔记《观堂学礼记》《观堂学书记》,以及《〈庄子·天下篇〉校释》《〈荀子·正名篇〉札记》《〈淮南子〉许注汉语疏》《赤子解》《嫦娥考》《〈穆天子传〉古文考》《申郭象注庄子不盗向秀义》等。这些关于经学、子学的研究,绝大部分完成于刘盼遂先生考入清华学校研究院之后,到 1935 年至河南大学从事研究以前,可以看作其早期的学术成果。其中较为重要的专著《〈论衡〉集解》虽然出版于 1957 年,但实际上是其早年研究的增补之作。在《〈论衡〉集解自序》中,刘盼遂写道:‚至其居学术思想之重要价值,予别辑古来评品《论衡》之作,约得百余条,殆已发挥尽致,缀诸卷末,无事烦絮。‛[3]1 此文写于 1932 年,说明此时《〈论衡〉集解》已大体写就,同年,刘盼遂还发表了《王充〈论衡篇〉数残佚考》,随后 1934 年《论衡校笺》问世。而在更早的 1929 年,刘盼遂在河南中山大学任教时,即发表了《〈论衡注〉要删》,这表明后来被视为具有其学术代表意义的《论衡》相关研究,其实是先生早年所致力之学。除《论衡》之外,总体而论,刘盼遂在经学、子学等方面的兴趣比较广泛,主要关注先秦两汉这一时期的典籍和学术问题,但相对散碎而未成系统,且多以校释、疏解为主,可看作以小学切入经学、子学的尝试性研究,较为偏重小学之方法,以研究对象为其次。
(二)史、地之学研究
刘盼遂对史、地之学的研究包括《〈后汉书〉校笺》《补〈后汉书·张仲景传〉》《补〈齐书·宗室世系表〉》《〈春秋〉名字解诂补证》《甲骨文中殷商庙制征》《由周迄清父子之伦未全确定论》《中国古代父子祖孙同名考》《李唐为蕃姓考》《唐代白氏为蕃姓之史料二事》《题跋两通》《冀州即中原说》《齐州即中国解》《六朝称扬州(今之南京)为神州考》《评日本大宫权平著〈河南省历史地图〉》《中国金石之厄运》《中华人种西来新证》《〈永乐大典〉漫谈》(辛志贤记录)《〈永乐大典〉正本运存南京的问题》等,《百鹤楼读书札记》也可算在这部分研究内。此外编撰有《太康县志》《长葛县志》《汲县新志》三书。其中《〈春秋〉名字解诂补证》作于清华学校研究院学习期间,此文偏于训诂。除了此篇,刘盼遂的绝大部分史、地之学研究成果,都发表于 1929 年之后,这是因为是年他始受聘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员。故而于始终从事的语言学研究之外,刘盼遂开始致力于史料的考索与辨析,以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史,在这之后的数年,是其史学研究的集中时期,而 20 世纪 40 年代之后,则鲜有史学相关成果问世。
刘盼遂自云:‚余读史最畏五代以降,盖以辽、金、元诸人名字之艰于上口及记忆,而又同名者前后迭出,易致混淆。‛[1]339 刘盼遂于五代之后的历史确实少有涉猎。他深受古史辨学派的影响,几篇文章后来被收入《古史辨》中。在从女子师大任教开始,他便表现了对历史地理学的浓厚兴趣,最初的一篇文章《冀州即中原说》即发表于此时,此后的《齐州即中国解》《六朝称扬州(今之南京)为神州考》《评日本大宫权平著〈河南省历史地图〉》3 篇文章,先后发表在《禹贡》第 1 卷的第 5、9 期,以及第四卷的第四期。历史地理学研究虽然仅是刘盼遂治学之一端,但颇受学界肯定。
(三)以作家作品为主要对象的文学研究
刘盼遂对文学方面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大约以 1949 年前后为界限。 1949 年以前的文学研究成果包括:《〈天问〉校笺》《由〈天问〉证〈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益事》②,《〈世说新语〉校笺》及《唐写本〈世说新书〉跋尾》《〈文选〉校笺》及《〈文选〉篇题考误》《〈诗·蝃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